语文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影响

摘    要: 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语文教师的言行品质对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形成教育力量,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和规章制度无法取代的。

关键词: 语文教师    全面发展    个性形成

一、语文教师要和学生站在同龄人的角度共处

如果把“为人师表”理解成说话、办事按部就班,“三思而说”、“三思而行”,一切行为力求“师范”,教学风格近乎程序化的统一,那是教育的悲哀。而课程标准提倡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对学生个性呵护、补充和修正的过程。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理,一个不能张扬个性的老师是教不出具有灵气的学生的。我欣赏“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我的语文老师,她教我们的时候,从来都是提前2分钟站在教室门口,暗示我们,该做上课的准备了,于是我们全班会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学习用品,双手背到后面,迎接她的到来。”多少年过去了,我和我的同学但凡做了老师的,不知不覺中都继承了她的做法,更好笑的是班主任写的黑板字有点微微倾斜,我的板书也不例外。当然,老师给我的远不止这些,我的言谈举止、做人理念或多或少都暗含她的影子。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自己教育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同龄人的角色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以真爱为基础、一心为学生着想,那么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究竟是重分数还是重能力?究竟是重性格还是重品质?这些问题在社会现实中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我们无力给出标准答案,但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资质水平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根据学生现有的性格特征让他们健康快乐,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让他们通过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围绕一系列“最大限度”,放手尝试各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教育手段,即使仍有教训和遗憾,但一定能激发学生灵气。

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知晓、明理最基本的人性修养

小学语文教师教导孩子们形成人性的基本修养责无旁贷,教书应该在育人的基础上进行。试想,一个缺失基本道德修养的人,学习越好,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越大。所以,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个性发展同样需要基础,我们就是“基础设施”的建造者。当前各学校要求学生背三字经,定期组织“经典诵读”比赛,目的是让学生明理、知礼。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知道仁、义、礼、信、忠、孝、博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人性修养。相信今天我们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关品质、秉性方面的教育极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死记硬背的“经典”经过老师们具体的引导和诠释,达到预期的目的。以我班学生为例,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学生知道爱人和爱己,每当我走进教室,就会看到讲台上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会看到讲台下面的孩子们已经准备好上课的用具,满面喜悦地迎接我的到来。每当哪个学生忘带学具时,别的学生会很乐意地帮助。还有些家长反映他的孩子变了,回家时见到长辈会问好。这一切说明孩子们已经从知礼、明理到用理。

三、语文教师要多角度创设情境,发展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不喜欢老师的过多训诫和说教,他们期望与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所以课堂评价语言要尽可能地用商量探讨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互动与交流。

语文教师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语文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如果用宽容的眼光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么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我们完全可以冷静地摄取其观点的精髓,坚定地保持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书卷气和墨宝香;坚定地开发学生数学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及空间想象的能力;坚定地以音、美、体课堂中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至于个性发展,应该是仔细、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的“衍生物”,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态度,不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形成具有魅力的独特个性的。

四、缺乏个性的教学与学生个性的矛盾

个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相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如心理学上讲,人的气质有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神经活动类型有强型、弱型、内倾与外倾。就性格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奥尔波特的一万种性格特质归纳为16种性格因素,认为这些性格决定人的个性,将这些不同的个性外向化在学生身上则表现为认知差异,即学生学习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差异,如学生学习新知识具备的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情感差异即学生学习某一任务时,对该学习任务所具有的不同态度、兴趣、动机等。如写作文,有些学生把作文作为表现自己写作能力的机会,并渴望写得更好些;有些学生把它作为一种义务即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还有些学生则把写作当做负担,害怕写作。并且由于学生所处生活背景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生活情趣不一样,后天个性发展进程也不一样。语文教学应顺应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施教学个性,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但是,纵观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传统应试教育广泛存在。这种教学过于强调统一,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学生的差异,忽视学生的个性,必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讲授法”,由于错误的理解又叫“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某些教师只凭主观意愿,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硬性灌输(或者注入、填进)知识,强调整齐统一,课堂上只有集体行动,而无个体思考,只有教师指挥下的齐步走,而无个体的散步。这种状态完全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模式上通行的是“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句解释—段落分析—主题概括—语法修饰—写作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没有高潮,将原本灵性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个性,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方面通行的是绝对的、随意的、非此即彼的线性评价,崇尚“唯一”,具体表现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标准的答案,通过考试得出最好的学生,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智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别。

在这样的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个性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严重的压抑,甚至唯书、唯师,思想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个性完全泯灭于缺乏个性的教学中,成为千篇一律的人。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解放,发展、培养学生多样的、优良的、独特的个性,必须重视和倡导教师的教学个性。

总之,真心希望各位同仁不断美化自己的个性,宽容理解那些从基本人性修养中发展起来的各种独特个性,从学生脸上看到灵气。

参考文献:

[1]杨聪.特别的“意思”美丽的意外——《云南的歌会》教学概说[J].语文教学通讯,2006,(26).

[2]潘涌.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05,(11).

[3]张忠明.例谈阅读教学中学生生活体验的唤醒[J].语文建设,2005,(07).

[4]韩向东.内隐学习:语文学习心理潜能的开发[J].语文建设,2005,(06).

[5]项宁.建构主义与语文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03,(05).

推荐访问:全面发展 语文教师 影响 个性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