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爱读课文_中学语文课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名篇佳作,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大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目标明确,把握重点,评析结合,改进教法,教活教实,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爱读课文,促进他们语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爱读课文;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与数学相比,更富有形象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应该说更有其可读性。但不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亚于数学。什么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教法上存在诸多问题:(1)过多的琐碎的段落、中心、写作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感到语文高深莫测,不像数学课那样讲解例题是为了解答习题,目的一目了然;(2)课堂教学本身缺少应有的清晰程序,不像数学那样“复习、教授、巩固”等环环紧扣;(3)语文教学太囿于书本,本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得很近的东西,被人为地拉远了。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不管老师教的热情有多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我们不得不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读课文,看作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突破点。
  一、把握特点,评析结合
  一篇课文的知识容量是很大的。为了避免面面俱到,把握每篇课文的特点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把领会课文的特点,当作备课的中心环节。因为只有把握了课文特点,讲课时才能突出重点。学生学了一篇课文,才不会感到茫然。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可以着重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通过学生的讨论,再配之老师的评析,学生很快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既扣住了教学重点,又启发了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析课文时,我们可以采用列举不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讨论,进而达到领会正确答案的目的。这种做法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菜园小记》这篇课文时,笔者提出:“有人认为该文作者把劳动美化了,不符合实际,你的看法如何?”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同学们理会了作者写作意图,并且认识到劳动尽管艰苦,但其中乐趣无穷,因为劳动的成果是丰盛的,在那个年代这些劳动成果是十分珍贵的。
  二、目的明确,有条有理
  语文课难有系统性,但确定了课堂教学的“程式”,能加强系统性。笔者把课堂教学授课过程大致分为“定向—自习—评析—总结”四个环节。新课开始,向学生交代学习本篇课文和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目的,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步,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自习,或朗读、或思考、或圈点、或作业,接着根据抽查情况作一些评析。这是一个读、讲、议、练的过程,是整堂课的主体。最后总结一堂课的要点,一般由老师概括,有时也可让学生总结。
  课堂教学的结构固然不该呆板,但大致的程式是必要的。尤其是开头交代目的和最后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强化记忆,形成系统。
  三、改进教法,主动参与
  语文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如下两点:一是打破“教材、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教学技术引进课堂。录音、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能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激发学生积极朗读的欲望。二是重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展示。语文课属于人文科学,实践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采访成功人士,让他们感受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离不开语文素养。还可以通过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排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不断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
  四、教活教实,内外结合
  课堂有“程式”,并不等于教学过程千篇一律。为了避免重复和单调,有时须将教学过程的顺序调整变换。语文新课标强调要把语文课“教活”,笔者认为教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顺序灵活变换;二是知识传授方式、方法的不呆板。通过解题,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但有时讲析完了课文再回过头来看课题,会给人一种顿然意悟之感,从而领略作者的精妙构思。新词生字多的课文首先扫除阅读障碍也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文章应首先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再正音,掌握词义,这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否则,往往会破坏文章的整体感。因为对一个已掌握了三五千多字的初中学生来说,看文章,第一想知道的是内容,其次才是精当的词汇、准确的读音、易错的笔画等等。
  “语文程度的提高,得力于课外。”尽管这话不完全正确,但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内移至课外,实在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我们不能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本外的东西是“打野岔”、“讲废话”。如果这种“废话”学生都喜欢听,并且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呢?一位语文教育家教学札记里的一段话,也许会给人一些启示:
  “课本上的是面包,课本外的是饮料。如果一个人单吃面包,会觉得口干乏味;如果再喝一些饮料,便会觉得满口生津,很有滋味。上课也是这样,如果在讲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课外知识,就会使课上得活泼生动,同学们既喜欢听也容易接受。”
  为了促使学生课外尽可能多阅读,我们可以经常在课堂上介绍报刊上的一些优秀习作,让学生摘录名言佳句,建立课外兴趣小组,让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编印校报、班报,定期开展语文知识竞赛。这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动力,也锻炼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责任编辑:刘影)

推荐访问:课文 引导学生 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