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解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机制、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红色文化是20世纪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却出现了一股颠覆红色经典、否定红色英雄的红色文化解构潮流,不仅危害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而且波及到大学校园,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本文拟以当代大学生为观照主体,详细分析红色文化解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播的机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的策略,为正确对待红色文化、营造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红色文化解构;负面传播机制;负面影响;措施策略
  解构,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解构主义者德里达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意思,红色文化解构现象是新媒体网络普及以来,网络主体对红色电影、红色人物、红色历史等进行恶搞的一种现象。
  一、红色文化解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负面传播机制
  1.传播的内容类型。解构主体大致采用抽象、虚构、形象夸张、时空错乱、凡俗化、历史虚无、伪科学论证等手法给红色文化增添了许多恶俗内容,在大学生中扩大传播效果。例如,给雷锋添上“雷锋侠”的标签,将其凡俗化;从人体生理极限角度论证邱少云不可能在全身着火的情况下坚持不动;从人体构造论证黄继光不可能堵得住枪眼;否认历史上邱少云、黄继光曾有过舍身取义的行为,詆毁其真实性;利用ps技术恶搞毛主席头像,将雷锋等人物丑化;将江姐形象低俗化等。
  2.传播的媒介途径。传播的媒介、类型、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凭借微博、微信、论坛、贴吧、视频、手机等不同媒介,相应会形成诸如口语型、漫画型、小品型、视频型、图片型,文本型、语音型等不同类型的解构现象。不同类型的解构现象有不同特点,例如:小品型、视频型侧重于戏谑,迎合一部分娱乐大众的心理;漫画型、图片型侧重讽刺,讥讽英雄舍身取义的行为,诋毁其崇高光辉的形象;文本型侧重于质疑,对红色英雄人物的事迹持怀疑态度,混淆视听。诸如:某小品连长与董存瑞对话中,连长让董存瑞炸碉堡,董存瑞却称炸药包两面都有胶;某图片中将董存瑞所举的炸药包ps成石头,写上胆结石,尿道结石,并注明文字:你是不能顶,但英雄可以。
  3.传播的群体差异。不同地区、性格、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解构现象的反映情况不同。通过对我校新闻、广告、文学、语言等多个专业的学生进行网上调查以及实地走访,发现如下:从宏观角度来看,红色文化解构现象已经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对英雄和历史产生了模糊的认知;从群体差异来看,历史,文学,语言,哲学,思政等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解构现象的认知尚比较清晰,但化工、机械、能源、土木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解构现象认知模糊;从地区差异来看,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大中城市地区的学校,由于网络、手机等现代新媒体普及广泛,解构现象传播相应严重;而衡阳,湘西等相对偏僻的学校则影响较小。
  二、红色文化解构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歪曲历史认知。解构现象往往以一种与真实历史相对立的状态出现,具有虚假性,容易影响大学生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在传统红色文化与当今时代接轨的关键历史时期,不利于优秀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当一个民族的历史遭到戏谑,当一个民族的英雄遭到恶搞,这个民族的未来是值得担忧的。
  2.消解理想信念。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红色文化是革命、解放战争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无节制的解构戏谑,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会使部分大学生流于肤浅的娱乐,逐渐陶醉于这种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的文化环境之中,消解我国青年学子的精神信仰,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张鹏程在《红色文化资源面对过度商业化开发的隐忧与对策》中指出的那样:“不仅违背红色文化的开发初衷,更是一种亵渎和误导。”①
  3.不利健康成长。青年大学生在“恶搞”成风的虚拟空间里成长,接触很多离经叛道的表现方式和哗众取宠的传播风格,他们逐渐会把追逐无厘头文化作为时尚,把叛逆、反传统作为价值取向,扭曲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应对当代大学生中红色文化解构现象的措施策略
  1.推动日常转型。从大众平民视角推动红色文化日常生活化转型,是红色文化宣传和传播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应当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向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人民大众传递红色文化的精髓,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遗产,真正做到为当代大学生所喜欢、爱好,乐学、易学,让红色文化不仅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和继承的客观知识,也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真正充满活力的精神食粮。
  2.加强渠道监管。红色文化解构现象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基本有口头语、纸质档、电子档三种渠道,特别是电子档类型。政府应当设立专门部门,例如信息安全署,出台相关法律,应对互联网整治难题,通过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发展,倡导文明上网,营建绿色网络环境,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加强红色传统教育,把互联网打造成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平台。今年三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部门正式下发通知,要求所有网站不得擅自重新剪辑经典文艺作品,并要求广播网络节目不得与未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非法开展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的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就是符合文化潮流,符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重大举措。
  3.注重社会效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同时,既应重视市场效益,更应重视社会效益。经济和市场效益是短暂的,社会效益却是长远的,把二者统一起来,并更加注重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减少商业化、娱乐化的色彩,既能体现红色文化的责任担当,又能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4.加强教育疏导。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辨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容易被一些不良文化现象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应当紧密协作,“三管齐下”,强化教育疏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让其自觉抵制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泛起的一些文化糟粕。
  5.贴近时代脉搏。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精神层面的反映,与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再从改革开放至今,时代环境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大学生是大众中最富有时代气息、最朝气蓬勃的群体。要使优秀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巨大作用,还应该根据时代特点,结合“真、善、美”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加强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时代性阐释,以切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实际,并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注释
  ①引自张鹏程.红色文化资源面对过度商业化开发的隐忧与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2013(03)
  参考文献
  [1]李尧.从网络视频“恶搞”看中国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娱乐生存[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高宇东.论恶搞“红色经典”的防治对策[J].东南传播.2012(12)
  [3]周娜.经典何以被遗忘——“红色经典”教育缺位的反思[J].名作欣赏.2011
  作者简介
  刘瀚洲(1995.05--),男,湖南长沙,湖南科技大学,无职称,本科在读(2018级学士)。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推荐访问:解构 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 机制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