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碧潭,形若飘雪】 碧潭飘雪是什么茶

  碧潭飘雪,香透小轩,半窗明月悠梦远。斜阳古道,万里乡关,都赋予这悠悠碧潭。朋自远方来,愿君尽欢颜,莫道异乡为异客,何处不故园,莫道异乡为异客,何处不故园。把盏祝平安……
  ——节选自《碧潭飘雪》
  徐公是圈内人给予的尊称,原名徐金华的他酷爱传统文化,尤钟茶艺、茶道及茶文化研究,深得茶中三味。他自诩为玩茶人,玩出了“碧潭飘雪”、“青城道茶”、家庭茶文化,以及三本影响颇深的茶论著。是以,茶人又送其雅号——“飘雪先生”。
  意蕴完善茶艺
  徐公和他的茶文化研究所坐落于新津的主城区之中,虽然占地面积并不算大,却五脏俱全,且布局精巧完美、宽敞雅致,如同为这方略显喧嚣的土地注入的一汪清泉,纯净而美好。缓缓步入其中的茶屋,心不由自主的静了下来,只想静静聆听茶屋主人讲述他与茶的故事。
  每个地区都有其代表自身特色的茶叶,就如同乌龙之于福建、普洱之于云南,花茶便是四川茶的典型代表。而碧潭飘雪,又可以说是川茶的标志之一。但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在今天这方并不算大的天地里,在这碗盖碗茶中的茶水,才是最为地道的碧潭飘雪,徐公,才是碧潭飘雪的创始人。
  碧潭飘雪的由来颇有些雅趣。九十年代初,时任新津县文化局局长的徐公结识了一帮文人雅士,不时将自己制作的茶叶相赠共品,皆是赞不绝口,于是,口耳相传间,慕茶者源源不绝。
  1991年年初的一天,当代书画篆刻家邓代昆和当代书画家田旭中邀约刘雅楼、舞蹈家张金志等一行7位书法家,再次专程来新津一品为快。在新津参观了道教胜地老君山、佛教观音寺的雕塑和壁画后,泛舟南河,品“徐公茶”赏湖光色。众人身上的文艺细胞开始蠢蠢欲动,一致认为该为此茶取个更雅致的名字。邓代昆抛砖引玉说取名江潭飘雪,田旭中说应该将江改成碧字,他认为可以用“碧”指茶叶之色,“潭”则代指茶碗,“雪”意为白色茉莉花瓣,“飘”字既可理解成为雪白的茉莉花漂浮水面之上,也可看成碧潭飘雪香飘四溢。从此,世上不仅多了许多像“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以,雪梅散人间”这样的藏头诗,更使这一款入口清香、回味甘甜的茉莉花茶,多了另一个官方称谓。
  有人认为茶艺是形式大过内容的浮华,比如,古代富贵人家泡茶所需的茉莉花只能由十五六岁的未婚少女亲手采摘。徐公笑了笑,茶艺是一种心境的沉寂修习,这种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意境的营造。“品茶时,想起云雾缭绕的山坡上,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正在采摘茉莉花的少女身上,少女手捧纯洁的茉莉花,那岂不是一副人间仙境般的美景吗?”
  和睦诞生茶礼
  新津历来有栽培茉莉花和窨制花茶的传统习惯,花农也多以种植茉莉花为业。每当茉莉花盛开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进行采摘并以此来制作茉莉花茶,徐公一家同样也毫不例外。每年夏季二伏天这十多天的时间,便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日子——抢摘味道最为纯正时节的花朵,由徐夫人姚定瑛女士轻巧地择掉青蒂,再把复瓣拆成两朵完好的花瓣,随后再窨制花茶。说到这里时,徐公忍不住夸起了夫人:“我们做的茶叶之所以会更好喝,拆花这一步骤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一直以来她就十分手巧,一边看电视一边就能打出漂亮毛衣。”浓浓伉俪情深,尽在言语中。当准备工作就绪,徐公便会端出洗净好的瓷盆,在傍晚7点左右这一最适宜窨花茶时间,一层茶叶一层茉莉花交替覆盖,盛满盖严,经过10~12小时的窨制后,于次日上午进行烘炒,让人回味无穷的碧潭飘雪由此诞生。
  由于徐公茶的制作全程均是纯手工,在其中找寻不到一丝机器生产的身影,也因此在每一个制茶的夜晚,月光投下的剪影注定了不会只出现“徐公”和“徐婆”的身影,而会是全家老少齐上阵的场景。徐夫人长期从事幼教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桃李满天下,大女儿爱好舞蹈、二女儿擅长中国山水画和电脑平面设计,工作性质不同,爱好也不同,却因为茶将一家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创作出了“亲情茶事表演”,将亲情融入茶情,提倡以茶待客,营造饮茶氛围,希望通过家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单位,所以我提倡亲情、茶情、友情,希望营造一个和睦家庭的品茗环境和氛围,加强人际之间的交往,沟通彼此之间的了解,倡导茶文化精神的发扬和传播。在亲情茶事中丰富家人的乐趣,在敬茶待客礼仪中使中国茶礼代代相传、弘扬光大。”在徐公眼中,茶已不仅仅只是茶了。
  也许,徐公茶之所以会比其他的花茶更加好喝,除了技术原因外,最重要的其实是你能在这杯茶中喝出一股浓浓的亲情,要知道,徐公茶本源于家,它诞生在家,它的根也在家。
  缘道即是茶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名句不仅被蜀国丞相诸葛亮写在了《诫子书》中,“心如碧潭,淡泊明志;形若飘雪,宁静致远”更是成为了徐公对茶道的一种理解。
  “虽然养生之道唯茶是归,但茶叶也有寒温凉性的差别,四季饮茶更是深有学问。”徐公解释说,春天万物复苏,人的身体容易出现春困的现象,此时应注意驱寒御邪,扶阳固气,而花茶可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夏季骄阳似火,人体容易流汗,适合饮用性味苦寒的绿茶来补充大量水分;秋天则属凉,人体容易出现秋燥情况,这时选择色泽绿润、内质馥郁的青茶,如乌龙、铁观音等半发酵茶便可达到生津润燥之目的;冬天属寒,天寒地冻,人的机体处于收引状态,容易罹患“寒病”,因此全发酵的红茶成为了人们抵抗寒冷的帮手之一。
  在徐公看来,茶能让人心静,静能生智,通过品茶也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虽然徐公在当今茶界已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却从不会给人以高不可攀之感,反而像是邻家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热情迎接着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客人。在徐公的茶屋品茶,讲的是缘,悟的是道,缘道即是茶情。茶道这一风雅之事,有独品自饮的清幽,也有聚会联谊的雅趣。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以茶会友、以茶敬人,是文人茶道的精气神。“碧潭集雅士,飘雪会高人”,既是对品茶人的人格要求,也成为了徐公建造这座研究所的宗旨之一。
  数十年对茶的研究,让徐公不仅写出了《碧潭飘雪》、《徐公茶品》,更是写出了《青城山道茶》,让道家的养生茶为更多人所熟知。泡青城道茶,先在杯中冲小半杯开水,将制作成功的道茶泡入茶杯之中,后用更高温度的水以高冲的手法冲开来,此时,一些茶叶还飘在水面之上,一些又已沉入杯底,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在此时缓缓呈现。沉入杯底之中的茶叶,短芽向上既为阳,面朝杯底就为阴,阴阳结合便是如此。而其茶形更是犹如春笋出土般含苞怒放,如同一把道家的拂尘,将道家的文化全部融入到了这一杯水之中,让人明白眼前的这茶已不再只是简单的茶水。
  由日常微小之事物,昭慈爱和睦之天性,扬秉性纯正之生命,达旷达通脱之境界。生活似乎成为了徐公与茶之间一条看不见的线,茶也因徐公有了自己的生命。

推荐访问:心若碧潭 形若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