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口上的毛利村 鹤壁市上峪村火山口

  新西兰以优美的环境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新西兰的原住居民毛利人文化更是让人感到极大的兴趣,所以有人说,到新西兰不到毛利村就等于没来新西兰。   为了躲过上午车流高峰,我们九点钟从奥克兰一家酒店出发,车行三个多小时,行程220多公里来到号称毛利人之乡的罗托鲁阿市山顶一家毛利人风情的饭店吃午餐。午餐是自助餐,极为丰盛,羊排、牛肉、鹿肉、鸡肉,毛利人风情小菜,新西兰特色水果,各种饮料、茶水、咖啡应有尽有。最让人难忘的是未进毛利村,先领略一下毛利人的舞蹈。在宴会厅的舞台上有八名男女毛利人演员为我们表演助兴,他们载歌载舞,大部分节目都是男演员挥舞棍棒,女演员摇动两个白色的小球,边舞边唱,风格粗犷奔放。尤其是男演员,经常瞪大眼睛和吐长舌头,据说毛利人瞪大眼睛是表示勇敢,吐出长舌可以吓退敌人。唱词和舞蹈我们虽然不大明其意,但可以看出毛利人的热情和投入,他们表演得非常认真。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穿的草裙,我想这对每个现代人来说都很新奇。草裙是毛利人的传统工艺编织的,是用一种称作剑麻的植物做的。据说制作过程也挺复杂,要将成熟的剑麻泡在水里,经过若干天后,要一根根地修剪整齐,一段一段地画上标记,然后隔段刮去表皮,将里面的纤维组织揉散搓细,这样,晾干后,自然卷起来了的剑麻的纤维段变成了白色,有表皮的那一段则变成了黑色,把黑白的剑麻条编织起来,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毛利人草裙。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吃过午饭,看过表演,我们就乘车下山向罗托鲁阿的毛利人文化村进发了。罗托鲁阿市是新西兰北岛中部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城,居民以毛利人居多,号称“毛利人之乡”。我们进的毛利人文化村有一个石雕拱门,上书“TEHOKOWHITUATU”的字样,导游买过门票,我们依次进入,远远就闻到一股特殊的硫磺味,我问过导游这味道是否对人身体有害,导游说经科学检测证明,对人身体无害。从风景宜人、空气清新的奥克兰来到罗托鲁阿猛闻到这么强烈的硫磺味,马上还适应不了。加上地下冒出的热气,终日白气升腾。有些地下水形成一个坑,尽管水清如镜,但却深不可测,里面终日翻滚着,导游说里边的水温有230℃多度,四周寸草不长,脱下鞋子一试地面直烫脚,在这个地方久站,怕是鞋底也被烫化了。可是离此不远就有毛利人居住的漂亮别墅,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火山口生存繁衍,这里的地热,这里的硫磺味,这里地下隆隆的强烈声响都没改变他们。当欧洲移民带来的域外文明冲击这里长久的沉寂之后,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回味历程,唤醒记忆,于是毛利人的民族文化被提到他们的议事日程,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成了现代文明世界研究新西兰土著民的文化基地。于是这里出现了早期的毛利人生活的土屋等遗迹,出现昔日无人问津的地热火山景点,出现毛利人特有的现代别墅、毛利人楼堂馆所,甚至毛利人死后的墓地也成了景点。于是毛利人与自然,与历史就像一幅幅生命的版画,被刻在新西兰岁月的年轮上,给这个国家增添无穷的乐趣和供人们研究民俗文化的兴趣。

  再往上走,有几个人工修建的温泉池子,池子只有小浴盆那么大,水深也只有三四十公分,冒上来的地下热水从上面流过。导游说,这是毛利人洗浴温泉的地方,还是近几年修建的。因为这里的热水来自地下,从水泥路面自然注入池中,满后又自然向下流走,不需人工更换,所以水永远是清洁的。有游客一试水温,不是很烫,他顺口说我们也洗洗吧,我们随团的那个年轻女导游笑着说:“好啊,可是毛利人洗浴的规矩是,洗浴时必须得有女同胞在这里观看,我们可别坏了人家的规矩啊。”
  大家说说笑笑,沿着一条木栈道往里走,先看到一个活的火山泥塘,泥塘面积只有大约十多平方米,里面全部都是和得非常细腻幼滑的、黑色的火山泥浆。这还不算,这些泥浆在不断的沸腾,其活动规律是随着该地区降雨量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泥浆的温度很高,导游说有90-95度,泥浆像一锅滚烫的芝麻糊。那些泥浆明显地受到了来自地下的炽热气体的冲击,像青蛙跳塘一样到处飞溅。在居民区路边有一个泥浆坑有几米深,冒着气泡,据说每年还要清理,要不泥浆堵塞了出口,将会造成喷发的严重后果。大大小小的泥浆池,冒出的泥浆都噗噗作响,在这种地方生存,要不是原住居民,不害怕才怪呢。

  沿木栏栅修建的弯弯曲曲人行栈道向前走,目视不远处的间歇泉,水柱笔直喷射,冲天而上,高达30余米,似银链闪耀,白莲盛开,雾气弥漫,热气腾腾,隆隆作响,由于不能近前,只能雾里看花。只见一股又一股的水蒸汽夹带着许多白色的矿物质不知道从哪一个地洞里冒出来,腾空而起,发出扑扑的声音。间歇泉是一种复杂的周期性喷水现象。根据风力和风向的不同,据说这个间歇泉每天大约喷水1025次。当地下所积蓄的水量和能量用尽时,喷发就停止,在休眠期间,水和能量会逐渐进行补充,补充到一定时候,就会引起一次新的爆发。实难想象,毛利人怎么还敢在这样的地方生存?并且还开辟出旅游区?游客不止一次在问:地壳里的岩石是不是在运动?深处的岩浆是不是在奔突?地火是不是在燃烧?用最笨的思维可以想象得出,地下水一定被烧开了。这一带的地壳应该像一个高压锅,巨大的压力和沸腾的地下水正在每时每刻地寻找缝隙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如果这种寻找得不到实现,压得太久,能量越积越多,最后地壳到了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终有一日会来一个大爆发,到那时,附近的所有村庄、城镇都避免不了灭顶之灾。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可事实胜于雄辩,毛利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他们最初就是用这里的地下水煮熟食物而生存的。我敢断言,要不是现代文明开辟这么个旅游区,偶然在荒山野岭碰上这般景观,是不会有人敢冒险近前观看的。

  居民的别墅区仅离地热区二三十米远,一栋栋漂亮的别墅错落有致,使人很难想象这就是土著毛利人的家。弯曲的小街依山势而上下,各种工艺品、生活用品在一家一户的小店里琳琅满目。特别是毛利人的雕刻艺术技艺精湛,大到房檐,小到手杖都异常精美。在一高坡处,是毛利人的墓地,毛利人大都信奉原始的多神教,还相信灵魂不灭,尊奉祖先的精灵,死后不能离亲人太远,所以他们的墓地都是在居民区内整齐有序的排列着。 毛利人特别怀念和崇拜自己的祖先,每年12月都举行盛大的庆典, 来弘扬先人的功绩。
  村部是一栋红色的尖顶房子,被毛利人称为“聚会堂”。 聚会堂是毛利人祭祖先,送葬及喜庆节日举行集会的神圣场所,平时不准外人进入。现在,聚会堂已经变成了毛利人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场所和村民集会的地方,门前有一个小广场,两边有长椅可供人休息,我们到这里时,正好有几个欧洲游客,给这个小广场添了生机。

  毛利人是新西兰第一批居民。据史料载公元14世纪,毛利人从波利尼西亚来到新西兰定居,成为新西兰最早的居民,并用波利尼西亚语 “aotearoa” 做了它的名字,意思是“白云朵朵的绿地”。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在此登陆,把它命名为“新泽兰”。1769年至1777年,英国人詹姆斯・库克船长先后五次到新西兰并测量和绘制地图。此后英国向这里大批移民并宣布占领新西兰,把海岛的荷兰文名字“新泽兰”改成英文“新西兰”。但2006年新西兰外长在一次讲演中表示,根据新西兰美斯MASSEY大学的研究,毛利人来自中国大陆,并且是高山族的一支部落,高山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强调这代表他有中国血统。不论毛利人的祖先来自哪里,在毛利村见到的毛利人都是热情好客并且真诚友好的。
  (责编:刘贤)

推荐访问:火山口 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