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多年来执政党建设的理性思考]理性的思考图片

  [摘要]党的建设历来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回顾建国60多年执政党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执政能力;先进性;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纵观执政党建设6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面临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执政正面临着愈来愈开放、愈来愈透明、愈来愈规范的挑战,要破解这些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党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两者有机地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的历史任务的完成,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要认真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
  我们党在全国范围执政以后,对执政党建设作了大量的探索。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党要“成为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等。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思想,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本质。但后来,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一度发生“左”的错误,在党的建设上也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党总体上没有实现从领导革命武装的党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以后,邓小平鲜明地提出,要研究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探索执政规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建设开始逐步转变到了执政党的建设的思路上来。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探索出一条执政党建设的新路子——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始构架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党的执政理论。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事实上,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看政党在推动社会前进中所发挥的作用。党的十六大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科学内涵,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结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二、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我们党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是重要的思想政治优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条主义盛行于党内的时候,毛泽东等人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经验主义”,党内坚持正确主张的人受到排挤和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是很难的。毛泽东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卓越的政治智慧,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极端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坚定立场和巨大勇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邓小平同样表现出这样的立场和勇气。1978年,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展开了大讨论,逐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向全党发出一个最响亮的号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遵循着这一方向,才有了改革开放以来这3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就。
  在进入新世纪,开始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重要时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要求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要求我们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大无畏的精神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胡锦涛强调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总之,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党形成统一整体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才能真正形成统一的、有战斗力的工人阶级先进政党。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在党内民主建设上有成功经验,也走过曲折道路。在建国初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毛泽东指出, “要党有力量,就要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巩固。但是,由于党内民主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党内民主一度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认真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把恢复和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作为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不仅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而且要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邓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合理最便利的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十条基本经验,得出结论: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作了科学的概括:“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十六大报告做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思路。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反映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
  执政党建设的历史证明,坚持民主集中制,党就团结统一,领导就坚强有力;违背民主集中制,党就会涣散、分裂,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我们党要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始终保持先进性,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古今中外政权兴旺更替的规律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党要取得政权地位也好,要巩固政权地位也好,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此,执政党必须强化整合社会的功能,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我们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党执政以后,党的任务是进行国家建设,明确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由这一特点和执政规律所决定,党不仅要有自己的阶级队伍,而且要团结尽可能多的人民群众,最广泛地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使自己具有最广泛的执政基础。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党必须依靠作为人类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有制度的保障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搞好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其他各项建设之中,又要以规范化、条文化的形式,起到支撑、载体和具体体现的作用。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改革发展的矛盾要靠制度来化解。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带来和积累了大量的问题与矛盾。比如,资源环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贫富差距扩大问题、腐败现象等等。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这些问题集中凸显出来,已经影响改革发展的持续进行。这就需要通过制度来规范、持久地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和积累下来的矛盾。
  改革发展的举措要靠制度来保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发展关键期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更应落实到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上来。越是关键时期,越要做到政令畅通。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能否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三令五申是必要的,层层会议传达部署是必要的,明察暗访、检查督促也是必要的,但关键还要有制度的保障。
  改革发展的成果要靠制度来巩固。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有些是物质层面的,有的是观念和社会关系层面的。物质层面的成果可能是相对稳定、容易保持的,观念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成果则容易改变。要想把改革发展中取得的这些观念和社会关系成果很好的保持巩固下来,离不开制度安排,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把它们固定下来。我们要通过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把经济改革中的成果巩固住;我们更要通过稳步的政治体制改革,把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成果也给巩固住并且发扬光大。
  六、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腐败对我们党、对国家造成的危害相当巨大,令社会公众愤怒,令党和政府的公信度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到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问题。因此,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反腐败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邓小平提出要通过完善制度、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和活动方式来克服腐败现象的措施。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纪委领导集体,在充分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和完善了反腐倡廉的战略思路,突出了反腐的制度化、定型化、常态化。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对十六大提出的“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的反腐倡廉方针进行完善和发展,明确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战略方针。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继续抓好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定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
  [3]《用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访问:执政党 建国 理性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