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弱势群体的成因以及对策]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形势下,各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弱势群体。本文从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含义、形成的原因以及研究的意义入手,最后,针对弱势群体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这几方面研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 高校弱势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1 高校弱势群体的定义
  “弱势群体”这个词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02年朱镕基的《政府工作报告》,朱镕基指出:“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下岗职工、残疾人、孤寡老人和进城的农民工。”自此,“弱势群体”被广泛使用。
  本文的高校“弱势学生群体”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体现:第一,外在家庭经济能力的差距:有些学生的整体家庭背景较差,没法承担高等教育高昂的所有的费用,造成学生无缘许多教学资源和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内在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弱势群体学生知识面窄,无文化特长,在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造成精神空虚,自暴自弃,自我感觉无足轻重;另一方面,目前的学生大多属于80后,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适应性差,意志力较为薄弱,性格存在缺陷等等不良的心理素质。
  2 高校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2.1 家庭原因
  首先,弱势学生群体很大的一部分来自贫困或者偏远山区的家庭。家庭困难,父母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每学年的学费、住宿费等累积起来的金额不少,这就像一座大山压着这些学生,大多数的学生只能选择向银行贷款等方式来交学费,一部分勤工助学赚点生活费,一部分学生也担心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能否顺利完成还贷的问题,造成心理压力较大。其次,家长对子女的过大的期待,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子女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在升入大学后对大学生活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创造力和活力,独立意识较差等诸多弱点。第三是受家庭软环境因素——家庭的和睦程度的影响,如父母不和、家庭破裂、单亲或父母双亡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性格形成的影响,内向孤僻不爱合群等等心里健康隐患也产生了。
  2.2 学校原因
  学校是育人成才的地方,首先得教学生做人,然后才能说成才。但是,我国的教育模式在上大学之前,还是十分重视学生的成绩,用成绩来划分学校,上不同的学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造成很多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在做人方面的投入学习比较少。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加大,城市学校的措施比农村的措施要好很多,很多农村的学生就想通过高考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但在大学里,评价学生的标准是综合性的。
  2.3 社会原因
  首先,当代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们,他们的文化水平高,思想觉悟高,导致大学生政治立场弱化、价值取向多样化、道德观念世俗化。其次,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贫富化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一切向“钱”看的功利心理。第三是我国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当一种旧的价值理念受到质疑,而新的价值体系又还没有完全建立时,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就会悄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3 高校弱势群体研究的意义
  3.1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人才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高等教育,虽然有高学历,但如果没有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也将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如果在大学期间不加强对学生引导、教育,那些弱势群体的学生参加工作,很(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15页)可能被社会所淘汰,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3.2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学校培养的人才同社会上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出入,造成有些大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没法找到工作,但是有些用人单位的岗位还空着的尴尬局面。因为部分的弱势群体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自身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实践能力也很差。通过研究高校弱势群体,可以在学校期间帮助他们改变,这样他们会更加符合社会人才的要求。
  3.3 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既包括体力、智力、情感和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和谐发展,又要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标,这也是对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的真正理解。
  4 加强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相应的对策
  4.1 创建和谐家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对于不幸家庭的弱势群体的学生,要努力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弱势群体的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去亲身体验、领会、加深理解,不断积累知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 通过家庭成员的亲身示范、情感交流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教育和影响。它具备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特点和功能, 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加强沟通联系,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配合。
  4.2 高校要建立弱势学生群体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仅仅是人生存需要的前提,精神需要才是人需要的本质。学校制定相应的经济扶助和保障政策,提供困难补助、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使这部分学生的生活有可靠的经济来源。
  建立沟通的平台,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学会倾听,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宣泄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需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释放负性情绪,完善人格。
  4.3 社会方面
  首先,在政府资助方面。我国的政府要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比例,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对贫困生以奖学金的方式进行资助。其次,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小学的教育还是主要以升学为目标,这就需要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和文化素养,培养待人处事的能力,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起抓,不能认为成绩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最后,高校弱势群体应该坦然面对自己问题,不要自暴自弃,应该能够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树立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的信心。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参与体育、娱乐等活动丰富日常生活,提高自身的归属感信任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
  总之,高校学生的弱势群体问题是各个高校的一个复杂问题,其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

推荐访问:成因 弱势群体 浅谈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