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墓前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是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巨大的墓碑上雕刻的是马克思的头像。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马克思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一生恰形成鲜明的对比。100 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一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悼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 注意文章的针对性(特别是写作意图和目的),把握悼词的特点。

 2. 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马克思的功德。

 3. 品味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一、重点研读 【研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讲话”,提示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又提示这是一篇悼词。悼词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呢?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追述死者的生平和贡献、歌颂死者的品德。

 从这里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字--哀、功、德。

 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研读的内容。

 【理思路】

 刚才我们提炼了三个关键字:——哀、功、德。那么悼词是通过什么结构思路来表达的呢?我们首先了解悼词的一般结构。

 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的结构也是一样:开头——述其哀;主体——赞其功;结尾——颂其德。

 下面我们通过阅读,评语言,体会“哀”;理思路,概括“功”;明主旨,感悟“德”。

 悼词开头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地说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情景。

 第 1 段原文摘录:

 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含蓄的说法,“下午两点三刻”“不到两分钟”等具体数字,都体现作者无限的遗憾、不舍与悲痛之情。

 悼词的主体部分评价了马克思— 生的伟大贡献 , 叙述了其生前的主要活动。

 。

 第 2 段是一个总论,概括地描述了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在两方面——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巨大贡献,是后文叙述的总纲。“不可估量”“空白”等词,极言损失之大。

 第 2 段原文摘录: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接下来第 3 段和第 4 段,恩格斯先讲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二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在讲述这两个发现时,恩格斯恰当地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与评价: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论相并提,称剩余价值规律发现之前的一切相关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通过这些表达,恩格斯充分说明了马克思的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表达了对马克思的钦佩与崇敬。

 第 3 段原文摘录: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

 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里有很多同学对这一段比较难理解。请你仔细阅读第 3 段文字,体会作者的逻辑严密的推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这个复杂单句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主干前的状语,用类比法突出了马克思这个“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起到了强调作用。主干后用插说成分对这一规律做补充,而冒号后的话,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规律做具体解释,即:(1)物质决定精神,(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必须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作者用“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以……从而……而……”等一系列关联词来组织这个长句,体现了极其严密的推理过程,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对于马克思发现的这个历史规律,我也可以用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仓廪实、衣食足”是前提和基础;经济的发展衍生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依仗经济的发展,是大趋势、大规律、大方向,从宏观上讲二者水涨船高、相生相随的关系无可争议。

 第 4 段原文摘录: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第 5 段,恩格斯简述了马克思在其他众多领域的研究情况。前文的“两个发现”和这段“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形成“点”和“面”,“详”和“略”的叙述关系,进一步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研究能力、广泛的研究兴趣和深入的研究精神,更全面、更丰富地展现了马克思的个人风采。

 第 5 段原文摘录: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随后恩格斯开始讲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卓越贡献。

 第 6 段介绍马克思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出思考革命的力量是其进行各种研究、关注科学进步的出发点,揭示了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第 6 段原文摘录: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第 7 段,恩格斯先用“首先”“真正使命”等词语,强调了革命对于马克思一生的重要意义,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马克思的墓志铭是“哲学家们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了这个世界,但重要的是改变它。”问题很多人都能发现,但能将问题分析到位的就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了。至于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还必须进行艰难的、长时间的实践。而马克思正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和科学共产主义等学说,对世界哲学发展,对无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 7 段原文摘录: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 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 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 年),《新莱茵报》(1848—1849 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 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划线的这个句子很长,省略了一些主语和动词,多用名词性短语,符合演讲词的特点,简明有力地表达了对马克思工作卓有成效的高度赞美。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病句。8 个连缀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构不成完整的句子,从规范语法来 说应该加上一些动词。但这是一篇演讲词,给人听的文稿,要适合读,容易流利地念出来,听众 听着好懂。语句不一定要完整,少用推论试的长句,可以省略主语和动词,多用描述性的短语。

 第 8 段的讲述形成了两组对比: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敌人对马克思的嫉恨、诬蔑与马克思的“毫无在意”。这样的对比既展现了马克思顽强的革命意志、宽广的领袖气度与胸怀,又表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

 第 8 段原文摘录: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最后一段,用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再次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既是悼念,又是表达对马克思为之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充满信心。这一结尾,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

 结构思路概括:

 第 1 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述其哀;

 第 2 至第 7 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赞其功;

 第 8 至 9 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颂其德。

 恩格斯在这篇演讲辞中及时地树立有声语言标志,时时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一项又一项的贡献。能找到这些提醒思路的标志性语言吗?

 作者在每一段的开头都用了一些很明显的语言标志,如:

 第 3 段:马克思发现了…… 第 4 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第 5 段: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马克思……而且…… 第 6 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 7 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是这些句子一直在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一项又一项的贡献。这是演讲辞的特点决定的。想要听众听得懂,听得全,就需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听众理解思路。这样演讲辞才能有条理性、整体感。

 恩格斯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既准确又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辉煌成就,这样的表达效果得益于这篇悼词严密的逻辑构架。本文的总体思路为“悲痛——颂扬—— 悼念”, 基本遵循了悼词常见的体式。其中主体部分由两个“对于”开头的短句领起,清晰地归纳出马克思在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两方面的卓绝贡献,然后再分层次细化叙述,可谓环环相因,丝丝入扣,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缜密。

 【评功颂德】

 1. 明要点 , 评其“功 功”

 凭着对战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高屋建瓴地总结了马克思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马克思有哪些伟大贡献? 马克思的各项贡献:历史规律(去伪存真);剩余价值(豁然开朗);其他发现;办报宣传;创立协会(自豪)。

 马克思的贡献很多,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科学和革命。第二段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提醒我们本文要从两个方面(科学家的马克思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介绍马克思的贡献。先总后分,层次清晰。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恩格斯其实最想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 答案可以是多个方面:

 思想家。《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思想的结晶。文章开头就说,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科学家。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表明了马克思的革命的科学观。

 革命家。研究科学正是为了探究革命的理论。恩格斯这样安排,从革命理论到革命实践,递进,逻辑严密。的确,马克思不是那种闭门裹足于书斋的思想家,他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革命真理的人,还是第一个点燃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的人!恩格斯这样安排,其实就是为了突出马克思勇于实践的精神。

 2. 析语言 , 感其“德 德” 这就是马克思,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历史规律、剩余价值,他的每一项发现都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他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办报宣传,创立协会,爱憎分明,百折不挠。回顾战友的丰功伟绩,恩格斯不由想起这些年马克思经历的风风雨雨。在悼词的结尾部分,恩格斯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重点研读第八段,看该段运用哪些语言歌颂了马克思什么样的品格。

 需要重读的是“最遭忌恨”“最受污蔑”“竞相”“毫不在意”“蛛丝”“私敌”等词语。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对比。和下文的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爱戴和悼念,和下文马克思的毫不在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和无畏)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比喻、对比。充分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充分表现了马克思...

推荐访问:马克思 墓前 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