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风景名胜】武汉风景名胜

  钱鹏喜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历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副主编。更早以前任报社编辑、记者。除主编《芳草》网络版、《芳草》青春版外,主编、编著各类文学作品多部。现负责稿件终审,杂志社法人代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业余创作,主要有长篇小说《河祭》、《不远的木屋国》、《花会》、《 蚕人》、《最后诊断》、《鹏喜中短篇小说》;散文集《冰上猎与舞》、《世象杂记》;长篇报告文学《龙马负图》等。作品曾多次获奖。


  黄鹤楼――天下江山第一楼

  说道黄鹤楼,人们自然联想到崔灏的千古绝唱《黄鹤楼》。他捷足先登,迟到一步的李白无可奈何:“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武汉得此楼,便尽得使江城“蓬荜生辉”的嘉宾贵客。在崔、李前后,据说还有诸葛孔明、吕洞宾、陆游、黄庭坚、岳飞、朱元璋、陈友谅、张之洞等等神仙、人杰、帝王和文臣武将光临,在黄鹤楼内外、蛇山上下留下孔明灯、白云阁、吕公洞、岳飞亭、陈友谅墓、奥略楼、抱膝堂等胜迹和遗址。至于此楼赚得的历代文人骚客的诗词书画墨宝,更以数百上千计。
  名楼名人的名堂多得很。关于黄鹤与黄鹤楼的来历,据史书记载的故事,至少附会于三个不同的主角:驾鹤仙人子安,画鹤神笔费文�,八仙之一吕洞宾。武汉民间多传说吕洞宾,理由是黄鹤楼下明明有游仙洞称吕公洞,还有吕祖阁、吕仙亭、纯阳楼遗址为证。
  相传某年某夏,游客吕纯阳游历江汉,迷恋蛇山美景而不思归,索性寄宿山间茅舍酒家,每日索饮美酒数壶,十几日饮酒上百壶未给分文酒钱。酒家主人并不抱怨,还叫童子切西瓜给客人解酒。吕纯阳感念主人心善好客,将啃尽的西瓜皮信手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鹤,颜色由青变黄,活灵活现。又教童子击掌而歌,墙壁上画的黄鹤听见歌声竟真的活了,跳下来翩翩起舞。
  消息传开,人们争相来酒家观看黄鹤闻歌起舞,酒家日夜客满。几个月后酒家主人盈利百万,欲酬谢吕纯阳,他笑而不受,招手唤鹤,骑鹤飞行而去,从此杳无音讯。酒家主人这才知道吕纯阳便是八仙之一吕洞宾,便将数月所得倾囊而出,建成黄鹤楼……
  故事是编的,故楼是真的。武汉人有“黄鹤楼上看翻船”、“黄鹤楼飞金”的说法。这两句典故也有多个版本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意思是,立在江面的船头上,可以仰看黄鹤楼。
  原来,早先的黄鹤楼,建于蛇山紧邻江边的黄鹤矶头,凌江飞峙。老武汉人记得,那时的黄鹤楼别有一番景象。说来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千百年来几经劫难,屡建屡毁。太平盛世它屹立于白云黄鹤的故乡,天灾人祸荡然无存后它矗立在故乡人的心头。
  天下游客今天来武汉瞻仰的这座黄鹤楼,重建于1985年,是以清同治年的黄鹤楼为原型重新设计的,位置升迁到蛇山之巅。更高的好处是望得更远,令人发登黄鹤楼而小天下之慨,不仅将两江交江、三镇鼎立的江城风光尽收眼底,于左右张望中,将浩荡长江西来东去的气派都拥抱在胸怀。
  于是黄鹤楼成了武汉的代名词,是武汉人出门在外揣在身上的名片。武汉人介绍黄鹤楼绘声绘色像在朗诵:黄鹤楼、岳阳楼与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名楼而居三楼之首,主楼五层高50米,巍然于蛇山之巅,外观四望如一,层层飞檐,琉璃楼身金碧辉煌,红葫芦宝顶熠熠闪光……

  东湖――城中巨湖

  如果一座城市,城区中央拥有的水域烟波浩渺,一望无际,有沙滩浴场,还有“海洋世界”、“远眺都市”、“听涛轩”、“长天楼”这样的景点,你一定以为这是个滨海半岛城市。是的,它有大海的壮阔气势,风平浪静时碧波万顷,狂风大浪时沸反盈天;即便是在细雨��中贮足岸边,凝目远望,你也望不断秋水,望不见彼岸。但它不是大海,而是大海般的东湖。
  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景区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足有33平方公里,是武汉人拥有的王牌风景区。
  武汉人说,东湖是毛泽东的第三故乡。自建国后除中南海外,他老人家在东湖居住的时间最长。
  毛主席如此偏爱东湖,当然不是错爱。东湖的魅力在它秀丽的山水、繁茂的植被、浓郁的楚风汉韵和别致的园中园。而魅力之源在湖水:一年四季水天一色,波光潋滟,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称。
  偌大个东湖,分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
  最大的听涛景区最好玩。弯弯曲曲的湖岸串着曲里拐弯的港湾,一湾一景。景中有景,园中有园:行吟阁、屈原像、屈子纪念馆、楚风园、鳄鱼园、寓言雕塑园、沙滩浴场、海洋世界等等,景点扎堆,男女老幼,各得其所。
  武汉人记得,听涛景区的拓荒人是周苍柏。是他最早在荒凉的东湖西北岸开垦“海光农圃”,披荆斩棘,种树栽花,缔造了东湖风景区的雏形。周苍柏是中国第一代银行家、实业家,祖籍江西,迁居武昌,革命战争时期与周恩来私交甚笃,曾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共产党人。
  磨山景区也是最聚人气的地方。这里三面环水,六峰逶迤,风景好不说,楚城的楚天台、楚辞轩和编钟乐舞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楚文化,而朱碑亭是武汉人缅怀朱德为东湖题词的纪念性建筑,亭上匾额是郭沫若手迹。
  东湖的传说很多,武汉人世代口碑相传的东胡故事中人物都是先贤和英烈:
  屈原,楚国浪漫主义大诗人,被迫害流放途中,行吟东湖泽畔。武汉人把屈原的悲怆形象凝固成了东湖的一组雕塑和建筑。
  九女,太平天国九位女战士。当年太平军攻克武汉,武汉九女英勇参军,与清军血战,壮烈牺牲,血染东湖水。湖畔渔民冒死收葬九女于东湖梨园附近的山冈,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不叫九女坟而叫九女墩。
  鲁肃与白马洲。相传三国时,东吴鲁肃协助周瑜打败曹操大军后,骑雪白宝马途经东湖一个湖洲,白马不慎陷于湖畔沼泽而死,鲁肃葬白马于洲头,故称白马洲。

  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

  早在万里长江第一桥横空出世之前,两岸的武汉人只能止步岸边,望江兴叹。那时莫说出行不便,就连横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也被汹汹天堑拦腰截成平汉铁汉、粤汉铁路两段。沟通南北的是火车轮渡,如今说来就像天方夜谭。
  所以,当年在长江上架桥,不仅是武汉人的梦想,也是全国人民的梦想。旧中国曾四次提出建桥动议均未实施。
  1955年9月,新中国动员全国能工巧匠,举全国物力财力大兴土木,在苏联专家援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征服长江天险,终于在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千年梦想。
  那时,从长江之滨的龟山,到莲花湖畔的凤凰山,到处人山人海,马达喧啸,歌声凌云,漫山遍野都是帐篷和工棚。全国支援武汉,武汉人更是摩拳擦掌。工农兵学商,各界无不以参加建桥义务劳动为莫大的光荣。
  万里长江第一桥对武汉、对新中国的巨大政治、经济、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想当年,参观长江大桥并摄影留念,是每个武汉人乃至全国人民的幸福向往。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大桥”成为全国各种生活日用品、工农业产品最常用的注册商标和企事业单位名称,而“建桥”、“汉桥”成为五十年代人最新潮、时尚的名字,可知万里长江第一桥带给武汉人何等荣耀!
  如今,长江武汉段已建、在建的大桥已有6座,即将形成城区交通三环线;长江上下游拱隆的各式大桥更如雨后彩虹。在长江上建桥早已不稀奇了,然而,万里长江第一桥却是武汉人心目中永远的风景。
[ 2 ] [ 3 ] [ 4 ] [ 5 ]
  南岸嘴・龙王庙――两江交汇的“中国角”

  要说武汉最抢眼的自然风光,莫过于南岸嘴。置身其境,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座城市、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四岸风光和一个半岛的奇迹。
  半岛并不少见,有半岛城市,还有半岛国家呢。两江交汇的城市也不稀罕,重庆有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美国维克斯和孟菲斯有密西西比河与支流交汇。但两江交汇却“泾渭分明”:长江雄浑泛黄,汉江青灰透碧,既融汇贯通又互不相溶,好比金镶玉嵌,的确是天下无双。
  这般奇妙境界是汉江自明初改道形成的,它弃上游沌口改而从“龟蛇锁大江”的武汉门户处入长江,在汉阳龟山北麓形成一个巨大的扇形半岛。登临半岛看武汉城市风景是最佳视角:两江四岸,龟蛇对峙;彩虹飞架,惊涛拍岸。江面在城市中央一派海阔天空景象。
  龙王庙与南岸嘴隔江相望。龙王庙是汉江会师长江的切入点,江面狭窄,岸陡水急,素以险要著称。历史上这里常发生翻船死人的惨祸。约在200多年前,武汉人在这里修了一座龙王庙,祈求龙王赐福免灾。每年夏秋两汛期间,香火特别旺盛。1930年,汉口修建沿河马路拆了龙王庙。说来也巧,第二年就发大水淹没了武汉三镇。当局延请高僧在原庙址筑坛念经也退不了大水。
  龙王庙的特殊地理位置,还曾引起过孙中山先生的关注,他在所著《建国方略》中专门论述过治理龙王庙堤岸的方案。
  建国后武汉人民每年都在龙王庙防汛抗洪,尤其是1954年和1998年两次特大洪水,武汉人民与洪水猛兽进行了殊死搏斗,成功保卫了家园。1998年洪水过后,对龙王庙险段的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一劳永逸的成效。如今的龙王庙堤岸固若金汤,武汉人喜欢来这里凭栏眺望南岸嘴风景。而在南岸嘴游人眼中,北岸龙王庙看风景的人本身也是一道风景。两岸互为风景,有“老外”称这里为“中国角”。

  铁门关外晴川阁――凭江怀古之地

  据武汉人世代相传,故乡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臣昏君迫害,被放逐湘西途中,多次徘徊于江汉之滨,不舍离开故国家园。他蓬头垢面流连行吟东湖之后,又披头散发登上龟山之巅放歌,最后才恋恋不舍离汉赴湘西,于公元前278年农历5月5日,愤而投汨罗江殉国。
  武汉人口头演绎的传说,有史料所证。屈原的千古不朽遗作《哀郢篇》中有“登大坟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据郭沫若考证:“大坟即今日汉阳的龟山”。
  清代的《汉口竹枝词》说:“剥残角黍莫偷闲,药店椒行一概关;黑伞遮头日正午,大家结伴上龟山”,说的是每年五月端午,武汉人店铺关门,万人空巷,从汉阳摩肩接踵爬上龟山遥望湘西汨罗,凭吊屈原。武汉人凭吊的祭品是粽子,他们登高远眺之后,又沿龟山东麓下山,穿过铁门关,登上晴川阁,凭栏临江,剥出粽子,投入滚滚长江水……
  铁门关位于龟山东麓与晴川阁之间,横亘于洗马长街。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军队依龟山傍长江修筑关隘,北防魏曹,西阻蜀汉,雄峻坚固,易守难攻,万夫莫开。自此至初唐数百年间,铁门关历经多次攻守战。明末铁门关毁坏,清同治年间重修,光绪年间拆除。现在的铁门关,重修于1990年。
  铁门关外,禹功矶头,便是“三楚胜境”晴川阁。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数百年来屡毁屡建。今天的晴川阁1983年重建,建成古式建筑群,巍峨壮丽,再现“千古钜观”。
  铁门关外晴川阁,年年岁岁,都是武汉人凭江怀古之地,怀念故乡诞生的大诗人,怀想三国故事,怀想太平天国以来的人物往事,怀想“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归元寺――礼佛向善的香火圣地

  数罗汉,是武汉人家世代相传的礼佛习俗。但凡婴儿周岁或少儿发蒙,必由家长携去归元寺数罗汉。在迷宫似的500罗汉堂巡拜一圈后,从任一罗汉数起,顺序数到与年龄或生日相同的一座罗汉前虔诚礼拜,卜问前程命运。数罗汉类似民间“抓周”,虽说难免迷信色彩,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祈盼,是一种向善修身的仪式,是对慈眉善眼或肃穆威武或憨态可掬的佛法无边的罗汉的崇敬与赞美。
  500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罗汉却与汉阳街道闾巷寻常百姓为邻。把罗汉塑造得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艺术家,也是武汉人。武汉黄陂的泥塑艺人闻名天下。这些天才的罗汉作品出自泥塑故乡民间艺人王煜父子之手。清朝道光年间,王氏父子不负高僧重托和善男信女期望,闭门绝户长达9年,王煜死,其子又继承遗志,再塑3年,呕心沥血塑造了500件传世杰作。
  归元寺的罗汉堂为武汉人长脸扬名,而关于归元寺的来历,武汉人从长辈那里听来一个有趣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汉阳翠微山下有一座翠微古井,井水泡茶清香扑鼻,井水酿酒甘甜醉人,井水煮饭粒粒可口,常饮井水还能治疗肠胃病、皮肤病。古井实乃一千年古泉,终年不枯,造福百姓。不料一个财主强买下整座翠微山建了庄园,独霸翠微井不与百姓分享。一天,一个云游和尚来到财主门前化缘。财主先后施以剩饭、旧衣和几枚铜钱打发,和尚只管打坐念经,闭目不睬。财主见和尚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不敢指使狗腿子撵人,便问和尚:所求何物?和尚说:只求施主后院山林一袭袈纱大小之地结庐修行。财主料想和尚必有来历,不敢造次,心想:一袭袈纱能占多大一块山林呢?他若真在此搭茅庵,也是我的佛缘,佑我世代发财,便应允了。只见和尚打坐的地方忽然云燕霞蔚,托着和尚腾空而起,袈纱如鸟翼展开,遮住当顶的日头,投下的阴影覆盖了整座翠微山。财主后悔不迭,却不敢与道行高深的和尚相争,只好将翠微山拱手相让。四方百姓拍手称快,纷纷捐出香火钱开山修庙,云游和尚便成了归元寺的开山鼻祖。据说从空中看归元寺地形,恰似一袭展开的袈裟。
  神话归神话,归元寺有据可考的开山鼻祖是白光和尚与其胞弟立峰和尚。两位法师俗姓殷,浙江资兴人。白光和尚在明朝崇祯年间曾任汉阳知府,有感于明末战乱,民不聊生,辞官出家修行,于清朝初年云游汉口十方庵挂单,又入汉阳太平兴国寺苦读经书,自学医道问诊百姓疾苦,广结善缘,一点一滴募集善款,衔草结环,历一二十年一幢幢建成归元寺庙宇,香火逐年旺盛,武汉三镇乃至外地香客络绎不绝。
  归元寺几百年间屡遭战火之劫,屡毁屡建,名气越来越大。解放后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上世纪80年代迄今经过两次大修,形成日臻完美的寺庙群,气势恢宏,号称中原三省首刹和享誉中外的佛教丛林。就连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样世界级的重量人物都来瞻仰,中外游客、朝圣香客数以百万计。
  归元寺的名气大,当然不只是这里有罗汉堂和古井古泉,还因藏经阁和大雄宝殿各有玄机,佛宝有缅甸玉佛、佛祖和海岛观音,珍贵的法器无以数计。
  难怪归元寺是武汉人心目中的圣地。

  古琴台――市民的坊间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武汉人家喻户晓。坊间流传的版本大同小异,与有些史料记载不同的是,知音钟子期并非官人或音乐家,只是龟山脚下一介樵夫: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才俊俞伯牙官至晋国上大夫。这年中秋,他奉命使楚,乘舟顺汉江而下。一日夜泊汉江南岸月湖之滨,见皓月当空而两岸灯火赛过天上繁星,雅兴大发,坐在船头焚香抚琴。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弹奏的琴曲属阳春白雪,一向曲高和寡,苦无知音。不料今夜一曲方罢,琴弦戛然绷断。他大惊失色,料定有人听懂曲中真谛。他猛然抬头,果见岸边一个樵夫正在驻足凝神聆听,连背上沉重的柴捆也忘了放下。伯牙判断樵夫绝非俗人,便邀其上舟请教。樵夫便是钟子期,他欣然允诺。伯牙续弦,先奏一曲志在高山,子期听了击掌称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再奏一曲意在流水,子期抚掌笑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伯牙情不自禁,便与子期把盏长谈,结为挚友,相约来年中秋在子期的农家茅舍再叙音律。
[ 1 ] [ 3 ] [ 4 ] [ 5 ]   一年后伯牙如约而至,却闻子期死讯。伯牙痛失知音,跺足捶胸,跌跌撞撞去谒子期墓,坐在坟前抚琴祭奠,连哭边重弹高山流水以寄哀思。琴声凄切,哭声悲切,引来附近百姓围观,却听不懂铿锵琴韵,喧哗而散。伯牙见状更感伤心,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叹罢毅然折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可怜他心爱的宝琴粉身碎骨。从此伯牙不再弹琴,郁郁寡欢直至终老。
  这个凄美的故事,从楚人到武汉人,口口相传几千年。琴断口、碎琴山、马鞍山钟子期墓,至今都是汉阳有据可考的地名和遗址。
  最早的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经兵荒马乱,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今日的古琴台,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其环境幽雅,其景色宜人不必�嗦,百闻不如一见,一旦身临其境,耳际犹闻高山流水的古韵。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古琴台锦上添花,一幢现代化的音乐殿堂在这里拔地而起,成为沉寂几千年古琴台的新知音。即将竣工的琴台大剧院,远望宛若一架古琴,顶部四条“飘带”自西向东轻盈飘过,呼应南面古琴台,凸现“琴键飞奔,水袖飘舞”的意境。剧院内可容纳1800位音乐爱好者,还有416座的多功能厅。令武汉人欣喜而骄傲的是,这座大剧院的硬件设施属全国顶尖水平,与著名的悉尼歌剧院相比也不逊色。

  中山公园――闹市中的绿洲

  若问武汉最热闹的去处在哪里,武汉人必竖起大拇指说:中山公园对面�!武广、世贸、国际会展中心、新世界这些重磅级商家扎堆,人流如潮,闹声震得耳鼓膜嗡嗡响!
  热闹的对面呢?中山公园�!
  这就是中山公园的妙处,处闹市而独静,为喜欢热闹、热闹够了又图清静的武汉人提供了一片绿洲。把中山公园描述为滚滚红尘中的绿色世界并不夸张,你可以说它是武汉的前庭院、后花园、植物园、盆景园、娱乐园。33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就占了24万平方米,奇花异草,苍松翠柏,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应有尽有,既有江南园林的精致,又有北方山水的气派。
  中山公园约有100年历史。它最早是一片荒芜,1910年,武汉地皮大王刘歆生购得这块荒地,经营私家花园,命名西园。应该感谢这位最早的花匠、园丁,他为武汉人圈下了这块风水宝地。1927年西园收归国有,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命名中山公园。不过,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几十年,一道限制出入的藩篱使“公园”多少有点名不符实,近年拆除四周屏障成为开放式公园后,才真正成了武汉人乃至各地游客自由出入的闹市绿洲。
  百年中山公园,见证了武汉近代史上多少沧桑往事。武汉人最难忘的有两个故事:
  1938年4月9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中山公园中央的人民体育场,指挥武汉歌咏团千人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响彻云霄,拉开了武汉抗日扩大宣传周的序幕,极大地激发了武汉军民誓死保卫大武汉的斗志。
  1945年9月18日,在中山公园西北角草坪上,一幢平顶厅堂式横列建筑,门楣上“张公祠”的匾额换成“受降堂”三个赫然入目的大字。下午,一辆插着白旗的黑色轿车驶到受降堂门前,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冈部直二郎垂头丧气走下汽车,乖乖地将长柄战刀上缴守卫在受降堂门前的受降副官后,被带进受降堂。在威严肃穆的气氛中,败军之将冈部逐一向我武汉战区受降官、文武官员、武汉民众代表、盟军美国代表鞠躬致敬。我受降官向冈部宣读命令后,冈部这个双手沾满武汉人和华中人民鲜血的战犯,无可奈何地在《受降书》上签字……
  所以,中山公园不仅是武汉人的绿洲,还是武汉人的光荣和骄傲。

  解放公园――历史的见证

  说解放公园要从西商跑马场说起。
  武汉人记得,100多年前,汉口租界的英国佬是赛马博彩的始作俑者。当年英租界率先在江滩圈地建跑马场。跑马场两易其址,1902年,英租界勾结法、德、日、俄、美租界,密谋以贱价从“地皮大王”刘歆生手中购得汉口西北部水荒地800亩,正式开辟为西商跑马场――这就是解放公园的前身。
  说起来解放公园的历史就是武汉人民的屈辱史。西商跑马场的会员全部是侨居武汉的外国有钱人,拒绝中国人参加,就连提供了大量廉价土地的刘歆生也没资格入会。跑马场许多地段都竖着“中国人禁止入内”的牌子。
  那时跑马场分内场和外场,马道分内圈和外圈。内圈为马球、橄榄球场,外圈是赛马场;内场设小看台,供外国人专用,外场偏僻的大看台,才是武汉市民观看赛马的地方。赛马分春秋两季举行,每季7天,每天赛马10余场。“老外”在赛前大量印发马票、彩票,从中抽头提成赚佣金,每年从跑马场巧取豪夺武汉人的血汗钱数以百万计。
  当然,武汉人也可以俏皮地说,客观上西商跑马场使武汉人得西方体育运动和娱乐文化风气之先。当年号称十里洋场的旧上海也只有两个跑马场,而旧武汉因西商跑马场应运而生的跑马竟比上海还多出一个!如今武汉每年一度的国际赛马节,据中外媒体预测,很可能成为中国首个获批博彩跑马赛事。要论渊源这些都与解放公园有关哩!
  1926年北伐军抵汉,武汉人民收回英租界。西商跑马场停业,1928年又恢复。抗战期间日军抢占西商跑马场作为军需储备场和高炮阵地。抗战胜利后英国人卷土重来,但好景不长。武汉解放后,西商跑马场终于回到武汉人手中,建成解放公园。
  解放公园还见证着另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1938年保卫大武汉的惨烈空战中,15位苏联空军志愿队员在武汉英勇捐躯,葬于原中山大道陈怀民路口的万国公墓。1956年,苏联烈士遗体迁葬入解放公园东北角的苍松翠柏中。15块墓碑镌刻着烈士名和生卒年月,黑色尖顶纪念碑直指长空,碑文铭刻着武汉人永恒的记忆。
  许是为了客观见证历史的缘故,解放公园是一座尽量呈现花草树木原生态的公园,少见寻常公园人工雕琢的痕迹。近年更恢复大片湿地,让武汉人怀想100年前的800亩水荒地,师法自然,野趣盎然,晓得几好!

  阅马场――红色记忆

  如果说,一个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那么阅马场就是武汉最珍贵的馆藏;如果说,一个城市就是一部史书,那么阅马场每一寸土地都密密麻麻记载着武汉最精彩的文字。
  阅马场只是武汉的一个地名,而这个地方高密度排列着这个光荣城市的革命历史建筑:红楼、孙中山铜像、拜将台、彭刘杨路,还有近在咫尺的楚望台、起义门。
  阅马场在明代是演武教场,在武胜门,称阅兵楼。清朝教场迁至蛇山南麓重建,称阅马厂。早在康熙二十七年,这里就成了反抗清王朝的起义举事地带。咸丰三年,太平军在此誓师进军南京。而阅马场真正成为检阅人民兵马的战场,是辛亥革命。
  武昌首义打响推翻封建王朝第一枪后,在红楼成立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都督黎元洪在红楼外广场搭台拜将,任黄兴为民军战时总司令。阅马场风云际会,举国瞩目。1931年建立的孙中山铜像再现了当年国父运筹帷幄,威仪天下的风采。当时楚望台上传来胜利捷报,起义门下炮声隆隆,而从阅马场西抵平湖门江边的彭刘杨路上,洒满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烈士的鲜血。
  武汉人的红色记忆,定格在阅马场。中外游客的红色目标,锁定在阅马场。在武汉人民悉心保护下,阅马场历经近百年城市变迁而未变基本格局。红楼红得庄重,绿草绿得葳蕤;铜像肃穆,高碑巍然;树冠蔽日,白鸽起舞。有点遗憾的是一条车水马龙的道路将红楼与拜将台之间的广场拦腰隔断,稍嫌逼仄喧闹。目前在日夜施工的阅马场下穿车道竣工后,阅马场将延连成大片广场,坦荡横亘于蛇山南麓,与山上的黄鹤楼和山下的湖北大剧院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 1 ] [ 2 ] [ 4 ] [ 5 ]
  辛亥首义烈士――朝夕相伴的社区陵园

  大凡陵园,一般都建在“不食人间烟火”的僻静穆之地,诸如公园、森林、山冈、水滨。而武汉有两处陵园,建在人来人往的社区中,与武汉人家紧邻,朝夕相伴。
  一处位于汉口球场路,矮墙围成的方形院落坐东朝西六座坟墓,埋葬着1911年10月18日至28日在汉口外围与清军激战10天后英勇牺牲的三位辛亥首义烈士的忠骨。安葬之初曾立有“国殇”石碑,毁于战火。1946年重立程潜题写的纪念碑,后被废弃。1985年重修烈士墓,重新镌刻“铁血精神・辛亥首义烈士之墓”碑文。
  一处位于汉口利济北路,陵园坐西朝东,院落中央是座合葬墓,安葬的是1911年11月28日至11月2日在汉口保卫战最后6天激战中壮烈捐躯的部分辛亥首义烈士的遗体。当年由武汉红十字会主持葬礼。安葬后历经战乱洗劫,幸得保存。1985年重新修墓刻碑,碑文为“辛亥首义烈士公墓”。
  这两处烈士陵园都很小,在人流熙攘,车水马龙中很不起眼。然而在武汉人眼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武汉人将这两个烈士陵园奉为神明之地。而且,这些无名英雄,多半是武汉人自己的祖辈亲人。
  烈士陵园挤在城区闹市的原因,一则这里原本是烈士当年战斗的地方,就地安息,二则是在近百年的城市变迁中,社区改建和道路拓展形成的格局。如此一来,城市社区中的陵园,反倒成了武汉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方便武汉市民日日凭吊,岁岁缅怀。

  武汉大学・樱花――民间踏青赏花节

  武汉人认为,举凡全国所有高等学府,尽管校园景色各有千秋,最具“风水宝地”标准的,莫过于武汉大学;同时武汉人更得意地认为,只管把象牙塔般的大学殿堂,当作自家花园闲逛的,唯武汉普通市民也。
  武汉人此言并不虚妄。
  武大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麓,3000亩校园依山傍湖,湖大得烟波浩渺,山多得绵延不绝,花草树木更似淹没了湖、山、人、屋的绿色海洋。
  武大一派南国风光,而武大的建筑清一色北方风格,古典式斜顶琉璃瓦校舍巍峨壮观,亭台楼阁气势雄伟,充分阐释了武汉南北交界的风光、南北杂糅的风情。
  武大校园的勘测设计者,是第一任校长、大名鼎鼎的李四光。而李四光的举荐者,是同样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至于两位先贤又引荐、辅佐了多少为人师表的奇才和诲人不倦的园丁,后者又为国家造就了多少栋梁,武汉人就不必�嗦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登陆武大网,一目了然。
  每年春天到武大去看樱花,成了武汉民间约定俗成的踏青赏花节。时节一到,连公共汽车车身上都印满“到武大看樱花”的广告词,于是市民扶老携幼,呼朋唤友,蜂拥而至。樱花最盛的周末,每天接踵而至的赏花人超过10万之众。
  彼时的武大樱花大道,令人眼花缭乱的樱花,多得像荡漾在无边大海上的晶莹浪花,而“海水”便是轻风拂动的翠绿的树木枝叶。于是树和花,还有服装色彩缤纷的、涌动的赏花人群,沸腾成真正的花的海洋。
  如果武汉人说,在武汉,每月可赏花6种,一年下来可赏77种不同的花卉,外地人听了恐怕多半不信――就算你武汉人都住在花园里,也不可能把花名、花期算得这么清楚呀?偏偏武汉人就列出了一个全年赏花日期月历表,群芳在谱,娇花有名,一目了然。按每月平均看6种花计算,12个月应看78种,但花期表上4月只列出牡丹、杜鹃、罂粟花、月季、虞美人5种。故全年赏花77种,不少不多。
  武汉人居然能列出全年每季、每月的赏花时间表,是因为武汉有一座植物园――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园。武汉兼具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植物区系特点,这里种植的花花草草在植物分类学、地理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资源植物学等方面,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可以这样说,武汉植物园有一批权威的超级园丁、顶级花匠。他们把天下好看的花卉、植物都播种、移植到占地70公顷的武汉植物园来了,多达4000多种。难怪武汉人可以大饱眼福,赏花赏出了花期表。
  与武汉植物园凑在一起锦上添花的,是磨山梅园。梅花不畏严寒,品质高贵,最聚人气、最惹人爱。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英雄伟人咏梅、写梅、画梅、喻梅,留下传颂千古的诗文墨宝。武汉人也有此雅好,偏爱梅花,便选来当武汉市花。
  梅花当选,也是武汉人恃着有家乡有偌大一座梅园,依磨山傍东湖,漫山遍野,清一色梅树成林。当武汉隆冬来临,百花畏寒谢尽,梅园却千树万树梅花开。市民闻花讯而来,摩肩接踵争看梅花,梅园欢声笑语,人面如花,花香袭人,蔚成武汉冬天一道风景。

   木兰山――花木兰故事汉味版本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古人还留下古诗为证,其人其事无可争议。争议的是其地:花木兰的故乡在哪里?故事发生在哪里?全国好几个地方都争认花木兰为同乡,考证也有几个版本。
  武汉人以家乡的巍巍木兰山为铁证,也演绎了自己的花木兰故事,说得有鼻子有眼,还考证出了花木兰的姥姥家所在地。
  木兰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城北,系大别山余脉,海拔582米,山势嵯峨,奇石嶙峋,松柏叠翠,云雾缭绕,是历代佛教和道教朝圣地。宗教活动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建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每年海内外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木兰山因花木兰将军而得名,这里一草一木、宫殿阁坊,都与花木兰的传说息息相关。
  传说花木兰出生在木兰山北一箭之遥的姚集大城潭村,原名朱木兰。其父母朱天禄、赵桂英夫妇年过半百没有子嗣,经常到木兰山烧香拜佛,祈嗣求子。在木兰树下感动玄帝托梦,得一女取名木兰。木兰山一带自古是武术之乡,少男少女习武健身是习俗。木兰拜铁冠道人和丧吾和尚为师,年纪轻轻就学得一身好武艺……往下的故事,便是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战功显赫,成为传颂千古的巾帼英雄。
  关于朱木兰如何易名花木兰,民间故事也给了个圆满说法:木兰将军出兵雁门关,在界牌岭激战中收服番王女将花阿珍,晓以大义,拜为兄妹。二人并肩作战,形影相随,花阿珍渐生爱慕之情。木兰无奈,被迫告知女扮男装秘密,并改随花阿珍姓花,重新拜为姐妹,以示大义真情。从此,军中就改称朱将军为花将军了。
  武汉民间流传的花木兰故事并非瞎编的,省市县史志资料都支持这个故事,甚至从隋唐、南北朝的史书中也可以找到各种佐证。其实,故事都是在口口相传中演绎的,花木兰的故乡在哪里并不重要,英雄不问出身嘛。重要的是,木兰山上有供人瞻仰的花木兰将军庙、将军坊和将军墓,历经沧桑。武汉人即使三缄其口,花木兰的英名已经像摩崖石刻般历史性地烙印在木兰山上。

  龙泉山――江南的王陵

  武汉人与外地人谈古,外地人说武汉古代从未建都,也就不出帝王将相。武汉人当然很不服气:江城武汉,上游有江陵古称郢都,是春秋战国楚国都城;下游有鄂城古称武昌,是三国东吴的迁都。除了楚王、吴王,长江上下,江城两岸,出将入相者多得很。至今江城南岸腹地龙泉山,还有明朝八代九王的王陵。
  龙泉山位于江夏区境内,距武昌闹市仅20公里,由天马峰和玉屏峰两条山脉蜿蜒相环,两峰交汇处又突兀出一山峰叫珠山,形成二龙戏珠之势。独特的山势,加之毗邻浩瀚的梁子湖,山清水秀,大树参天,历朝历代都深受文臣武将、文人骚客、士绅贤达特别是阴阳勘舆家的青睐,从西汉起,直至元朝,达官贵人们陆续迁入龙泉山居住,逐渐聚居樊、李、沈、张、邹、曾、杜、董诸族,号称“八大缙绅”。显贵望族们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起了听松阁、远眺亭、万寿台、灵泉寺、玉书楼等等亭台楼榭。
[ 1 ] [ 2 ] [ 3 ] [ 5 ]   到了明朝,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昭王。楚昭王看中了龙泉山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辟为“寝山”,凭借王权强行赶走“八大缙绅”修建王家陵园。楚昭王藩楚44年,他的陵墓就修了44年,直到他61岁病死,耗银30万两,占地170亩,用的都是汉白玉、上等木材和官窑青砖,劳民伤财,穷奢极侈。
  楚昭王死后,他的八个子孙继嗣王位,王子王孙继续在龙泉山修建各自的王陵。从楚昭王到楚贺王,明朝274年间,在龙泉山依山就势建起了八代九王王陵。各陵自成一体,又有神道互通,遥相呼应,形成气势恢宏的陵寝古墓群。整个设计和布局皆模仿明十三陵,又有龙泉山本地特色,叫做“三龟九寝十二景”。三龟指三座龟驮功德碑,十二景是说处处景色壮丽。
  说到这里,武汉人感叹之余,不忘强调一句:北京有十三陵,武汉有八代九王陵。
  龙泉山不仅有王陵,还有48座历代名人墓。其中身世最显赫的有汉舞阳侯樊哙、北京大臣冯京、明代尚书张添佑、元末隐相沈如筠。

  盘龙城――商代的城市之根

  武汉三镇,论年岁,武昌、汉阳都是悠久古城,独汉口最小,区区五百岁,始于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说到汉口人的身世来历,有个笑话:都是戴着斗笠从周边黄陂、孝感、汉川来的乡里人。黄陂人的斗笠是尖顶,孝感人的斗笠圆顶绞边,汉川人的斗笠又是尖顶又绞边。有人用谐音揶揄:�黄陂,狡孝感,又�又狡是汉川。再论“武汉”的年数,更是小得可怜,按行政区划正式称谓的、有三镇版图的武汉,始于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此前的“武汉”,指武昌、汉阳双城。
  以上都是史书上的说法,被考古发现推翻了。考古证明汉口年岁最大,大到3500岁以上,从而找到了武汉的城市之根――它深深埋藏在汉口北郊盘龙湖畔商代盘龙古城遗址中。
  说来最早发现武汉城市之根的,都是武汉当地的农民。1954年,当地农民抗洪取土时,挖出了新石器晚期或殷代陶片和古城墙遗址;1963年,当地农民开挖水渠时挖出大量青铜器;1974年,当地农民筑围堤时,又发现了古墓群和青铜器……
  接二连三的发现,引起专家高度重视。1974年下半年,湖北省和北大联合考古队到盘龙湖畔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宫殿群和民居、手工业作坊、墓葬和大量殉葬品,原来这里是整整一座古城的遗址!当时的北大考古教授、后来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惊呼:“我的天啦!”
  历时50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位于武汉北郊约5至10公里处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从古城遗址发掘的大量青铜器、玉器和陶器,显示商王朝在南方的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完备的城邑形态,还具备军事实力,是一座灿烂的青铜文化古城.
  话说武汉的风景名胜,犹如滚滚长江水,说来话长……
[ 1 ] [ 2 ] [ 3 ] [ 4 ]

推荐访问:武汉 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