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跨文化研究读本pdf

  摘 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传统中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来华留学生从一种文化转换到另一种文化,势必会经历“文化的冲击”,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在华生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说明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即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和学校生活适应,强调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教学建议及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文化冲击;社会文化适应;学校生活适应
  作者简介:杨雪雪,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2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29万人,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611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随着留学生规模的扩大,研究来华留学生在中国跨文化适应问题就具有愈来愈重要。
  留学生从一种文化环境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的差异势必会对留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Oberg提出了“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理论,他指出当人们与其他文化接触时,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和符号,不熟悉对方的社会符号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Searle & Ward则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了“跨文化适应”概念,即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指以情感反应为基础,考察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则主要是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留学生是异国旅居者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学习同样要经历对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过程。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有很多,从外部因素来讲有生活的变化,社会支持,来华留学时间的长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别等;从留学生自身的因素来讲其包括其评价和应对方式,人格,知识和技能,阅历,受教育程度,年龄等。留学生在华学习很大一部分时间会花在学校上面,除了学习,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好离不开社会,尤其是留学生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社会文化。本文从社会文化和学校学习两个层面来分析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1. 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
  中国社会文化尤其自身的特点,(1)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爱面子,不注重对自然的研究。(2)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求以人为本,强调伦理道德,尤其是孝道,所以中国人喜欢群体活动和养儿防老,有着强烈的安土重迁和落叶归根的心理。(3)中国传统家庭以血缘为基础,具有强烈的宗法色彩。宗法制度下肯定的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即个人对宗族或者国家的意义,而不是突出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4)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结合紧密,传统文人一直是“学而优则仕”,公务员一直是国人心中最荣耀的职业,从每年成批大学生竞争公务员的浪潮中可知一二。(5)强调“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凡事讲求和谐,谨慎处事。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提出留学生在华的社会文化适应的内在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生活适应问题,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面临的是具体的生活问题,气候的变化、饮食、住宿条件的变化往往使年轻的留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生活习惯方面,中国人一些相对特殊的生活习惯也会使留学生产生适应问题,尤其是对于之前没有接触过中华文化或者到过中国的留学生而言。如中国人一般比较喜欢保持亲密的距离,但是欧美国家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很不喜欢在公交车上或者排队的时候挨得很近。以四川大学的留学生为案例,
  a.美国学生甲:“成都很好很休闲,但是人们都起的晚,我自己也快变成这样子了。我不喜欢自己这样子。”
  b.美国学生乙:“我不喜欢成都的天气,常常下雨,我在加州的时候阳光很多。这边太冷。”
  c.吉尔吉斯斯坦学生:“成都的饭很好吃,但是太多油,很咸很辣,我刚来的时候不习惯,我妈妈也不让我吃太多成都菜。”
  d. 美国学生甲:“我觉得中国的床太硬,睡觉睡不好。还有中国人喜欢晚上洗澡,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们更喜欢早上洗澡,能让我精神”
  e.澳大利亚学生:“我不喜欢坐公交车,中国人总是不喜欢排队,有人插队。”
  1.2宏观社会环境层面,如中国的人口稠密程度,公共设施等宏观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留学生产生适应问题。很多人刚到中国的时候很难习惯到处都是人的景象,特别是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学生,这让他们感到很难受。
  a. 美国学生甲:“中国人太多,到处都是人,我在成都待一个星期,就必须到人少的地方,看看大自然。”
  b. 美国学生乙:“中国公共汽车(公交车)很多,很方便,我去朋友那里坐公共汽车或者出租车。”
  1.3价值观念层面,中国人在交往、沟通、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中国的家庭观念,集体观念等经常让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很困惑,也造成留学生社会文化的不适应。如,
  a. 美国学生甲:“我觉得中国人不爱旅游,我们(美国人)喜欢旅游,所以我最近都跟我的美国朋友在一起了。我也不喜欢中国的酒吧,太乱太吵,我就想跟朋友喝喝酒聊天,但是里面太吵,跟美国的不一样。”
  b. 美国学生乙:“我觉得中国的酒吧很好,很热闹。”
  1.4语言障碍问题,留学生和周边的非本国人民的语言驾驭能力,决定了双方交流的准确性。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有着高度含蓄性,这与欧美非等地人们所常见的较直接、直观的文化形态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由于误解产生沟通障碍,而大部分情况下消除误解的沟通渠道匮乏,最终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环境、生活、学习带来的不适应导致留学生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而文化休克会削弱留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反过来又加剧了文化休克。所以,文化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在第二文化中初学第二语言者艰难的语言习得过程,这往往会成为留学生在华生活的一大障碍。
  a. 美国学生丙:“我刚到北京的时候,他们 (中国朋友) 问我吃了吗。我很好奇,他们是不是要请我吃饭。可是我等着,就没有下文了。他们也会问我要去做什么,我觉得不好,我不想把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告诉他们。”   b. 韩国学生:“我在中国学习汉语快5年了,但是我还是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四川话)
  2. 来华留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
  从留学生的学校生活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学习生活从课业难度、考试焦虑、课程理解与交流、资源使用、教学方式适应五方面进行考察。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刘潇肖、艾忻的调查,来华留学生在作业完成和考试应对上的适应水平比较低,但是课堂听讲、与老师沟通及图书馆的使用方面适应水平较高。此外留学生普遍反映在华吃饭住宿的费用比较低,来自这方面的经济压力比较小,校园治安和校园内交通也都还比较满意,如在川大除了有校车之外还有人力车。但是对于校内食堂饭菜是否可口,环境是否满意的问题很多留学生持否定态度,主要是食堂人太多,有时候没有位置坐,还要排很长的队。他们觉得学校的宿舍应该给他们提供厨房。住宿方面还应该提供24小时热水,提高服务人员的态度等。对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方面,留学生持否定态度的也比较多,觉得学校这方面的咨询比较少,很多时候他们生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心理有什么困扰时,他们根本不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也不知道学校是否有专门为留学生开设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社会文化方面,自然环境、饮食、语言、生活节奏的差异、人口稠密度以及基础公共设施方面,这些客观的东西留学生只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基本上可以适应,但是涉及社会文化适应背后的价值观因素往往是留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有的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学习了很多年,但仍然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行为处事方式。融入中国社会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至于留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适应,由于接触的群体比较小,饮食住宿的问题也比较好解决,主要是远离家乡、少亲人朋友产生的孤独感,以及对中国教学模式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厌学与焦虑。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生活,了解更多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各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方面要完善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征集学校的志愿者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留学生更多的帮助,减少留学生因缺乏交流沟通的对象而产生的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快渡过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沮丧阶段。同时适当减少班级人数,实行小班教学,给留学生更多课堂互动的机会。另外,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部分,增加留学生对中国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理解,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解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
  [1]、[美] 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万梅.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6)
  [3]、刘潇肖,艾忻.来华留学生校园适应现状研究【J】.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
  [4]、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推荐访问:来华 留学生 跨文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