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照片勾起遥远的记忆(散文)] 勾起儿时的回忆散文

  一向以富有创意著称的《厦门文学》,在2007年第12期推出了“纪念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30周年专号”。其中刊出的两张照片勾起了我的遥远的记忆。   当年我已经45岁,和77级的大学生有什么关系?缘由就是“文革”中的1970年,我自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工作岗位下放闽西故乡劳动,与当地回乡知青和厦门插队知青同患难共命运,特别是我还在坚持创作和办刊物,更和那些喜爱文学的知青打成一片,所以77级竟然有许多我所熟悉的人,况且我一直关注着他们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起经历的命运和变化。
  1977年高考是12月,所以入学时是第二年春季,毕业于1982年春。第一张照片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朝花文学社成员的合影,全体21人,我认识一多半。这个文学社当年复办鲁迅曾支持的《鼓浪》,是当时全国大学生的优秀刊物,与我们《闽西文丛》有交流。牵线人陈志铭是插队上杭古田的知识青年,他1969年3月13日到达闽西的第五天就写了诗歌《第一次下田》,是知青诗歌运动的带头人,以后借调到《闽西文艺》协助编辑诗歌集《古田颂》。他坐在前排右一,左一的南帆,是现任福建社科院院长,不久前我们选他当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前排的五朵金花中的张红(现任《福建日报》副总编)和王玫教授,以后都曾到闽西出席红土地・蓝海洋文学笔会。第二排左一为现任厦大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水涌教授,他曾多次到闽西宣讲现代文学理论。第二排居中的是从龙岩走出去的温再兴,他是《鼓浪》和《闽西文丛》的积极撰稿者,毕业后分配到经济部门,后来一度成了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他右旁的宁德人施群曾参加我们闽西文学创作班第五期,现任福建美术出版社社长。
  这就必须说到后排右一的伍林伟,他是闽西籍长汀人。1981年底我们办第五期文学创作班,向闽西籍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发出邀请,伍林伟却邀了朝花社的几个同学一起前来参加,这就是站在最后排的黄启章、杨建新。当时伍林伟带着他们前来报到时,黄启章还说了一句有位同学中途在漳州下车,可能随后还会赶来。但我们没有等到他,他就是后排站在黄启章、杨建新中间的张健。26年后的2007年6月,他从三明市长的岗位上,调任中共龙岩市委书记。
  这里最让人忆念的是黄启章,他离开学习班时留下了小说《研究生日记》,我们立即在《闽西文丛》发表了。不料持有左的思潮观点的人,在省委宣传部的《文艺简报》上提出批评,我这文艺处的老处员是坚决顶住了。多年以后,黄启章担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我们在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相逢,我提及旧事大家莞尔一笑。可惜的是他和伍林伟都英年早凋了。
  再翻过来与此有联系的一张照片,是我们在第五期闽西文学创作班的全体照。我一米七四的身高站在中间却成了凹字形。因为左边依次站着杨建新、伍林伟、黄启章、施群这些新一代大学生挺拔的英姿,右边的闽西作家曾东宁、陈炎荣、杜若人又是高个儿,把我夹在中间显得“英雄气短”。闽西籍的大学生作家,显然有点主人公的味道,主动齐刷刷地在前排蹲了下去,以衬托后面的英雄形像。我们如果仔细辨认,可以看出其中有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光明日报》副总编何东平,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方彦富,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光明。另有《厦门文学》副主编谢春池和曾任厦门文化局文博处长的陈志铭,凡是厦门作家和闽西作家聚会时,他们两人总是习惯地和闽西作家凑在一堆,热情地去招呼厦门人。他们始终葆有最浓厚的“闽西情结”。
  【责任编辑 肖点点】

推荐访问:两张 勾起 散文 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