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回顾》中的“愤怒的青年”_愤怒的青年得名于

  摘要:“愤怒的青年”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往往看不到纵横四海,风云天下的英雄人物。他们描写的多为下层人物的家长里短,讲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但是这些普通和平常正是“来自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人们真实的失望挫折和苦难。”
  关键词:“愤怒的青年”、矛盾、愤怒、关心
  中图分类号:I561.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一、《愤怒的回顾》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年龄在三十岁左右、出身卑微、原本默默无闻但或者因为一部小说、或者因为一出剧作而一举成名的文学青年,并最终汇成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学新军,使多年来沉寂、窒息的英国文坛犹如春风拂面、顿时生机勃勃。这批文学青年,用他们自己的并从根本上区别于他们前辈的笔,书写了当代英国文学史上“不可省略的一章”,这批青年作家,就是人们习称的“愤怒的青年”。
  1956 年,约翰·奥斯本的戏剧《愤怒的回顾》上演轰动了上世纪50 年代中期的英国舞台,奥斯本也因在《愤怒的回顾》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吉米·伯特这个出身下层、自学成才、愤世嫉俗的反英雄人物,描写吉米抨击现实,又没有勇气和行动改革现状的尴尬人生, 浸透了战后英国青年普遍感觉的消沉、沮丧和绝望情绪。他评价英国社会有“这样多的生活优越、衣食不愁的庸俗之众”,“Nobody thinks ,nobody cares. No believes, no convictions and no enthusiasm.[1]”它以其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得情绪以及现存机构之特权的有力攻击,赢得了英国戏剧史上重要的一席。它的问世,使英国戏剧从描写上层社会的客厅,转向反映忧郁自怜的青年一代,反映生活在中下层的普通人们,从而掀起了戏剧改革的浪潮。它所描绘的大英帝国一派衰落景象:殖民主义完蛋, 连太阳都不再“放光”了;美国人横行三岛;宗教帮助冷战;报章杂志无聊透顶;社会上虚伪自私成风。这一切现象,平时大家都看在眼里,让奥斯本那么一说,叫人感到淋漓痛快。尤其是一些青年人,切身体会过社会的冷淡,现在看到舞台上把他们的牢骚活现出来,好像觉得倒了一倒苦水。
  二、“愤怒的青年”
  奥斯本戏剧的一贯主题是“揭露和批评社会对人的不公,与人的隔离和对个性的禁锢以及社会给予人的毁灭性打击”[4],戏剧的基调就是“愤怒”,对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充满了愤怒。在戏剧表现形式上,《愤怒的回顾》是一部以家庭为题材、十分正统的现实主义心理剧。剧本开头 “吉米是一个二十五岁左右、顽长清瘦的青年,身穿磨损过头的苏格兰呢子衫和法兰绒裤子。”“他是一个令人困惑不解的混合体,真诚却又轻挑恶毒,温柔却又盗般地凶残;焦躁不安,纠缠不休,妄自尊大。这样的一个混合体,使得敏感和迟钝的人退避三舍。他那种出口伤人的直言不讳,是交不了朋友的。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似乎敏感过头,到了粗俗的地步。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只不过是大声嚷嚷的话匣子而已。像他那样言行过激,几乎令人莫衷一是。[2]”
  吉米既不似哈姆雷特般才情洋溢,也不像伊阿古那么阴险歹毒。他只是一群普通饮食男女中的一个,有优点也不乏缺点。他是“一个真诚与不让人生厌的邪恶的混合体,温柔与强悍的混合体,骚动不安,咄咄逼人,傲慢十足,是厌恶、敏感和迟钝之类东西的联合体。[5]”他希望出人头地,在上流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但传统的等级偏见却让他在上层社会中处处碰壁。上中层社会悠闲奢侈的生活与自身艰难境遇的巨大反差,令他对这些阶层所极力鼓吹的福利国家和富裕社会的虚伪深恶痛绝。于是他干脆粗暴地抛弃中上层阶层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以及高雅的生活作风。
  受过高等教育的吉米最终通过高攀式的恋爱摆脱了自己狭窄的天地和贫困的处境,成功地爬入了上层社会,在这个庸俗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舒服的角落。不可否认,向上爬或脱贫致富正是吉米、吉姆们奋斗的目标。他们虽也痛恨上层社会的虚伪势利,心中却始终无法割舍对它深深的眷恋。他们愤怒也罢,对抗也罢,内心还是期待能够引起上层人士注意,借机跻身于上流社会,成为体面人。吉米是迷茫社会中的失魂落魄者,他游离于上流社会之外,心中矛盾重重,过着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活。
  吉米将对上层社会既嫉恨又向往的矛盾情感转嫁到了妻子头上。他讨厌并折磨艾莉森,但也离不开她。艾莉森刚回娘家,吉米便迫不及待地和海伦娜同居,尽管之前他还扬言海伦娜如果来自己家中,会一脚踢掉她的脸,但海伦娜也是十足的中产阶级女士,可以弥补艾莉森的暂时空缺。吉米对她并无多少爱意,和她在一起,依旧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派头,以泄阶级差异之愤。他同时又对海论娜暗示:“如果你帮我,我就关掉那该死的糖果店,我们一切从头开始。[3]”像曾经利用他和艾莉森的婚姻一般,他也在利用海伦娜的爱情,希望能堂堂正正地进入中产阶级的舞会,不再穿着油渍斑斑的牛仔裤,骑着自行车去硬闯富人家的派对。在剧中我们可以同样明显地看到,他对克利夫也怀着深厚的友情—虽然他的感情是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的。
  三、“愤怒的青年”的愤怒
  按照奥斯本的看法, 愤懑不平, 乃忧国忧民也。“愤怒的青年”仍对社会确实忧心忡忡,对现状愤愤不平。他们认为一切社会罪恶,均来源于现行体制。他们与现行体制的冲突, 最后导致了对它的“反叛”。“愤怒的青年”的积极意义正在于此, 也仅仅在于此。然而,愤怒的青年只是对社会表示愤怒,但他们根本不了解当下社会的经济法则,因此更不了解如何去同它进行斗争,所以他们的行动实际上只会有利于他们所不满的、但又不肯与之决裂的社会制度。当我们看到吉米一味地在那里唠叨、咒骂、抱怨、怜悯自己,看到这个家庭彼此折磨,我们只能感受到他们的绝望与空虚,而没有未来的光明。“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还关心。”
  奥斯本笔下的吉米并没有被孤立起来,他总是在人群中挣扎奋斗。他人格的尊严不只体现在他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还在于他们无论是在“往上爬”的过程中还是在孑然独行的路途中,也许这其中经受了无奈和自嘲,都没有忘记自己是有尊严的,这种尊严尤其体现在他们和社会现实的关系中。生活在当今社会的青年一代,对我们的现状同样充满着矛盾心理,恪守自己的尊严,渴望得到尊重,对现实有愤懑和不满,但仍然深爱这片土地,心中充满梦想,希望通过高等教育不断改变自己的现状,寻找出路。所幸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给了我们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无论是完善自我也好,兼济天下也好,除了做“愤怒青年”,还应当有“有为青年”的理想。客观实际的整体状况并不能易如反掌地改变,总有一个着力点可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力去改变,总能有一个支点去让我们翘起地球。
  参考文献
  [1]傅俊.《英国戏剧读本》(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何其莘.《英国戏剧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3]李伦. 《从愤怒到颓废》[J].《吉林师范大学期刊》,2010(12).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7
  [5]朱叶. 《失却了事业的人》[J].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82.

推荐访问:愤怒 回顾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