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和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态度、方法与能力,作者做了一系列调查,对学生在中学化学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主要学习障碍等方面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如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化学学习;知识模块;能力因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30-03
  化学在推进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本文结合我校“激趣、导学、互动、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新课标下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进行如下探讨。
  一、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
  近年来通过课程改革,化学教材降低了一定的难度,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理解、体会和建构知识的跨度,于是有部分中学生对化学爱恨交加。通过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谈以及问卷调查,笔者得到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真实的反应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
  1.数据分析。通过问卷调查(附后),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对化学实验比化学本身更加感兴趣,极少数学生在初中就开始觉得化学的学习有困难,大多数学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遇到了学习的障碍。在如何学化学的问题上,大多数学生满足于过得去就行,课堂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因为没有兴趣或者听得吃力而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时多数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记下重要的内容,有多数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已把握了适合自己的化学学习方法,作业和复习有多数同学能够兼顾,考试后大家还是比较关注自己成绩的,考试中的错题能够认真思考并订正。
  2.问题小结。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到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觉得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很美妙,化学实验很神奇,所以多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在接触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之后,开始感到物质有些抽象,转化关系有些混乱,兴趣逐渐减退,有8.7%的同学的学习开始出现障碍。进入高中后,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均有所加大。出现了诸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概念,化学由宏观的描述向微观的分析转化,注重推理发展以及化学用语的表述,有31.1%的同学在高一出现学习的困难。高二的化学平衡、盐类的水解、电化学等原理更复杂,让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少,于是更多学生开始失去自信心,有43.7%的同学在这个时期陷入困境。高三阶段,很多基础的化学知识,尤其是元素化合物,很多同学都已遗忘,所以老师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整理,大量题目训练,只是停留在记忆的表面,没有真正形成自己快速分析问题、规范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感到上课时不难,但一到考试和做练习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题不会做,越到后期,两极分化现象越是严重。
  总之,化学不像物理形象分明,也不像数学脉络清晰,多数学生觉得化学很繁琐,难以记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没有一条统领化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不透彻,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强,知识网络不完整,应用能力跟上不。现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不同模块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不同化学知识模块的教学策略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等是高中化学的几大模块,知识内容各有特色,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程度,如何让学生学得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笔者调查了高三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教学策略上的探究。
  1.基本概念的教学策略。大家普遍认为,新课程中最难实施的是探究教学,而最难把握的则是概念教学。一方面,新课标中减少了一些具体的定义性概念;另一方面,强调“化学概念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调查显示: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概念的掌握情况如下:A.很好(4.2%),B.较好(49.5%),C.一般(34.7%),D.较差(11.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一直是得分较低的知识点,学生也很实际的看到自己的不足,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寻求切入点,注重基本概念的引入方式。化学新课程突出化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身边的现象,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都是概念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在组织化学概念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敢于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和原有概念教学的定势。例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时,可先从火柴、粉笔等具有“一定数目的集体”的宏观物质入手,类比讲到微观粒子很小,也需要用一定数目的集合体来进行量化,这样就让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
  (2)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在应用中深化概念的理解。重点放在分析定义的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列举概念的外延,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化学平衡状态,强调①可逆反应,②一定条件,③正、逆反应速率相等,④各物质的浓度、含量不再改变。根据概念,化学平衡的特征、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等,都能够从中引申出来。化学概念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应用中,才能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出概念不仅为了知识表述的简约性,重要的是运用已学概念去理解新的事物,对化学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是学习化学概念的主要目的所在,
  2.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化学基础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很多同学在接触到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时候开始觉得化学变难了。调查显示,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的掌握情况事下:A.很好(15.8%),B.较好(57.9%),C.一般(22.1%),D.较差(4.2%)。电解质溶液的理解与分析还是很多同学的弱项。如何利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就能把这些抽象的内容,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
  (1)注重理论的发展史,逐步形成观点。化学基础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说明化学上的一些现象或预见化学变化中的规律。化学基础理论的创立和完善,都有历史的过程。在讲授基础理论的时候,借用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科学家的优良品德。例如,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领会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从门捷列夫所预测的某些元素的性质,和后来发现的元素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其精妙所在,从而增强对该理论的理解和继续探索的兴趣。   (2)多种方式讲清原理与实质,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化学基础理论的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学中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通过形象的比喻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掌握原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在讲清基本理论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各种化学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例如,盐类水解,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化学理论联系化学实际,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不再感到理论是空中楼阁,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就能提高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
  3.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山东师范大学的毕华林教授,对物质提出特有的三种表征形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符号表征即是化学用语,是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图形和符号。符号表征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能间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调查显示,对化学用语的运用水平如下:A.很好(28.0%),B.较好(41.9%),C.一般(18.3%),D.较差(11.8%)。相对而言,这部分内容的应用能力还是较强的。
  通过对宏观和微观表征信息的梳理、整合,用化学符号表示具体的物质、化学反应、或者变化过程,经过多重感知在头脑中的融合、存储和保持,就形成了对事物稳定的多重表征。化学用语属于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学习相对比较困难,教学中要注意架设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突破微粒的分析和化学用语的学习困难,采用适当方法,将三重表征融合为一体,让学生形成化学独特的分析方法和学科思维。例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用等号表示盐酸的电离过程,而用可逆符号表示醋酸的电离过程,让学生看到可逆的符号,就联想到关于平衡的若干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很广,表面上显得零碎、繁杂,使学生学习时易懂难记,往往混淆不清,更难灵活运用。调查显示,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熟练程度如下:A.很好(6.5%),B.较好(49.5%),C.一般(36.6%),D.较差(7.5%)。有不少学生学习不得法,把各项知识割裂开来,进行并列记忆,形成了死记硬背,其结果大大影响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1)利用实验教学,形成对物质的初步印象。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应该通过实验和观察实物,使学生直接接触物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多种感官的共同活动来加深印象,思维实验形成联想,以便强化形象思维,帮助理解记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品质,课堂演示实验,设置一系列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指导,课前检查提问,课中巡回指导,课后写出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现象,揭示实验本质。例如,有些学生总认为,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是生成血红色的沉淀,其实是血红色的溶液,如果学生亲眼认真观察过实验,就不会出现这些错误。
  (2)抓住典型代表物,触类旁通,掌握变化规律。在讲各族元素和各类有机物质时,均采用将代表物讲透,总结出同类物质的共性,再推导出其他物质的主要性质的方法。要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抓住“构”、“位”、“性”三者的关系进行教学。例如,学习卤素时,以氯元素为代表,从其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详细讲授,再按它们在周期表中位于第ⅦA族,推出卤素其它各元素的共性及递变规律。这样既能使学生有规律地进行学习,又能减轻记忆的负担,化“杂乱”为“精练”。
  对有机化学知识而言,则按官能团编排,首先认识官能团的结构特征,运用模型引导,然后探究典型物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引申出同类有机物的共性。其次,同中求异,解析某些有机物的特性,再研究同类有机物的通式、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例如,乙酸具有酸性,也能发生酯化反应,其断键方式是有差别的。而甲酸分子中既有羧基又有醛基,所以兼具酸和醛的性质。
  (3)对比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千差万别,内容庞杂,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把知识“穿线”和“连片”,形成“网络”。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让他们亲自动手列表小结、绘知识网等。重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把零星的知识集中起来,把分散的知识归纳为若干个小专题,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归纳使用温度计的实验有:①溶解度的测定;②蒸馏;③制硝基苯;④乙醇的消去反应。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贯穿和联系,运用对比的方法,使相关的知识反复重现,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对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探讨,实施于化学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这和我校的科研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性互动教学模式探究”的目标一致,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以及化学的学习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保持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寻求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其灵活性。本文根据对学生的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障碍,提出如何使化学课堂达到优化的策略。在实施教学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材料、设计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等。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印象深刻,通过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形成化学的学科素养,并终身受益。每一种教学策略,都会因为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尽相同,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化学课堂更加生动而有效。
  参考文献:
  [1]毕华林,王玲玲.化学学科中物质三重表征的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
  [2]曹智华.多元智能与中学化学教学策略[J].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网,2004,(10).
  [3]吴俊明,杨承印.化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卢香宇.文房四宝中的化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2).
  [5]冯永洁.实践建构主义理念,革新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2,(9).

推荐访问:生化学 探讨 教学策略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