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类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人文素质的含义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技工培养的重要环节   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校来说,技工类院校的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吸引了很多没考上大学的学生,但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才?这就需要我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使一些学生重新获得自信,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才是教育的成功。进行人文教育正符合这一初衷。
  人文教育不仅为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准备,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不仅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合乎要求的公民。
  如果说技工类学生的专业不合格是“残次品”,那么,人文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进行人文教育首先是学生的需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岗位对人的要求变化很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容易过时,因此,技工学生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人文教育也是企业界的需求。企业招聘时不仅看重学生“做事”的能力,更看重其“做人”的水平,只有综合素质高的员工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二、技工院校的教育特点和教育理念制约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首先,技工教育特色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客观性因素。由于技工类院校培养的是适应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技术工人,围绕此培养目标,技工教育凸现的是技能型、应用型因而理论教学时间相对要短,实训实习时间比较长,虽说是两年学制,但在校的时间加起来最多有一年半。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其次,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存在着诸多误区,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因素和原因。1.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存在误区。存在着功利倾向,过分强调实用性,只注重对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把技工教育当成了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而没有看成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对“够用”原则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以强化动手能力为借口,曲解“够用”原则,对人文基础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砍减,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底气,使学生发展的后劲不足。3.存在着把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误区。习惯于把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课程称作人文素质教育课,似乎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而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
  三、积极探索适合技工院校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一)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应相互融合。 把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专业技能培训之中,改革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提高人文课的教学质量。注意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利用学院多学科、专业特色,通过专业课程、讲座、实习等,强化热爱职业的教育,培养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更为重要,爱岗才能敬业,敬业才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学习,尽力去做。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灌溉作用。技工院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要认真研究课程体系与结构,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对人文基础课要保证必要的课时,不得随意砍减。当然,由于技工教育的特点,理论教学时间比较短,如果我们硬性要求在必修计划内再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妨学习本科院校的经验,增设人文素质课的选修门类,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气质修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广博坚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从而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同时提升了人文素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校园人文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把握时机,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社团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广播、板报等宣传形式,弘扬良好的人文精神优化育人环境。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实施美化校园工程,提升环境的人文档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中思想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以升华、素质得到提高。
  (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空间。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丰富人文遗产,这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沸腾的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当代千百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课堂,因为在不断涌现出的时代英雄和先进人物身上,都体现着深刻而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所无法比拟的。

推荐访问:技工 素质教育 人文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