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的分类 [公共文化服务物质保障体系问题分析]

  【摘 要】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其中物质保障体系建设是其基础。在物质保障体系建设中,我国目前存在总体资金投入不足、分布不均以及效能不高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在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加强制度建设等诸方面寻求出路。
  【关键词】公共文化;物质保障;问题;对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并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片面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其是在评价地区发展成就时,注重GDP的增速,因此相对忽视了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
  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正式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开始向公共性、服务性、全面性方向迈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物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的公共文化物质保障体系建设起步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公共文化服务物质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文化的物质保障体系包括资金保障和设施建设保障两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物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保障实现人民文化权利,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我国的公共文化物质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点:
  1.1公共文化服务物质保障体系建设总体上资金投入不足,设备不完备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公共之名就内在决定了政府是这项事业的主要出资人。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文化事业费总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我国在这一事业上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备,前期投入总量仍显得严重不足。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0.40%左右,与财政支出总体增幅和其他事业费相比较增速较低,而国际上中等发达程度以上国家文化事业投入同比都占到国家财政支出1%以上。财政倾斜的不足导致基础设施配置不完备,我国的图书馆馆藏量、博物馆数量、公共文体设施数量以及网络覆盖的空间等目前无法满足民众强烈的文化需求。
  1.2公共文化服务物质保障体系分布不均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主要由政府转移支付。目前,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与设施保障问题上,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较为雄厚,人均文化事业费也较高,部分西部地区由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较多,人均文化事业费也较高,除此之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全国公共文化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继续加大的倾向。有统计结果显示,广东、江苏的文化事业费自2005年起拨款即达到10亿元以上,而同期海南、青海、西藏和宁夏的拨款不足亿元。财政投入显然与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增长趋势不一致,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保证其公平性,对社会进步保持长期推动力,更要注重中西部地区、农村以及其他偏远地区公民的文化诉求。
  1.3公共文化服务物质保障体系效率不高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思维惯性还没有消失,在面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问题上,没有将它作为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存在求政绩、搞形式、走过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文化建设经常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安徽省财政厅于2010年做了一项《财政进一步支持安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对于所在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资源知之甚少,对其能够产生的作用评价模糊。许多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乏人问津,许多农村的文化活动室形同虚设,图书馆中书籍流通率低,甚至许多书多年以来未被翻阅。这种结果显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所带来的效益低下,没有实现建设的初衷,很多时候只是对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
  2.应对公共文化服务物质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诉问题,政府需要在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加强制度建设等诸方面寻求出路。
  2.1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物质保障体系的来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均需要经费的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也不例外,但现代政府职能正在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正在向有限政府发展,因此一味要求政府大幅度加大对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在目前看来很难产生近期效果。在文化建设的初期阶段,应当适当引入市场因素,由政府出资,订立适合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合约,向社会组织或企业购买公共产品服务,低价出售给消费者,使政府花最少的钱,谋得最大社会收益的经济最优模式;鼓励社会捐赠,为公民和社会组织捐赠提供制度安排和便利,激发社会捐赠文化发展的热情和持续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我国的事业单位带有准行政组织的特征,并且占有非常大规模的文化资源,政府可以鼓励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有偿公共文化产品。
  2.2倾斜公共文化服务物质保障体系投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重要的宣传文化单位和直接为群众服务的文化设施建设上。在城市中,要配套搞好公共文化建设。大中城市应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有条件的还要建科技馆。县、乡应主要建设综合性的文化馆、文化站。”现阶段,政府应致力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公平性。在财政投入上,应将资金向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倾斜,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保障公民可以平等地接受文化发展带来的益处;在东部发达城市,政府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产品,以减少直接财政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化事业的投入应当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群众文化倾斜,培育大众公民文化。
  2.3提高政府文化事业投入产生的效能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投入效益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基层政府不重视,象征性地搞形象工程应付上级,甚至挪用文化事业费;二是有些发起的文化产业没有竞争力。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事业时,应该根据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文化需求,提供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除提供基本的看电视、读书看报等需求之外,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高雅文化需求。在农村以及欠发达地区,除接受政府财政支出、设施建设外,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发掘文化潜力,形成文化学习的风尚,不但创造本地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更可以将民族的、地区的文化形式培植发扬,使本地区文化发展走出地区、走向全国、迈向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传承发展的基因,也是民族创造能力的基础。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裕程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要走向整体性、协调性,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得益彰,惠及全民,除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发掘自身优势外,也应该向国际社会上一些公共文化发展走在前列的国家,如法国、英国、美国学习借鉴他们在发展这一事业中的有效方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威主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2]韩军.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党政干部论坛,2008,(1).
  [3]朱鸿召.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
  [4]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经贸导刊,2008,(7).
  [5]宋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视野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山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6(2).

推荐访问:保障体系 物质 分析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