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价值 论汉画像石的档案价值及其利用

  摘要:汉畫像石是一种独特的档案载体,它忠实地保存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相关原始信息,其中涵盖了诸如政治斗争、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民俗信仰、思想观念等历史信息及文学、绘畫、雕刻、乐舞、形象化的自然科学知识等。汉畫像石以石头为载体,具有经久耐腐、不易损毁和不惧迁徙的特点,对汉代历史信息的保存具有原始性、直观性和不易篡改等优点。汉畫像石的档案价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加强保护和整理,并将其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应用于历史研究、文化诠释、艺术借鉴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汉畫像石;档案价值;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G2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3—0153—04
  汉畫像石兴起于西汉中期、盛行于东汉中期,至东汉末年衰落,它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为历史遗存,汉畫像石也是金石档案的一种。“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其中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特征。汉畫像石是汉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忠实地记录了古代历史的各种原始信息,包括传世文献中不可能出现的信息,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档案价值。
  一、汉畫像石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档案
  从内容来看,汉畫像石是汉代社会档案的综合汇编,是汉代社会历史各个侧面的形象刻畫。
  (一)汉畫像石形象地再现了历史
  汉畫像石在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上都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迹,艺术地再现了汉代社会历史。《鸿门宴》、《高祖斩蛇》、《泗水捞鼎》等历史题材的汉畫像石则深刻表现了汉代封建政权的合法性和君权神授的思想。
  拜谒图形象地表现了汉代封建政权森严的上下等级关系。南阳唐河唐孺人墓中的拜谒畫面描绘了八人拜见一尊者的情景,左为一尊者,头戴进贤冠席地而坐;其前右侧一人亦头戴进贤冠,双手执笏跪拜尊者;此人身后有六人面向尊者,其中右下三人戴冠执笏跪拜,右上三人戴帻伏地稽首。此拜谒图中八个人物的尊卑、贵贱等级一目了然。
  汉畫像石构图中也有关于民族关系的描绘。如山东畫像石中有多幅《胡汉交战图》,生动地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景和献捷献俘的场面;南阳汉畫像石中的《胡奴门》刻畫了守门胡奴的形象,石上刻“胡奴门”三字,表明胡奴的使用在汉朝比较普遍,他们往往为豪族充当看门侍卫,这些汉畫像石的图案为我们了解汉代胡人的装束及其在汉朝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形象的档案材料。另外,胡人在汉朝为奴的情况在正史中也屡有记载,如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偕同“堂邑氏胡奴甘父”前往。少数出身高贵的胡奴也有的跻身于汉朝的统治阶层,如金日磾被俘为奴后受到汉武帝的重用等。
  汉畫像石也刻畫了汉代不同身份的人物如官僚、儒者、倡优等等。汉畫像石中大量的持戟执盾、捧奁拥彗、端灯提壶的侍女形象反映了底层人士的社会生活,《贿赂》生动地刻畫了当时贿赂官吏的畫面,《讲经》再现了汉时儒家教书育人的场景。有学者说汉畫像石“是一部形象化的汉代社会史,是一部生动的汉代百科全书”。这也正是汉畫像石档案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汉畫像石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汉畫像石再现了汉代人的社会生活。南阳汉畫像石中的《耕耘图》、《牵牛图》、《捕鱼图》反映了当时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情况;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的汉畫像石描绘了酿酒的场景,酿酒作坊中分工明确,畫面清晰生动;四川汉畫像石中还有描绘渔猎、制盐、集市贸易等生产场景的内容。
  《车骑出行》展示了贵族阶层的巡狩、征战、田猎等活动;《赏乐图》、《投壶图》、《狩猎》以写实的手法刻畫了贵族阶层消遣娱乐的场面。汉畫像石中大量的宴会图、庖厨图反映出汉代人丰富的饮食生活和宴宾陈伎的饮宴习俗。《盐铁论·散不足篇》记载,东汉宴饮之风盛行,“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而且菜肴丰富,“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由汉畫像石图案来看,汉代食物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副食有家畜家禽、海鲜鱼类、鸟类及野味等肉食,还有瓜果疏菜等丰富多样的其它食物。餐具有壶、樽、勺、耳杯等酒器,宴会中以欣赏歌舞、投壶、六博、猜拳等活动助兴。这些畫面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为研究汉代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形象的档案资料。
  汉畫像石还刻畫了角抵(又称“角觚”)、杂技等汉代流行的体育赛事活动。南阳汉畫像石中的角抵畫像数量比较多,形象生动逼真,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等形式。杂技活动内容较多、难度颇大,如在戏车高杆上倒立、走索、冲狭、杠鼎、弄杖、飞剑跳丸、吐火等。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可见角抵戏是汉代一种规模很大的娱乐活动。张衡《西京赋》亦云:“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寻檀。冲狭鷰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并且“尔乃建戏车,树惰旃,假僮程材,上下翩翻”。这些记载在汉畫像石中均有反映。
  汉畫像石不仅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从而衍生出崇尚孝道,而“举孝廉”就成为选官的一个重要途径。汉代不少贵族富商为博得孝名、跻身仕途,不惜倾其家产为其父祖修筑豪华坚固的畫像石墓,厚葬风气遂成为一种社会风潮。而统治阶级幻想长生不死以及死后继续享乐的思想也在汉畫像石中得到了展现,如云气缭绕、羽人飞升的仙境及场面壮阔的车马出行图等即是明证;大量绘有日常起居、圩田打猎、斗鸡走狗、笙歌宴饮等内容的汉畫像石则表达了祈求福寿安康、生活富足的意识形态和世俗理想。汉畫像石以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充分展现了汉代人的精神追求。
  (三)汉畫像石刻畫了汉代民俗的方方面面
  节日欢庆、婚丧嫁娶、丧葬祭祀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畫像石以直观、生动的图像档案向我们展示了汉代的礼俗、节俗、饮食、丧葬、辟邪祈福、祈雨、祭祀、婚姻等习俗畫卷。   拥彗(手持扫帚)是汉代常见的待客礼俗,史载汉高祖刘邦朝见父亲,太公拥彗以待。畫像石中有大量的拥彗畫面,就是这种迎客礼俗的形象刻畫,可与史书相参。此外,汉代人在墓壁上畫神荼、郁垒,版门上饰铺首衔环、畫虎、熊等畫像则反映了当时的辟邪祈福风俗,如方城县东关汉畫像石墓墓门、方城县城关镇汉畫像石墓墓门上都刻畫有神荼、郁垒形象。神荼、郁垒等畫像也成为后世春节贴门神、插桃符礼俗的渊源。在汉畫像石分布的各大区域,刻有厥张、铺首、龙、虎、神荼、郁垒等辟邪主题的畫像石大量涌现。汉畫像石中的女魃、雨师、龙、河伯、雷神等畫像则反映了汉代的祈雨风俗;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则表现了汉代人崇敬人类始祖、以蛇为“图腾”和婚配有“神人”作媒等婚姻习俗。
  汉初黄老思想和巫术迷信思想盛行,加上东汉原始道教文化的浸润,汉畫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祥瑞升仙、辟邪、神禽瑞兽等畫像,真切地表达了汉人独有的思想观念和丧葬习俗传统。汉代人信奉灵魂不灭、事死如生,认为人死后灵魂能够独立存在,“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为达到“人死犹生,人生有贵”的愿望,人们纷纷“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襦梓楩楠,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起造大家,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通过畫像的形式希望死者灵魂经由龙、凤、仙鹤等的导引,驾虎骑龟、鹿车、虎车、鱼车等方式实现升天。于墓门、墓壁等处刻绘辟邪图像是出于断绝鬼魅烦扰的防御意图。
  二、汉畫像石是一部文学艺术档案
  汉畫像石以艺术图像再现了文学、绘畫、舞蹈、音乐、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汉代先民艺术智慧的结晶,可称之为文学艺术档案。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汉畫像石中独具艺术特色的部分。神话人物造型独特、形态优美,其中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是各个汉畫像石出土区域都常见的仙人题材。南阳汉畫像石中还有羲和、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等多种形象;神话故事方面以牛郎织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流传最广。四川地区的汉畫像石中还有天门、天阙、摇钱树等形象。
  建筑模型及建筑装饰和图案汉畫像石描畫了汉代门阙、厅堂、楼阁、桥梁等建筑式样,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汉代建筑艺术。汉畫像石建筑装饰图案内涵明确,图案一般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等。这些图案一般都有特殊的含义,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希望。如以“五铢”图纹和各种钱币纹饰象征金钱财帛的富足,“柿蒂纹”象征光芒四射的太阳,寄予“见日之兴,天下大明”之义,而“十”字纹、“卍”字纹符号则暗含着对太阳神的敬仰和崇拜。
  舞乐百戏
  汉畫像石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盛行于两汉的舞乐百戏,它是一种糅合了舞蹈、音乐、杂技艺术和幻术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汉代舞蹈艺术的真实写照,它以妙曼、飘逸、灵动、精美的图像档案补充了书面文献表达的不足。汉畫像石中的七盘舞、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等内容充分演绎了汉代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使这些优美的舞蹈形象得以永久保存。以七盘舞为例,伴随着美妙的乐声,舞者在七个盘(或鼓)上旋转雀跃,动作轻盈灵巧,长袖飘飘,衣带扬拂,极具“飞动之势”。在踏鼓舞中,舞者倾躯折腰、长袖曳地,畫面简洁疏朗、意境深远。汉畫像石中刻畫的乐器种类繁多,不少乐器演奏图中蕴涵了汉代常见的乐器种类、乐器形制和演奏方法等。据统计,汉畫像石中出现的乐器有三类:一是打击乐器类如建鼓、稗鼓、铺钟铙等,二是吹管乐器类如埙、篪、竽、排箫等,三是弹弦乐器类如琴和瑟。
  书法艺术汉畫像石中也有少量的书法艺术档案,它们往往以题记或榜题的形式出现。山东东阿铁头山芗他君祠堂石柱题记正文10行417字,其书法体现了东汉隶书风貌之一种。南阳汉畫像石有“郁平大尹冯君孺久”、“许阿瞿”等文字,杨官寺、独山西坡等畫像石墓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字刻石。其中许阿瞿墓志铭畫像石非常珍贵,其左部的墓志铭文竖刻六行,满行23字,计136字。墓志铭博采众长,糅合了隶书和魏碑的优势,是隶书向魏碑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对于研究中国书法、书体的发展以及畫像石的断代分期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四川王晖石棺畫像题记、山东武梁祠的题记等也都具有重要的书法价值。
  绘畫和雕刻艺术汉畫像石融合了汉代的绘畫和雕刻艺术,绘畫方面采取散点透视、焦点透视等手法,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但各地畫像石的绘畫风格不尽相同,如南阳汉畫像石构图粗犷、古朴,山东者繁缛、细腻,陕西者线条清晰,徐州者有类浮雕。雕刻方面,汉畫像石采用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局部高浮雕等雕刻技法布局畫面,主题鲜明突出,体现出深沉雄大的审美特点。
  除了政治社会生活领域外,汉畫像石中也有关于汉代自然现象的刻畫。仅从天文学方面来说,汉畫像石以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古代朴素的天文知识,纪实与艺术巧妙结合。南阳的汉天文畫像石较多,包括刻有阳鸟或三足鸟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璧”、表示祥瑞的“日月同辉”及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彗星、钩陈星等,它们既巧妙地解释了天文现象的产生原因,也蕴含了阴阳和谐的哲学境界。天文畫像“融自然现象、政治教化、人伦哲理于一体,以象征的手法,把天文与人文紧密联系起来”,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像档案资料。
  三、发挥汉畫像石档案价值的途径
  (一)依据汉畫像石载体的特点进行保护和整理
  汉畫像石作为金石类档案的一种,是以图畫形式(部分有文字)镌刻在石质载体上。相对于龟甲兽骨、竹木简册、缣帛纸张等档案载体而论,汉畫像石具有易于长期保存、不易毁坏、更能保持原貌等特点。从汉代至今的两千多年问,汉畫像石能够保存下来与顽石的坚固、笨重等特点是分不开的。与石头本身坚固持久的特性相应,汉畫像石档案的保存就具有了原始性、直观性和不易篡改等优点。
  保护是使汉畫像石发挥档案作用的重要前提,但正是由于汉畫像石笨重的特点,在集中保存和陈列方面又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少汉代畫像石墓被盗掘和拆毁,或流落民间,或挪作他用,或遗失荒野,或流落海外。为对汉畫像石进行有效的保护,各地的文博部门通过建立博物馆等途径对汉畫像石进行保护,如河南南阳建立了我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汉代畫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畫馆新馆建筑面积2700多平方米,藏品3000多件,被誉为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汉代石刻博物馆。   整理汉畫像石也是发挥其档案价值的重要方面,各地展出的汉畫像石仅为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收集到的汉畫像石有待进一步整理归类、考证和编录成册。目前中国学术界已出版了大量的有关汉畫像石的图书,其中2000年出版的《中国畫像石全集》是当前收集汉代畫像石图片最多的一套丛书。但还有大量的汉畫像石没有著录,汉畫像石档案的整理工作仍有待继续和加强。
  (二)建立汉畫像石的档案信息库
  著录汉畫像石是利用汉畫像石档案的重要步骤,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达的时代,建立可以检索的金石类档案数据库已经是大势所趋,汉畫像石也不例外。按照我们的构想,汉畫像石资料数据库应包括图片和文字介绍两部分,每一幅图片都附有相应的文字资料介绍诸如出处、规格、畫面阐释等内容。而检索词的设定可以是汉畫像石建筑类别(墓、阙、祠、棺等)如“武梁祠”;也可以是畫像石产地,范围从省级、市级直到具体的地名如“南阳麒麟岗”;还可以是畫面包含内容如“西王母”、“龙”、“车马”等。这种资料数据库还需要定期更新,把最新的发现和研究注入其中。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设定条件的检索,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畫像资料。此种档案信息库一旦建立,将会极大地促进汉畫像石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和整理是利用汉畫像石档案的重要前提,要真正把汉畫像石的档案价值发挥起来,还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利用。
  (三)通过科学、客观的诠释,从汉畫像石档案中获取尽可能准确、丰富的信息
  与甲骨、缣帛、简牍等档案资料一样,汉畫像石档案资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汉畫像石题材繁多,内容涵盖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成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珍贵图像档案。档案信息上的内容的清晰、确定是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汉畫像石被制作出来之时,人们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所要传达的信息无疑是清晰明确的。但时隔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很难准确把握汉代人的思想观念,所以导致在诠释汉畫像石上产生一些分歧是难以避免的,为此必须用科学态度,利用传世文献,结合汉畫像石的构图来诠释汉畫像石所包含的内容,力求获得最准确的信息。
  补史书之阙也是发挥汉畫像石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史书所记载的汉代历史只是抽象的文字,汉畫像石以图畫的形式直观记载历史。有些汉畫像石题记上所记载的内容不仅能与史书相参照,还能够补史书之阙。如《后汉书·舆服制》对东汉的官僚服饰和用车制度有详细的记载,服饰和车马出行的题材在汉畫像石中非常普遍,可与史书相参。东汉的棨戟与斧钺都象征兵权,“汉制棨戟即为斧钺”。正史对两者形制都没有描绘,而在汉畫像石中,棨戟、斧钺、导斧车都有清晰的刻畫。结合题记及墓主人的生平、爱好、官爵记载等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制度,而描畫的生活场景和游乐活动则能补史书之阙,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
  汉畫像石是研究汉代文学艺术、丧葬礼俗的宝贵资料,其广泛的题材、翔实完整的内容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提供了珍贵的图像档案。以酒文化为例,通过汉畫像石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的酒不仅用于娱乐待客,还用于祭祖祀神、逐疫驱鬼、以酒器作为歌舞的道具等等。
  汉畫像石中的绘畫、音乐、舞蹈以及建筑图案装饰艺术都值得我们借鉴,把汉畫像石艺术应用到今天的图案装饰、艺术设计中去,定能产生返璞归真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如利用汉畫像石图案中的精品制作特种纪念邮票、纪念品、旅游景点和公共建筑的雕绘装饰等等,可使古老的汉畫像石艺术焕发生机。
  总之,汉畫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代遗留下来的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它用图畫的形式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以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直观图像资料,有着极高的档案学价值。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使汉畫像石的档案学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责任编辑 王林)

推荐访问:利用 价值 档案 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