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治理的现实方案:教辅图书销售方案

  我国教辅总量巨大,涉及主体众多,利益庞大,有些政策措施可能被一些力量借用,对市场产生新的扭曲。如何治理才能保持产业的相对稳定,并促进产业的优胜劣汰与健康发展?  由于中小学学生人数众多,加之应试教育带来的刚性需求,教辅市场容量非常巨大。因而也吸引众多机构蜂拥而至淘金,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成为近两年来教育和出版行业管理部门规范治理的重点内容。
  政策的调整,必然导致各方力量的利益调整。我国教辅总量巨大,涉及主体众多,利益庞大,有些政策措施可能被一些力量借用,对市场产生新的扭曲。如何治理才能保持产业的相对稳定,并促进产业的优胜劣汰与健康发展?本文尝试做一些探讨。
  教辅市场的规模与格局
  教辅市场有多大?
  据行业人士给出的估算:全国有约2亿中小学生,每人每年平均教辅消费大约在300元(码洋),这样全国教辅市场大约600亿元。还有一种说法,小学阶段大约每人每年100元,初中阶段大约200元,高中阶段大约300元。以某中西部省份为例,全省中小学生500万人,2011年新华发行集团的教辅系统销售为8亿元(不含新华书店店面零售)。全省教辅的总量,新华发行集团估计超过15亿元,当地直销员销售估计不低于20亿元。
  总体估计,教辅市场约400亿~600亿销售码洋,实洋约200亿~250亿。由于教辅定价较高,每个学生可能有几套教辅,数量也多于教材,因此,教辅的销售码洋和利润可能大于教材。
  教辅的销售可以分为两大类:统一征订和市场零售。根据采购量的大小,统一征订又可分为大征订和小征订。大征订(又称系统征订)是通过省教育系统或新华书店的教辅推荐目录,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实现的大批量的统一订购;小征订(又称学校团购)是通过学校的校长或老师推荐实现的小批量统一采购。市场零售则是在书店展架上由读者自由选购。
  据估计,目前的市场格局是,统一征订大约占80%的份额(其中大征订约40%,小征订约40%),市场零售的份额约为20%。
  教辅市场的问题
  教辅市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环节:一是产品环节,二是销售与采购环节。
  产品环节的问题,一是教辅品种过多,二是大量平庸劣质产品存在。
  品种过多的原因,首先是教材版本众多,其次是教辅策划和出版机构众多。有套产品出了600多本,也没配全教材版本。品种过多会增加人们的选择成本,但它也是市场繁荣的一种表现,读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产品越多,竞争越充分,对读者越有利。仅品种较多并不足以造成社会问题,但大量平庸粗劣的教辅存在,确实是市场的负担。对此,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质检,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对于产品的好坏,读者也要学会甄别,由市场来优胜劣汰。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有人强迫或利诱学校购买一些质量不高的产品,这样就有问题了。因此,销售与采购环节至关重要。
  目前,只有少量教辅的销售是由读者自由选购,多数教辅的销售是由学校或教育系统统一征订。具体来说,教辅销售有三种模式:大征订、小征订和市场零售,每种销售模式都有不同的特点(见表1)。
  大征订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多是先有订单后生产,没有退货、库存等经营风险。大征订实现的销售量巨大,动辄一个地区(县)甚至全省,可达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码洋,义务教育阶段纳入学校一费制收费。
  小征订又称学校团购。其中也存在一些强制因素,不属于一费制范畴。
  市场零售是由读者自由选购。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产品多是质量比较优秀的。价格方面,因为由读者自由采购,价格高了没人买,因此价格不会太高;但零售又面临着库存、退货和坏账等经营风险,价格也不可能像大征订类产品(多是先有订单后生产,基本无库存、退货、坏账)那么低。
  市场零售类教辅是市场经济中读者的自由选购,基本不存在什么社会问题,可以交由市场优胜劣汰。真正的问题,存在于统一采购的大征订和小征订中。它们都属于“代购”,采购主体与使用主体不统一,容易出现“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益”。这些不正当的权利与利益因素介入了教辅的销售和采购,将一些质量平庸、过量的教辅塞进了学生的书包。
  大征订的本意是为学生推荐优秀教辅,但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种种问题:一是产品质量平庸。能够列入推荐目录的产品很有限,竞争不充分,它们的编校质量还行,但理念和品质相对平庸。二是容易渗入地方保护、利益、关系因素,滋生腐败,产生垄断。当地系统征订会优先推荐(甚至完全限定在)当地出版系统或教育系统编写出版的产品。这其中,除了地方保护因素,还在于当地教育与出版系统结成利益共同体。七部委曾多次发文,禁止任何形式的教辅征订目录,但各地屡禁不止,近年来更有加强的势头。
  小征订突出的问题:一是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负责的学校会为学生采购价格适中、品质较好的产品;还有的则为一点回扣或贿赂,采购一些平庸甚至劣质的产品。二是高码低折突出。这类教辅一般定价较高,销售人员和学校以较低折扣进货,以较高折扣甚至全价向学生收费。这种做法抬高了学生的购书成本,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也败坏了学校的教育风气。
  教辅治理的理想方案
  客观来说,优质教辅是一线老师优秀教学经验的结晶,适当使用教辅,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弥补不同地区因教育资源不同所形成的教育失衡。
  也就是说,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客观上需要教辅。只是,读者需要能自由选择的、真正适合自己的、质优价廉的教辅,不需要强加过量的、未必适合自己的、价格虚高的教辅。
  现阶段教辅兴盛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形成的巨大需求。但教育改革比较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目前来说,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家长经济压力,减少教辅采购中的腐败,理想的解决方案是:
  (1)采购权下放
  正常情况下,消费者即选购者,教辅应该交由学生与家长自由选购。应该相信,一个消费者一时的辨别能力可能是有限的,但无数消费者多年的辨别能力肯定是准确的。   但由于学生需求具有一定同质性、教学需要统一进度等客观原因,教辅的统一采购确实是存在的。如何让统一采购者真正关心消费者的利益?那么,最好将采购权下放到与消费者利害相关最大的人——由任课老师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后统一采购。相比之下,任课老师与该班学生利害关系最大,而利益诱惑最小;同时他们的权力最小,而监督最多。而且,这样也便于因材施教。只有任课老师最知道自己班级的水平与进度,而且有足够的专业知识选择最适合的教辅。反之,越是校级、县级、地市甚至省级的统一采购,利害相关越小,利益诱惑越大,越不能保证公平,也不利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反观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教辅采购权也在任课老师,校长不作干预。在内地,许多发达地区或重点学校,采购权也在任课老师或学科组长,校长已不干预。
  (2)确定最高指导定价
  任课老师也属于代购,如何最大限度地杜绝其中的腐败?就需要对教辅进行最高指导定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有自主定价的权利,但教辅的消费者是学生,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如果采购环节不能彻底净化,那么确立最高指导定价,是减少教辅高码低折和采购腐败的有效方式。
  建议对教辅进行指导定价,以不高于上一年一般图书平均印张定价为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中,有对一般书籍的总定价与总印张的统计,很容易计算印张定价(2009年一般书籍印张定价为1.82元,2010年为1.83元,2011年为2.02元)。这是个相对稳定而又动态的数字,可以随物价上涨而与时俱进。由于教辅的稿费通常低于一般图书,而发行量普遍大于一般图书,如此并不会影响企业合理利润。事实上,市场零售的教辅定价一直在1.8元/印张左右。
  总之,采购权下放是最关键的,其次是最高限价。如果这两点真正做到了,任课老师教辅采购中并无多少利益,自然不会无限采购。
  理想方案虽然维护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但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一是损害了原来采购方的利益。比如校长,尤其是各县、市、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采购,都存在较大的利益。二是影响各地出版发行集团的销售业绩。各地出版发行集团的产品质量中庸,营销不足,较多依赖行政推销,采购权下放后,集团一下难以适应,销售必将下滑。三是由于各出版上市企业的销售中,教材教辅销售所占比例较大,理想措施可能导致其业绩下滑,近而影响出版业的公众形象。
  也就是说,维护学生和家长利益的理想方案,但会对于原来行政主导较强的供应商和采购方造成利益损伤,甚至影响出版业的销售业绩和公众形象。而且,它对目前教辅产业格局调整过大,真正实施难度较大。
  教辅治理的现实方案
  教辅治理应考虑三个问题,一是读者(公众)利益,二是产业相对稳定,三是产业健康发展。
  读者(公众)利益是根本原则。符合读者(公众)利益基础上的企业利益才是正当的企业利益,符合读者(公众)利益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才能健康长远地发展。否则,就会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引来政府治理,企业和产业的利益就难以稳定长远。
  产业相对稳定是健康发展的前提。一是每种销售模式都关系一大批人的就业与利益,变动过大易引起产业震荡;二是产业相对稳定发展的时候,市场机制和读者选择可以发挥作用优胜劣汰。
  产业健康发展是产业长远利益之所在。首先,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有充分的竞争。只有充分的竞争,才有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才有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次,产业长远健康发展,应鼓励和支持那些以优质产品满足读者需求、运作比较规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他们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希望和支柱。如果企业不能通过高品质的产品满足读者,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过多依赖行政资源,就很容易受到政策波动的影响,进而引起整个产业的震荡,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就不够稳定。
  目前情况下,应保持大征订、小征订、零售三方势力的相对平衡,让产业在相对稳定的格局下,充分发挥读者选择和市场竞争的作用,实现产业的优胜劣汰和良性发展。
  对于目前的行业政策来说,有如下建议:
  (1)对于大征订
  一是强调评议的程序公正和信息公开,鼓励各省让更多优秀产品进入评议推荐,现在每个版本的评议套数多为1~3套,主要是教材社与当地教育社的产品。地方保护严重,利益区隔明显。评议推荐应真正推荐优秀教辅,而非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的手段。
  二是强调侵权是法律问题。行政规定只是提示要尊重法律,但不是代替法律。侵权本是法律问题,认定复杂,很难行政统一规定。
  三是强调“自愿选择与无偿代购”。这是四部委通知的要求,但被许多地方操作成排他性的强制购买,以地市为单位统一采购。由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情况都不相同,只有学生和任课老师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辅,教辅评议不应剥夺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其目的,一是让评议真正发挥正向作用;二是抑制大征订利用政策过度挤压市场的冲动;三是促进大征订类产品的相对竞争,促进企业关注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真正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
  否则,放任下去,一是不断强化地方垄断和区域分割,二是不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和公平竞争,三是依赖系统征订成惯性后,出版发行企业将失去市场竞争的能力。
  (2)对于小征订
  其突出的问题是质量良莠不齐,高码低折严重。
  治理的措施,一是提高从业门槛。如强调一书一号,对于治理教辅过多过滥较有成效。二是对所有教辅进行最高限价。如果说政府限价不符合市场规律,那么可以由行业协会出面,为教辅设定最高指导定价,这对行业也是一种有益的引导。
  (3)对于零售
  这是最健康的业态,能够被读者选择留下来的,质量通常较好,销售中也不存在腐败或强制问题,应大力鼓励在零售领域有品牌的出版商和发行商。
  (4)严格质检
  行业主管机构可以严格对教辅的质量检查,对不合格产品加大处罚力度,并将其及时向社会通报,以加强警示。

推荐访问:教辅 治理 现实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