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2012年“大选”后民进党的政治实力及其两岸政策走向

  在2012年1月14日举行的台湾“二合一”选举中,尽管马英九赢得连任,但从此次“大选”蓝绿的得票率、得票数和“立委”选举的席次分配分析,民进党的政治实力得到一定的提升,绿营的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未来四年,两岸关系面临着如何巩固既有基础与互信,不断深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可以预见,不愿放弃“台独”分裂路线的民进党仍将是阻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民进党的政治实力、民进党基本盘仍比较稳固的原因以及未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走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从2012年“大选”结果看民进党的政治实力
  1、从选票消长来看,民进党实力有所回升,国民党实力有所下滑。与2008年“大选”相比,国民党的选票流失了近77万张(即使加上同属泛蓝阵营的宋楚瑜所得到的369588张选票,仍比四年前减少了近40万张),得票率从58.45%下降到51.60%,民进党的选票则比四年前增加了近65万张,得票率从41.55%上升到45.63%,蓝绿双方的差距从220万票拉近到80万票。“立委”选举方面,国民党的席次从81席下滑到64席,民进党的席次从27席上升至40席。从近三年台湾的历次选举结果分析,岛内政治版图呈现明显的“蓝消绿长”的趋势,民进党的实力不断提升,国民党的实力有所下滑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2、选举结果显示,民进党仍然拥有四成五台湾民众的支持。四年前,马英九得到近766万张选票,是泛蓝阵营加上不满陈水扁贪腐的绝大多数中间选民以及部分浅绿选民所构成的极大化的选票数,谢长廷获得的544万多张选票则是泛绿阵营最低限度的坚定死忠票,因此,2008年“大选”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蓝绿阵营的真正实力。这次选举双方阵营都坦承,蓝绿的基本盘皆已全数出笼,因此选举结果真正从客观上反映了蓝绿阵营正常的实力对比,即大约为55%(马宋选票之和)比45%,也反映出台湾蓝绿对峙的政治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此次选举民进党以45.63%的得票率获得609万多张选票,也显示绿营的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
  3、台湾政治版图延续“北蓝南绿”的局面。从各县市蓝绿的得票数来看,国民党依靠“北大赢、中小胜、南中输”赢得此次“大选”,国民党和民进党均在各自执政的县市(除嘉义市以外)或基本盘占优势的县市获胜,即国民党在除宜兰县外的中北部各县市和金门、马祖和澎湖获胜,民进党则在宜兰县、云林县、屏东县、嘉义县市以及台南市、高雄市获胜。与2008年“大选”相比,此次选举呈现更为明显的“北蓝南绿”的态势,而且南部地区的“绿化”更为明显。以人口占全台三分之二的“五都”选票结构的变化为例,国民党在台北市、新北市和台中市分别赢了29万、24万和11万票,虽然不及2008年赢得那么多,但仍然占据明显优势,显示“三都”仍是蓝军天下。反观在南台湾,2008年国民党还能在大高雄赢8000多票,在大台南只输7万票,并且在当时的台南市和高雄市获胜,但此次却在高雄市和台南市分别大输15万票和20万票。从2000年以来的历次选举尤其是2010年县市改制之后的两次选举结果来看,台湾政治版图始终呈现出“北蓝南绿”的格局,并且这一局面在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二、民进党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的主要原因
  综合2000年以来历次全台范围的选举(指“大选”和“立委”选举)结果分析,民进党的得票率大都维持在四成至四成五之间,除了在最后关头依靠“两颗子弹”险胜的2004年“大选”之外,始终无法突破半数,但即使在2008年最低谷时仍然拿下42%的选票,这显示长期以来民进党的基本盘始终比较稳固,其核心支持者仍有较强的凝聚力。以下从民进党的社会基础、两岸关系、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岛内的社会矛盾和巩固基本盘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1、民进党的社会支持基础仍然比较稳固。并未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有所松动。民进党的主要社会支持基础,主要包括主张激进“台独”的基本教义派、中产阶级、中小企业、工农阶级、弱势群体等长期以来受到国民党统治压迫或“白色恐怖”的迫害,或受到日本殖民者“皇民化”运动的荼毒,在政治上对国民党怀有强烈敌意的阶层。这些人构成了民进党稳定的支持力量,政治理念的大相径庭、历史的悲情以及民进党诉诸民粹主义的政治宣传,使得他们很难转向支持国民党,始终坚定地支持民进党,并未因为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就改变其政治立场,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民进党与国民党长期对峙与抗衡的基本盘。
  2、两岸“和平红利”的惠及面和覆盖面不够,两岸关系大幅改善加剧了部分民进党支持者的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感。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虽已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但由于种种因素,大陆的惠台政策和两岸“和平红利”尚无法惠及全体台湾人民尤其是南台湾基层民众,导致部分南台湾基层的农渔民、劳工和弱势群体担心两岸关系改善尤其是ECFA签订后,台当局开放大陆产品来台冲击岛内产业链,影响基层民众的生计,从而轻信民进党夸大ECFA负面效应的宣传,对国民党的两岸开放政策感到担忧,仍然支持标榜能捍卫台湾“主权”和民众利益的民进党。另一方面,两岸关系的大幅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民进党支持者尤其是“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感,他们担心国民党“亲中卖台”,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尤其是深绿势力对于实现“台独建国”的理想愈发渺茫而感到焦虑和失望,更激发了他们的投票热情,希望蔡英文上台能扭转这一局面,这使得民进党的核心支持者仍是铁板一块。
  3、长期以来的“去中国化”导致台湾社会出现严重的认同危机,使得民进党仍能继续依靠“台独”神主牌吸引支持者。由于台湾历史悲情、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和两岸数十年隔绝的历史等诸多复杂的原因,尤其是李登辉与陈水扁执政时期大肆推行“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以及马英九当局在两岸关系方面推行缺乏明确方向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的影响,使得“台湾主体意识”不断被强化,逐步取代“中国意识”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对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部分台湾民众不再认同中国,转而认同“台湾国”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致使台湾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民调显示,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不但未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而增强反而还在弱化,超过半数的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抗拒统一、维持现状”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加上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摇摆不定,“反独”立场不够坚定,甚至在某些方面不断向绿营论述靠拢,对于“去中国化”拨乱反正的力度更是远远不够,其后果是让“台独”分裂势力始终占据岛内的政治话语权,客观上助长了岛内民众的分离倾向和“台独”意识。这也使得根本无法实现的“台独建国”主张在岛内仍有一定的政治市场,因此死抱‘“台独”神主牌不放的民进党仍能以不切实际的“台湾前途人民决定论”和虚无缥缈的“台独建国”主张赢得部分台湾民众的支持。   。
  4、台湾岛内的省籍族群矛盾与统“独”、南北、蓝绿矛盾相互交织,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弭。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台湾社会的族群被人为地划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少数民族”四大族群,台湾民众的政治倾向与其族群和省籍情结有关,闽南人多支持民进党,外省人、少数民族则多支持国民党,客家人的政治态度则介于二者之间。由于复杂的历史政治因素加上政客的长期操弄,台湾社会的省籍族群矛盾与统“独”、南北、蓝绿矛盾交织在一起,一度十分尖锐,尽管“外省人”身份的马英九高票当选台湾领导人显示台湾社会中的省籍族群意识在近年来趋缓,但在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消除,尤其是以闽南人为主体的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的矛盾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长期而顽强的存在。而只要省籍和族群矛盾仍然存在,以本省人为主体的民进党核心支持者就仍然会对国民党产生不信任感,将国民党视为“外省党”甚至“中国党”的心结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除,而仍会继续将民进党视为“本省人”和“台湾人”代表并予以盲目的力挺,这就决定了这部分民众仍将是民进党盼死忠支持者,短期内很难改变其政治立场。
  5、民进党多管齐下,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巩固基本盘,取得一定成效。长期以来,民进党为了笼络支持者,在各种选举中争取选民支持,可谓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归纳起来,民进党主要运用以下手段和策略来巩固基本盘:一是依靠“台独”神主牌和自由民主牌进行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动员。二是在其执政县市投入大量行政资源,积极耕耘基层,对基层进行“绿化”的成效显著。三是操弄族群政治;挑拨省籍对立与族群矛盾,垄断“爱台湾”的政治话语权,以唤起台湾民众的本土意识来寻求支持。四是淡化“台独”意识形态色彩,以中间、温和、理性、务实的诉求来笼络浅绿选民和中间选民,以拓展票源。五是在选中中擅长文宣造势和议题炒作,灵活运用抹黑、抹红、抹黄、诉诸悲情和制造突发事件等各类选举策略和选举技巧,不择手段骗取选票,不惜一切代价力求胜选。六是充分利用亲绿媒体进行政治宣传和议题炒作,以此来掌控舆论导向、攻击对手和凝聚支持者士气,为巩固基本盘,赢得选举发挥重要作用。
  三、选后民进党内对两岸政策调整的不同声音
  选后半年来,民进党内有关两岸政策应如何调整的讨论十分热烈。谢长廷和党内务实派、青壮派纷纷呼吁党中央务实调整两岸政策,主张要务实积极面对大陆,甚至主张不应一味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但保守派仍然否认民进党两岸路线有问题,认为蔡英文不是败在两岸路线,“不须承认九二共识”,显示党内各派系对是否要调整两岸政策以及如何调整两岸政策存在较大分歧,短期内想要达成共识殊为不易。
  1、民进党败选检讨报告对两岸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检讨,但刻意淡化否认“九二共识”的问题。2月底,民进党中执会通过了由蔡英文主导的2012“大选”败选检讨报告,败选报告承认,民进党无法提出能获得人民信赖的两岸政策是败选的关键因素,认为民进党要“加强处理中国问题的能量与能力,才会得到社会对我们的信赖”。这反映出民进党看到败选的症结,主要在于其模糊的两岸政策未能得到台湾主流民意认同。蔡英文指出,“处理中国(大陆)问题不是坐在家里想”,必须在互动中去了解大陆,并建议“党员与公职多到中国(大陆)与对岸交流接触”,主张民进党应建立制度,让党员与基层更了解大陆,从互动中找出面对大陆问题的解决方法。诚如民进党中执委洪智坤所言,蔡英文的主张其实就是对大陆关系的“除罪化”、“正常化”与“制度化”。民进党承认两岸政策无法赢得多数台湾民众认同,愿意更务实面对两岸议题,或值得肯定,但民进党并没有将否认“九二共识”列为败选的主要原因,势必影响其两岸政策检讨的深度。
  2、谢长廷提出一系列务实理性的两岸论述。选后,谢长廷主张民进党“两岸政策趋蓝,独派去台联党”,即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应该往中间靠拢,不要和国民党差太多,并引导“独派”离开民进党到台联党去,暗示民进党应该拿出魄力解决“九二共识”的障碍。但这一主张遭到党内的一致批评,更引发“独派”的强烈反弹,因此谢眼见形势不利,并未对其作深入论述。不过,在民进党主席改选之后,近来谢长廷抓住苏贞昌较少涉猎两岸政策的弱点,频频就两岸议题公开表态,大有抢占党内两岸论述制高点的用意。例如,谢长廷不断重申民进党应积极与大陆对话的意见,表态愿意代表民进党与大陆建立对话平台或渠道,并强调坚持“宪法一中”的立场,因为如此才能和国民党政策相同,民进党才不必在两岸关系上“扮演黑脸”;他甚至直言“民进党不必否认历史、文化的中国,甚至血统的中国,不用去挑动感情”。这实际上是暗示民进党应该正视两岸的历史文化渊源,甚至不必讳言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平心而论,谢长廷的“宪法一中”与民进党一贯的“台独”主张有着巨大的反差,但与马英九的“一国两区”都是在承认“中华民国宪法”的前提下发展两岸关系,在政治光谱上也较靠近大陆的“两岸一中”主张,也符合两岸协商中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精髓,若能藉此与大陆展开对话,或可成为民进党走出两岸困局最现实的突破口之一。
  3、党内出现不应再一味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声音。长年钻研两岸议题,曾任民进党ECFA因应小组发言人的前“立委”郭正亮提醒,不要简单把“九二共识”、“一中宪法”和“统一”画上等号,这样只会自创牢笼,走不出两岸困境。他认为,若不先处理两岸框架和对话基础(即是否接受“九二共识”),大陆也不太可能和民进党打交道;主张民进党必须接受“中华民国宪法”,不妨用另一种方式去承认或论述“一中各表”,务实提出大陆“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的两岸框架。他还建议民进党应敞开心胸与大陆交流,蔡英文卸任后可到大陆走走看看。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民进党“否定九二共识,是严重战略错误”。他呼吁民进党转型,建构与全球立场一致的两岸立场。客观来说,他们的观点一语道破了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关键所在。遗憾的是,郭正亮、许信良的观点在民进党内属于异类,仍是曲高和寡,应者寥寥。
  4、党内务实派、青壮派主张积极与大陆交流对话。党内务实派、青壮派尤其是新系、谢系和亲蔡人马纷纷倡导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应转趋积极,应积极与大陆开展交流对话,甚至主张与大陆建立制度化的对话平台或沟通渠道。高雄市议会民进党团总召洪平朗建议,民进党要成立一个与大陆对话的窗口,建立互信协商的平台。亲蔡的民进党不分区“立委”陈其迈则强调未来民进党要与大陆交流,可以先从“二轨”开始(政策会、智库、学者专家等),必要时再做正式“一轨”(党中央及重要政治人物)单位接触;他建议,可以先由民进党智库举办研讨会与大陆交流,邀请双方针对两岸政策尤其是两岸经贸交流的议题进行讨论,增进双方的了解。民进党籍新系“立委”段宜康表示,民进党应在“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基础上与大陆互动,两岸政策应采取“立场坚定、态度友善、政策有弹性”原则,不能因为大陆的目的是对台湾统战而不交流,反而应积极交流,深入了解大陆。参选党主席的前台南县长苏焕智提出“两岸政经分离”,主张凝聚出务实、理性的大陆政策,甚至建议民进党应该设立驻大陆代表处,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渠道。   5、党内保守意见仍然占据主流。迄今为止,民进党内对于两岸政策调整持保守立场的声音仍占主流,体现在或坚守“台独”立场,或不承认路线有问题,或仍然否认“九二共识”。不过真正令人忧心的是,一些原先持有相对务实两岸立场的党内大佬以及熟悉两岸事务,原本可望提出前瞻性看法的绿营学者,居然也多持保守意见,认为民进党坚守“台湾主权”的立场不容退缩,而“九二共识”与民进党一贯立场明显矛盾,不能贸然接受。前海基会董事长、民进党新系元老洪奇昌表示,“九二共识”是国民党和大陆共产党设定的议题,民进党不太可能直接跳进“九二共识”的议题。被党内公认为“台独”理论大师的新系大佬、前“立委”林浊水强调,民进党坚持“主权”的立场,不但没有问题,还具有优势,如果现在修改党纲,却没有解决路线混乱问题,政策和战略也将无法着手;他还强调“九二共识”与民进党既有价值矛盾,现在接受“九二共识”,别人也不会接受民进党。即使苏焕智也表示民进党若接受“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恐会面临大分裂。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董立文认为基本价值松动将造成党内分歧,民进党承认“九二共识”,将造成传统支持者疑虑,就算不分裂,党内也会充满高度不信任,况且国民党势必会追打民进党立场为何松动,“以为接受九二共识就能扩大支持基础,实在天真”。同样做过“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的赖怡忠则表示,如果民进党连“主权”都退守,那人民只剩“真的国民党”与“假的国民党”做选择,“那谁还要选假的”?他强调,民进党应该利用未来四年,建立社会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长期信任,在说明立场并证明实践能力前,试图用接受“九二共识”抚平疑虑,只会让民众觉得在“打嘴战”。
  四、未来民进党两岸政策走向前瞻
  众所周知,两岸政策始终是“民进党的最大罩门”,未来民进党如何调整两岸政策,是民进党能否扩大社会基础,争取台湾主流民意的认同的重大课题,也是能否重新赢得政权的关键。有学者认为,民进党的两岸路线转型大体可分为战略转型和策略调整两个层次:前者是指民进党从根本上放弃“台独”立场、认同“一个中国”的框架,在两岸关系上实现具有实质意义的战略转型;后者则是指民进党为了选举等政治利益淡化“台独”而进行的策略调整。因此,前瞻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调整,笔者拟从上述两个层次进行剖析:
  1、在战略转型方面,未来四年民进党仍然不会放弃“台独党纲”,不会承认“九二共识”,也不会大幅调整两岸政策向中间靠拢。不难预估,由于受到党内外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短时间内民进党大幅修正两岸政策的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首先,民进党内部因素的制约。制约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进行战略转型(即放弃“台独”主张)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党内各派系难以达成共识。党内务实派、青壮派主张民进党应积极与大陆对话,两岸政策向中间靠拢,但坚持“台独”立场的保守派仍然认为,民进党没有两岸路线问题,“不须承认九二共识”。短期内民进党内各派系想要就其两岸政策是否要调整、应如何调整等问题达成共识殊为不易。第二,党内派系斗争的影响。未来两年民进党内各派系将围绕党内权力分配、党务改革、两岸政策和2014年地方“七合一”选举提名等议题展开新一轮空前惨烈的博弈,胜负难料,这必将使得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充满变数,前景未卜。第三,“独派”的反弹与牵制。每次民进党想往中间路线跨越,人不多但声音大的“独派”人马总在后面猛踩煞车,这次也不例外。近来,“独派”和扁系势力动作频频,除了全力围剿谢长廷的主张之外,还不断放话要离开民进党自立门户,充分反映出“独派”对民进党两岸政策可能向中间移动的不满和忧虑。虽然,短期内“独派”出走的可能性极小,但他们的保守立场和强硬表态,无疑具有牵制民进党大幅调整两岸政策的心理威吓作用,必将对其两岸政策转型产生不利的消极影响。第四,“弃独”与否的选举得失考量。部分民进党人士认为,从近年来的历次选举结果来看,依靠“台独”神主牌的民进党仍能拿到45%的选票,只要有泛蓝分裂等干扰因素加进来,就有胜选可能。反观如果民进党贸然在两岸政策上“弃独”,走中间路线,很可能导致“独派”出走,基本盘将不免要流失一二成,但没人有把握能够在短期内吸引同样甚至更多的选票回来,则民进党反而将离胜选愈来愈远。可见,选举得失考量也是民进党菁英想要调整两岸政策的顾虑所在。第五,“联外抗中”的冷战思维和“仇中反共”的狭隘心态在不少民进党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阴魂不散,这势必影响到民进党与大陆开展互动交流的成效,更将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战略转型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其次,苏贞昌的政治性格和两岸观的局限。政治历练丰富的苏贞昌虽然堪称台湾政坛的“老江湖”,但其政治性格却存在明显缺陷,即苏贞昌并非是一个大开大阖型的政治领袖,其行事谨慎有余,创新不足,最为外界诟病的则是苏在两岸政策上一向“明哲保身”,对于两岸问题甚少思考,在其从政生涯中始终未提出过清晰、明确、自成体系的两岸论述。就任党主席以后,苏贞昌频频发表愿意调整两岸政策的言论,如提出“用对话代替对抗,用互动追求互利互惠,促成共存共荣”的模糊主张;表态愿意在“不预设前提的条件下”以党主席身份访问大陆;但苏贞昌的两岸论述看似释出善意,实则仍在避重就轻,仍然回避了最核心最关键的议题,即两岸政治定位和是否承认“九二共识”的问题,其所谓“不预设立场”的实质仍是不愿放弃“台独”立场和“一边一国”主张,因此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只能是空话和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无法取信于台湾主流民意和大陆方面。此外,未来苏贞昌将面临着派系整合、党务改革和选举提名等一系列难题,更遑论2014年“七合一”选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苏贞昌能否代表民进党出征2016,因此如何打好两年后的这场地方选举必将成为苏的首要任务,相反容易在党内引发争议的两岸政策调整却并不具有急迫性。很显然,短期内苏贞昌不会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两岸议题,我们恐怕很难寄望其在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转型方面有所作为。
  再次,外部因素的影响。近期马当局深陷开放美牛进口、证所税征收和油电双涨争议,日前又曝出林益世涉案丑闻重创其清廉形象,致使马英九声望持续低迷,民意支持度更创下15%的新低,部分选民们产生“换党换人做做看”的强烈意愿,这也使得民进党找到了攻击马当局的绝佳着力点。在执政的国民党政绩欠佳的状况下,民进党上下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无需实现两岸政策的根本转型,只要抓住马当局的执政失误,不断利用经济民生议题、阶级议题攻击国民党,就能在选举中获胜,再次实现“政党轮替”。于是近来民进党只是千方百计地给马当局制造麻烦,企图浑水摸鱼,攫取政治利益,为在两年后的“七合一”选举中获胜累积声势。简言之,只要国民党执政声势低迷,民进党就丧失了进行两岸政策转型的急迫性。此外,历来民进党都是根据选举需要进行两岸政策调整,而2014年底的“七合一”选举只是地方公职的选举,两岸议题不会成为选战的主轴。因此,在未来两年内两岸政策的转型,自然成了无需迫切处理的议题,最终很可能会被民进党菁英延后处理,只有到了2016年“大选”开打后,再根据届时选举的需要来决定如何调整两岸政策即可。   2、在策略调整方面,未来民进党将按照“政经分离”的原则对两岸政策进行务实、理性的调整,并逐步加强与大陆的互动交流。从论述层面而言,民进党应当会延续蔡英文的两岸论述,并依循“政经分离”和务实、理性、中道的原则不断完善和丰富所谓“台湾共识”的内涵,发展所谓“没有台独的台独”路线(民进党新系大佬,前“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语),争取拉近其在两岸论述上与国民党的距离,以此来吸引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民进党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在不放弃“台独”立场、不接受“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整合党内派系意见,尝试提出一个有别于“九二共识”的新共识,作为未来民、共两党展开互动交流的基础。从实践层面而言,民进党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岸政策进行策略性微调:一是设置负责处理两岸事务的专门机构,日前苏贞昌恢复设置“中国事务部”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可能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名称未定),并广邀党内各派系加入,作为协调整合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平台。二是加强与大陆各界的互动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未来民进党会适度鼓励党公职人员、绿营学者更多地与大陆学者、政商人士进行接触、互动与交流,甚至以个人身份登陆参访。可以预见,在今年初时任民进党发言人的罗致政等青壮派人士以学者身份出席国台办海研中心在云南主办的两岸关系研讨会,进行被媒体喻为“破冰之旅”后,未来会有更多的民进党人和绿营学者相继踏上大陆参访,这对于双方深化了解,化解歧见颇有助益。三是民进党执政县市长、“立委”等公职人士将成为与大陆交流的先锋。由于他们肩负着地方上要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发展地方经济民生的民意压力,因此不得不身体力行,加强与大陆互动交流的力度。可以预见,未来两年在没有大型选举干扰的情况下,民进党籍县市长、地方官员和各级民意代表等公职人员可能会掀起新一轮访问大陆,进行招商引资、文教参访、促销地方特产和推介旅游等活动的高潮。四是抵制和杯葛国民党两岸政策的力度和形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事实上,多数民进党人心中都清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下,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对于台湾的经济发展和民生进步是利大于弊的,民进党对于两岸交流“为反对而反对”的态度不但不合时宜,而且还会丧失民心,尤其不利于赢得中间选民的认同,因此近来民进党不得不顺应形势变化,开始改变一味反对两岸交流的策略,这从民进党对ECFA的态度(从强硬反对到“公投决定”再到有条件接受既成事实)即可窥见端倪。可以预见的是,对于未来两岸的经贸往来、ECFA后续协商、文教合作以及两会事务性协商等议题,民进党可能会适当降低抵制和抗争的力度,不会采取过于激烈的抗争手段(如大规模街头抗议、以暴力方式杯葛“立法院”议事等)反对到底,只会采取象征性抗议的方式,甚至可能有条件(如在不损害台湾“主权”的前提下,或对两岸合作加强事后监督)放行两岸的某些事务性合作,以展示其两岸政策向务实理性调整的姿态。
  综上所述,受到诸多党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未来四年民进党不会放弃“台独党纲”,也不会承认“九二共识”,不会对其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两岸政策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战略转型,但在具体的政策方面则会更加灵活、理性和务实,会逐步加强与大陆的互动交流,寻求可以与大陆展开对话协商的基础,并根据选举的需要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对两岸政策进行策略性调整。诚然,未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向中间靠拢,在某些方面与国民党趋同是一个趋势。但是,民进党菁英应当认识到,“台独党纲”是民进党与大陆改善关系的根本障碍,要想用“政经分离”的方式来处理两岸关系是行不通的;只要“台独党纲”一天不废除,就很难与大陆真正建立起互信并开启与大陆对话协商的大门,这才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症结所在。简言之,只要仍然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民进党要走完两岸政策转型这“最后一里路”,就绝非易事。若此,民进党要想重新赢得主流民意的支持,重新赢得政权,恐将遥遥无期,只能是痴人说梦罢了!
  (责任编辑:张洁)

推荐访问:民进党 大选 两岸 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