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绿色创新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1|俄罗斯远东

  [摘要]建立区域绿色创新体系是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手段。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离不开区域绿色创新,加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应在绿色低碳理念下实现两个区域的深度合作与联动开发,要注重区域绿色创新,,实现两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创新;区域绿色创新体系;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区域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绿色创新体系与东北地区经济振兴
  (一)问题的提出
  历年来,传统的以三高(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能源的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转变传统的以“三高”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树立绿色和低碳的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以及消费模式,通过达到生态文明的经济、科技、生态、社会等方面目标,以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要注重资源、能源、环境三个要素,面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需要重新反思西方传统的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应该寻求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重视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也要求我们要结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区域创新理论来构建东北地区区域绿色创新体系。东北地区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运行机理与构成
  基于区域绿色创新的理念和发展机制,即形成经济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国际化发展中,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战略高度,建立不同区域生态文明水平考核指标体系。在“四化”同步推进中通过区域绿色创新体系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考核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应只看人均GDP和城镇化率,还要看城乡一体化水平实现程度和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及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在“四化”协同推进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建设中,应揭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农业生态体系和城镇化建设体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融入国际化市场体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的运行机制。为发挥“四化”协同推进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建设的联动效应,应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条件,创新生态城镇化的模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在新型生态工业化的进程中,建立起大中小城市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在市场国际化中遵循绿色低碳标准,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良性互动,形成区域开放新格局。通过“四化”协同推进以达到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和谐状态。
  从狭义上讲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是区域科技创新组织系统的构成,包括知识创造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技术扩散系统以及成果转化系统;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创新战略系统、创新支撑系统。笔者认为,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由绿色知识创造系统、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绿色政策支持系统、绿色创新服务系统以及绿色文化系统等组成。
  (三)审时度势推动东北地区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建设
  东北三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GDP、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居于全国前列。东北地区具有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石油开采、石油加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造、造船、机车、汽车、飞机制造、机床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产业并未形成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仍然是发挥劳动力要素低成本优势、技术相对成熟的传统制造业,技术成熟且能够被国际市场接受的新兴产业几乎为空白,现有工业技术很多引自西方。在后危机时代,采用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新能源、新环保技术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摆脱经济困境的主要途径。欧美国家企图利用其领先的新能源、新环保技术作为技术标准的贸易壁垒,以碳关税为技术性贸易保护手段,重新发展振兴日渐衰退的实体经济,保持其在世界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和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能否在这轮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竞赛中占据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先机,事关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规模与科技水平之间差距是拉大还是缩小,事关中国能否真正崛起成为技术强国和经济强国。因此,东北地区推进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树立绿色和低碳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未来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动向,努力跟上世界科技发展步伐,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二、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互补是两个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提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经济上各具优势,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东北地区轻工产品出口量大,具有比较优势,而俄罗斯东部地区轻工业发展相对薄弱,居民消费的大部分轻工业产品、纺织品主要依赖进口。而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天然气预测储量为13.43万亿立方米,铁矿储量为25亿吨,煤炭地质储量为5.5亿吨,贵金属储量占全国近一半,远东200海里海域内每年捕鱼量占全国一半,森林面积为3.16亿公顷,远东和西伯利亚农业用地达6531万公顷。因此,拉动俄罗斯远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资源出口。中国东北地区虽然蕴含丰富自然资源,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量开采,目前已经濒临枯竭,导致当地居民的单位资源占有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很多资源开始依赖从外国进口。此外,俄罗斯东部地区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实力可与欧美媲美,中国东北地区虽是中国重工业集中地区,但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两个地区经济上的这种很强的互补性,促使两地区间的资源、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必然。   (二)地缘优势是两个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
  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腹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毗邻,边界线达3000多公里,两个地区均有很多国家级一类、二类沿边口岸,并且两国对应的边境开放口岸畅通,具有优良、密集、便利的海陆空交通运输通道,构成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在沿边区域经济合作中,地缘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的边境贸易顺利开展。同时,由于两个地区相毗邻,有利于企业及时把握市场信息,有效开展经贸合作。
  (三)互利合作实现共赢是两个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目的
  中国东北地区参与俄罗斯远东大开发应遵循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对资源开发做到有序合理、永续利用,以期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形成长期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两个地区在经济合作中,秉承互利共赢的原则,不仅满足各自的经济发展需要,更要努力实现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两个地区在合作中应该始终奉行互利共赢这一理念,达成深化经济合作的共识,保障两个地区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
  (四)两国区域发展战略是双方合作的有力保障
  2003年我国出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而俄罗斯也在2007年出台了“东部大开发”战略,普京再次就任总统后,2012年5月21日下令成立远东发展部,高度重视远东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相关战略的相继出台,不仅表明了对改地区开发建设坚定决心,也表明双方深化经贸合作进入了新阶段。两国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彼此都把对方主要经济合作对象,减少了政策等方面的诸多限制,这都为两国地区间开展持续、稳定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战略与前景展望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战略
  1.俄方的举措及期待与中国合作的项目
  (1)俄罗斯远东大开发十分注重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环境保护。普京强调要利用中国潜力从经济上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2012年1月又提出建立国家公司发展远东,3月底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制订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法》草案, 5月份俄政府正式成立俄远东发展部,以加强政府对远东地区开发的指导与管理。
  (2)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有待开发的合作项目。据计算,俄远东仅基础设施投资就达1.25万亿美元,其中包括能源、非能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技术创新项目。东西伯利亚水电资源丰富,能建立大型水电站、可发展绿色能源。远东地区森林资源同样丰富,适宜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板材、家具、建材和装修材料等原材料深加工项目,以及其他“资源密集型”生产项目。还适于发展面向亚太的绿色生态农业,特别是有机粮食、蔬菜、饲料和肉类生产、淡水与海水养殖,利用寒温带良好气候条件,发展非转基因农作物育种基地等。
  2.中方的举措
  (1)实施区域绿色创新的政府激励机制
  ①制定绿色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制度。指定专门的绿色技术保护制度和实施程序,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专利武器来保护绿色技术创新成果。
  ②加大政府对绿色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中俄之间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远东开发联动效应,实现区域绿色创新,在对俄经贸开发区建立起基于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对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服务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信贷优惠和政府采购。
  ③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激励绿色创新。包括对非清洁产品生产的企业加重课税标准;对未达到标准的高碳产品、高污染排放等非清洁产品的企业尽心更经济处罚,用以奖励达标企业。
  ④强化对污染生态环境企业的法律规制。完善现有各项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改革和创新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执法监督制度与工作程序,依法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监管。
  (2)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①构建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对技术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奖励机制等。
  ②建立完善的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各类学习和考核制度,树立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理念,加强绿色低碳科技知识的普及。政府和行业协会要搭建企业学习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实现知识与信息共享。
  ③加强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分类指导。要高度重视对各产业绿色创新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研究。对民营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要加大支持力度,使其尽快成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建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金,为其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担保、投资服务等。
  ④支持企业跨行政区划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大力促进产、学、研、金融、贸易和中介等部门的结合,实现绿色技术的协同创新,带动区域内外的绿色创新与产业升级。
  (二)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
  1.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推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升级,双方将在原有的货物贸易、资源开发和粗加工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双方优势互补的加工贸易、技术贸易、技术开发和引进、直接投资和产业合作等。合作形式从单一的易货贸易扩大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等经济技术和投资合作,并逐步建立起跨境绿色生产加工基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园区,最终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合作领域从石油、煤炭、木材等深加工、绿色有机农业种养殖等资源开发性领域拓展至航天、核能、军工、电力、海洋能源开发、环保等高科技领域以及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及其汽车零部件、机床、航空、造船等产业,如以沈阳、哈尔滨、长春等为中心发展现代化装备制造业,以大庆、辽阳、吉林为中心建设一流的石化工业,以远东地区为中心建设森林科学采伐和林木深加工以及绿色食品产业,真正实现全方位的经济合作,提升两国地区间经济合作的规模与水平。
  2.经济合作将更加多元化
  为适应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中俄两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将更加多元化。双方不仅共同建设口岸城市的基础设施,在资源、科技、物流和人员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合作,还将大力合作发展农业生产和生产性服务业,使两国的经济合作更加多元化。
  3.经贸往来将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
  2011年12月16日,俄罗斯正式加入WTO,其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将对中俄经贸合作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俄罗斯入世议定书,俄海关将不实行特殊的海关程序,承诺进一步开放贸易体制,建立更具可预测性和透明性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俄罗斯降低关税开放市场有利于中俄两国经贸自由化。中俄同为WTO成员国,双方出现贸易纠纷可纳入WTO框架内解决,贸易纠纷的磋商、仲裁和仲裁结果的执行有了便利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洛林,魏后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吕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战略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孙久文.走向2020年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春霖等.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M].中信出版社,2009.
  [5]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37-40.
  (责任编辑:张彤彤)
  作者简介:郭振(1956 -),男,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彭慧婷(1987-),女,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研究色很难过,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周璐 (1989-),女,黑龙江省大庆市,哈尔滨商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5DGQ4D148

推荐访问:远东 区域 俄罗斯 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