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图_探悉乌江流域苗族民歌的艺术价值

  摘要苗族是我国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之一,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进程中,他们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民俗。苗族文化和民俗在经过变迁和与多民族的相互渗透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江流域苗族民间歌曲,至今还能保留有民族特色,可见其极高的艺术价值,认知、开发利用和推广苗族民间歌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乌江流域 苗族民歌 艺术价值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乌江起源于贵州威宁,流径思南、沿河进入重庆地界,经酉阳、彭水、武隆,最后于涪陵汇入到长江。乌江流域的苗族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其中民歌是苗族人民保留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
  苗族民歌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分布在乌江流域一带的苗族在民族迁移中,与当地的民族杂居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风俗,其民歌也在这样的民风中得以发扬光大。经过多年的变迁和与多民族的相互渗透,乌江流域苗族民间歌曲至今能保留该民族特色的原因,与本民族通婚习俗和民族语言有直接的关系。
  一 苗族民歌的类别
  乌江流域的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至今还保留演唱苗歌的生活习惯。苗族人爱唱歌,爱唱当地的民歌,而当地的民歌通俗易懂,旋律线条简单、清晰,歌词内容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演唱,并且有固定的曲式结构,使其始终保持原汁原味。有人认为,苗歌是民族内部文化中丧失民族特征最迟的文化因素之一,具有民族区域性特征和重要的民族识别作用。
  苗族的盘歌(有些地方叫古歌)是苗族产生最早的一种歌曲体裁,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因此,苗族盘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大多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古歌的内容非常丰富,从物种的起源到人类的诞生,从盘古开天到苗族各部族的大迁徙及苗族的日常生产生活等,都包含在内,是苗族古代文化的精髓。演唱时分客主双方对坐,采用盘歌形式问答,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月,调子雄壮而苍凉。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乌江流域的苗族古歌同样有着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苗族文化体系,叙述着世间万物有灵、生命价值、人人平等、大自然与人的共荣、共存、和谐、发展的思想,与广大苗族群众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古歌中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塑造了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人们艰苦奋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古歌传唱实际具有传承和延伸续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功能。
  和其它兄弟民族一样,苗族也有自己的酒歌,时逢佳节或婚姻喜庆饮酒,人们常用酒歌来祝福酬谢。酒歌分有“敬酒歌”、“劝酒歌”、“陪酒歌”等,一般在酒桌上,宾主同唱一首歌,你一段我一段,歌词多为即兴编唱,即景即情,有问有答,妙语连珠,热闹非凡。酒歌曲调平稳,起伏不大,主要是以歌助兴,以歌达情。歌词时而庄重严肃,带有朗诵风格,时而诙谐俏皮,轻松愉快,常常是一个章句的无限反复,仅因歌词调值不同而稍有变化。
  苗族的山歌是非常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种民歌体裁,苗族世世代代聚居在大山深处,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由抒发情感的山歌。苗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歌词也是即景性的。山歌节奏自由,音调悠长,唱时可根据需要伸长或缩短它的节奏。苗族山歌其实有固定的节拍,只不过歌手在演唱时由于感情的需要,把节奏延长或缩短了。山歌曲调结构常由两乐句组成,加上起腔、加腔、绞腔、音程跳动很大,经常以八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非常自由,类似散板。苗族山歌流畅、秀丽,不愧为苗族音乐文化中心的精品、来自大自然深处的天籁之音。
  礼俗歌(包括诞生礼、婚礼和丧礼)是礼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江流域苗族非常注重礼俗,各种礼俗都伴有歌声,其中以婚礼和丧礼(俗称红白喜事)最为隆重。如: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总是歌声不断,从最初的情歌对唱到订亲、结亲,每一个过程都要唱歌,尤以“结亲歌”、“开亲歌”和“答谢歌”为盛,“红喜”要通宵达旦持续三日之久,活动中一切遵照民族传统习惯,着民族服装,说苗语,唱苗歌。婚礼是苗族生活中最盛大隆重的喜庆活动,在新娘出嫁的前几个晚上,新娘的闺中密友和女性亲戚都要到新娘家陪着新娘唱歌,新娘一般都是唱的父母养育之恩和离别之情,而亲友往往是唱一些“劝嫁歌”、“往事歌”等。除了红喜外,白喜也是一个比较隆重的习俗,在当地,丧事被称之为“白喜”,意寓人在世间辛苦劳作一生,死后升入天堂,不用再这么辛苦和劳累,可以享福了。在逝者家中,白天黑夜都有人在守灵,每每都有人用歌声哭述逝者,苗族人大多围坐在一起,用歌声来缅怀故人,歌词多是对逝者的怀念、回忆,年长者的演唱也有对后人的教导和晚辈对长辈的感恩之情,还有一些歌词是对一些事物的批评和劝人从善的意思。演唱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
  情歌可谓是苗族民歌中最为经典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歌曲体裁。苗族情歌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爱情生活,内容极为丰富。有倾吐爱慕之情的赞美歌、求情歌;有抒发真挚感情的热恋歌;有互相表达忠贞不渝的信物歌、婚誓歌;有抒发情人之间离愁别恨的分别歌、送夫歌、盼夫歌;有叙述单身男女的相思歌;有痛斥封建婚姻制度摧残男女青年的逼婚歌、逃婚歌和抗婚歌等等。苗族情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有很强的旋律感,唱时多用假声,音调轻松圆润,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苗族青年多是通过对唱情歌达到相互了解、认识,然后一结百年姻缘,所以苗族人对于唱情歌是非常重视的,许多人都是从小就跟着成年人学唱情歌,并不时地跟着去“见习”。苗族有许多的重大节日,如“三月三”、“腊八节”等等都是演唱情歌的最佳时机,苗族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结成美满姻缘的“红娘”。
  二 苗族民歌的艺术价值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这在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是上辈人口口相授,师傅传徒弟的方式让苗族的民间歌曲流传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保留本民族民歌的原汁原味,因此,苗族的民歌是苗族人民各个时代、不同时期;各种地位、不同阶层;各种情趣、不同风格的智慧及情感的体现,经过漫长的演变和与其它姊妹艺术相互渗透与发展,并经过历史和人文的洗练,通过苗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推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地域性非常强的风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总喜欢用朴素的民歌来赞美生活,鞭挞丑恶,表达意志,诉说愿望。苗族民间歌曲是苗族形成的最早、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其它专业的音乐形式。乌江流域苗族民歌,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同构,最能反映该地域人民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苗族民歌是苗族民间音乐的重要体载之一,从前面介绍的民歌种类中可以看出,苗族歌曲中反映出苗族人民的历史演变、生产生活、风俗人文、爱情家庭与婚姻、日常生活,是苗族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娱乐消遣的工具,不仅是苗族人民群众的劳动助手、交流情感、传播知识的最佳方式,更是认识和体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形态、民风民俗的珍贵途径,所以苗族民歌具有一定的人文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和不断渗透,苗族人普遍接受了汉族的语言,但在族内则仍然要求讲苗语,尤其在民族风俗活动中必须要讲苗语。一般老年人保留本族语言的意识较强,青年人则显得淡薄,容易接受汉语的影响,以至于现在大多数人都不会说也听不懂一些古老的苗语了。而苗族的语言是保持苗族民歌风味的最基本的元素,苗族民歌都是用苗语唱,由于苗语的特殊声韵,让苗族歌曲的旋律随着苗语的韵律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乌江流域地区苗语的字头、字腹、字尾,因与其地区其他民族的融合和相互影响,较其它地区的苗族语言相比已经产生了变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乌江流域苗族民歌的特色,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民族文化发展中所有因素并非以同样的速度行进,变化速度最快的是物质文化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住宅、服饰、膳食等)。乌江流域地区的苗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在解放初就开始汉化,并逐渐弱化了其本民族特征。随着物质文化的汉化,民族特性的汉化也不自觉的影响到了精神文化领域。精神文化有相对独立性,不因经济基础和与之相联的物质文化而迅速转移,其变化速度很缓慢。而精神文化诸因素的变化速度、程度仍不尽相同,至今仍具有民族特征的因素主要保留在民俗方面。
  总之,不论一个民族有多大或多小,其民族语言文化都有特定的内涵和特殊的价值。我们往往能从不同民族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语言结构、语言文化和口头传承文学中,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生存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且对于我们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三 苗族民歌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与开发乌江流域地区苗族民歌,对丰富民族音乐理论,加强民族学领域内容,发展苗族民族音乐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艺术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
  苗族民歌一直以来就是“生在深山人末识”,不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那样较早的就被开发和传播出来,特别是作为乌江流域地区得苗族民歌更是很少被外界所了解和认识。但经过近几年来国内外专家对苗族民歌的研究、开发,苗族民歌和民间艺术已经逐渐走出了大山,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许多的民歌已经被大家传唱,许多的音乐被搬上了舞台,如苗族的《飞歌》、秀山民歌《黄杨扁担》等等,还有就是由苗族民歌元素改编的器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已经成为世界名曲。
  乌江流域地区苗族在历史上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经历了太多的波折:民族的大迁移、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本民族的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现在,如何保护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受到苗族有识之士和国家有关单位的重视。以往,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中,许多未能够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的领地,从而未能保持人们对它们的生活需要。时下,乌江流域地区优秀的苗族民歌和其较高的艺术价值逐渐被我们认识和重视,而事实上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民俗活动已不复存在,从而使相应的民俗音乐文化形态也随之消失,非常令人痛心。目前,还有不少优秀的民间音乐和演唱形式正从我们身旁悄然流逝,我们意识到必须在现代多元形态社会中把现代的音乐文化与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自然地融合和和谐地并存,并应为之搭建一座桥梁,让苗族的民俗民间歌曲在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通过广大的有志之士对乌江流域地区苗族民俗民间音乐的发掘和整理,相信苗族民间歌曲的艺术魅力会永远地保存在我国民族音乐的殿堂之上,并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拥有。
  
   参考文献:
   [1] 宋晓丹:《试析湘西苗歌的艺术特色》,《科学咨询》, 2007年第13期。
   [2] 祝注先:《中国苗族古歌简论》,《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4期。
   [3] 余未人:《飞歌响起》,《当代贵州》,2009年第10期。
   [4] 孟福强:《论民歌的艺术价值与保护》,《电影评价》,2008年第4期。
   [5] 刘向阳:《渝东南苗族民俗与民歌的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 李刚:《湖南靖县多声部民歌音乐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沙,女,1966―,湖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工作单位: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推荐访问:乌江 苗族 探悉 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