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通俗性研究 哈利波特全集

  摘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下简称《哈》)自面世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它的雅俗归属问题一直是议论的焦点。本文拟从《哈》的简单性、娱乐性、模式性、商业性着手,探索《哈》的通俗性特点。
  关键词:《哈利・波特》 通俗性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通俗小说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被视为探险小说的始祖,塞缪尔・理查得森的《帕美拉》开创了浪漫小说的先河,霍勒斯・华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则为哥特小说立下了创作典范。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英美通俗小说掀起了一波波的浪潮,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至今为止对通俗小说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各家之言众说纷纭。
  说到通俗小说,就不得不提到雅小说。通俗小说与雅小说相互对立,却又需要对方的支撑来做自我定义(Gelder ,2004)。因此,要对通俗小说有个完整的了解,就必然要提到它与雅小说的差异。雅小说是提供思考、着力于提高的作者文学,而通俗小说是提供消费,着力于普及的读者文学。雅小说侧重表现人们的发展需要,强调反映生活真实,侧重心理描写、性格刻划,而通俗小说侧重于表现人们的基本需要,多表现非现实的虚幻世界,特别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陈必祥1991)。因此,通俗小说具备以下几个美学特征:娱乐性,传奇性,劝喻性,模式性(刘雪坚1997)。本文将从文本内容、读者反应以及商业运作等角度,阐述《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通俗性特点。
  一简单性
  陈平原指出,通俗小说有一个重要特点:可读。这并非指叙事曲折,情节紧张,娱乐色彩浓厚,而是指文本提供了一般读者熟悉的密码,容易被“不假思索”的读者认同。这种可读根源于两个特点:其一,使用程式化的手法、规范化的语言,创造一个表面纷纭复杂而实则熟悉明朗、清晰单纯的文学世界(而不是像纯文学那样充满陌生变形和空白暧昧;召唤读者参与创造);其二,有价值判断,接受善恶是非、二元对立的大简化思路,体现现存的社会准则和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观念(而不像纯文学那样充满怀疑精神及批判理性)。因此,通俗文学是反映大众文化精神、程式化地表达大众价值观念、可读性很强的文学(李勇2003)。与雅小说不同,通俗小说的主人公形象通常趋于扁平化,他们不用历经痛苦的情感挣扎,也不需面临艰难的选择,他们被赋予特定的性格、品质,并持续到故事的结束。
  在《哈》中,人物的形象基本固定:哈利善良正直;郝敏聪明机智;邓布利多睿智博学等。他们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以自己的行动对读者进行劝喻,宣扬诸如勇气、诚实等品质。
  读者在《哈》中看不到大篇幅的充满隐喻象征的场景描写,也找不到挖掘人类阴暗面或人性纠葛的心理描写。例如,哈利就读的霍格伍茨,从书中的描述可知这是庞大的塔楼和附属楼为数众多的复杂建筑,充满着神秘色彩。可究竟它的外观如何宏伟,内部装饰是怎样的风格,读者只能凭借想象在心中构建。
  《哈》的简单性还表现在它的语言上。由于《哈》创作最初的读者对象是小朋友,因此,用词十分简洁,除一些神奇生物名和草药名之外,它的内容不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障碍。
  二娱乐性
  通俗小说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取悦读者,雅小说则是为了满足作者本人探索人生、探索宇宙的需要。读者选择前者而非后者作为阅读对象时,就是以娱乐为目的。他们并不愿纠缠于晦涩难懂的人生哲理探讨,他们只是想“消费”一个可被他们“不假思索”地认同的故事。因此,娱乐性是通俗小说的最显著特征。
  《哈》很好地迎合了读者的娱乐心理。它的情节生动,内容新奇,可读性很高,完全可达到读者的期望值。读者可轻松地随哈利经历冒险,和他一起进入神奇的魔法世界;在初识巫术时,与他一同惊喜;在赢得魁地奇杯时,与他一起挥洒幸福的泪水;面对伏地魔时,和他一同屏住呼吸。与此同时,因为小说所叙述的故事纯属幻想,书中的魔幻世界孤立而遥远,这又使它具备了遁世性。2006年,小说作者罗琳女士被票选为英国最伟大的在世作家,一投票者说:“因为罗琳能够创作出一本让我逃离现实世界的书,它让我忘却自己的烦恼,它让我与哈利、罗恩、赦敏一起欢笑。”这恰恰代表了哈迷的心声。通过阅读,人们可暂时忘记现实的烦恼,逃避残酷的竞争,尽情享受幻想带来的乐趣。
  三模式性
  模式性也是通俗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可称之为复制性,“这既是指通俗文学生产者总是批量生产其产品,也是指这种产品总是属于同一个模式、同一种风格”(李勇2003)。
  在幻想小说中,一般都有救世的主题,主人公则遵循着受苦――奋斗――成功这一模式,并完成救世举动。因此,在通俗文学中,人们总可找到类似的人物类型或故事情节。以下将把《哈》与人们耳熟能详的《灰姑娘》及《指环王》加以比较,阐述《哈》的模式性。
  1《哈》与《灰姑娘》的比较
  灰姑娘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人们总是把那些平日里不起眼,但在某天突然焕发光彩引人注目的人称为灰姑娘。而哈利・波特则可说是灰姑娘的男性版本。
  哈利寄居在姨妈家,他住的是布满蜘蛛网的楼梯储物间,而他的表哥达力却在楼上拥有两间大卧室。在姨妈一家人眼中,哈利就像是透明的,他们从不拿正眼瞧他。在学校,哈利也是形单影孤,没有朋友,因为总是穿着表哥的超大旧衣服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柄。这与灰姑娘在家的凄惨状况极其相似,同样的衣衫褴褛,同样的饱受欺凌,同样的孤独寂寞。而后,通过魔法,两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灰姑娘成为王子舞会上的焦点,而哈利在魔法世界则大名鼎鼎,被视为最伟大的巫师,全人类的救世主。无论他在哪里,都会吸引巫师们好奇、崇拜的目光。这是哈利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想象的礼遇,和灰姑娘一样,他对此感到眩晕而美妙。
  场景的更换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这种引人眼球的创作手法屡见不鲜,它也很好了迎合了大众的心理,让希望自己某天有所作为的读者找到了慰藉和寄托,给暂处逆境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2《哈》与《指环王》的比较
  托尔金的《指环王》可称为魔幻小说的经典之作,这部史诗般的魔幻巨著为全球上亿的读者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成为众多魔幻小说模仿的样本。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与《指环王》稍加比较,便能找到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人物非常相似。在《指环王》中,正邪双方分别由甘道夫和索伦带领。甘道夫睿智英勇,他衣着长袍,银须飘飘;索伦是邪恶的化身,一心想摧毁人类世界,由于尚未重生,他只是一个象征,一种令人胆寒的潜在威胁。他授意他的爪牙去屠戳戕害生灵。在《哈》中,两大对立阵营的领导者与之惊人的相似:一方是邓布利多,他白发飘飘,是法力强大的无所不知的智者;另一方是伏地魔,同样以灵魂这种非有形实体存在,他的目的也是为了推翻麻瓜的统治,建立以巫师为主的新政权。他隐身于幕后,授意食死徒们使用黑魔法折磨杀害正直无辜的人们。
  其次,两部书中的救世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指环王》中,担起重任、拯救了中土世界的是矮人佛罗多,与普通人或是精灵、巫师相比,他无疑属于弱者,但是他勇敢而单纯,只有心无杂念的他才能抵制住指环的诱惑,完成销毁指环的使命。在《哈》中,拯救人类的重任则落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哈利身材瘦小,魔法知识非常有限,但他勇敢,没有贪念欲念,这使他最终完成了救世的举动。
  最后,正邪双方都在争夺能量巨大、能使其拥有者永生并不可战胜的宝物。《指环王》中的宝物是戒指,《哈》中则是魔法石。索伦和伏地魔都千方百计想要夺到它,从而获得重生,并借助宝物的力量征服全世界,而正义的一方则尽力地保护它不被恶势力夺走。最终,两书都以宝物被销毁而告终。
  在《哈》中,人们感到熟悉的不仅仅是这些人物和情节,许多神奇物品或生物也都在浩如烟海的现存小说、传说、神话中有迹可寻。如哈利的隐身衣的功能与希腊神话中冥王哈得斯的头盔相似。而看守魔法石的三头狗无疑可追溯到希腊神话中冥王的看门狗刻耳柏洛斯。当一本书中的人物、情节及许多细节都与现存的各种文学作品相类似时,它的模式化痕迹就较明显。
  四商业性
  通俗小说的商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文本本身的商业性;作者对读者态度的商业化;作品宣传模式的商业化。通俗小说作家注重作品的工业化,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再三重复某一种已被读者接受的创作模式。因此,系列化也是通俗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和007系列。由于通俗小说以取悦读者为目的,许多通俗小说家努力保持与读者的亲密关系,如建立网页,回答读者问题等。另外,通俗小说的成名也都有一定的宣传模式,如新小说一定会由出名的同类作家强力推荐。
  《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成功的营销策划。在系列小说的第一本小说出版前,书商把样书寄给许多作家、评论家和售书商,从回信中挑选出精彩评论印在封底,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购买欲。为推广这本由无知名度作家写的小说,出版商耗资100万,发起了强大的营销攻势。他们给罗琳女士安排了大量的访问及各种宣传售书活动。另外,出版商还在报纸、网络、杂志上作了大量的宣传,使《哈》成为势不可挡的狂潮。营销是卓有成效的,第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从第一版的五百本在半年内一路飚升过百万本,雄居当年畅销书榜首并摘取了各大图书类奖。第一本书的成功也带来了作品的系列化,而它们的情节构建、创作手法又都十分类似。这都为《哈》的通俗性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哈》的成功引起了文坛上的魔幻小说创作热潮,它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且不论人们将《哈》归为儿童文学、成长小说,还是魔幻小说,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通俗性还是非常明显的。
  
   注: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哈利・波特〉看通俗文学经典化可能性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Ken Gelder,Popular Fiction:the logics and practices of a literary field.Routledge Taylo & Francis Group.London and New York.2004(13).
   [2] Reading Harry Potter:Critical Essays,edited by Giselle Liza Anatol,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3.
   [3] Julia Eccleshare,A Guide to the Harry Potter Novels.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2002.
   [4]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刘雪坚:《通俗文学指要》,辽海出版社,1997年版。
   [6]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 李勇:《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8] 黄禄善、刘培骧:《英美通俗小说概述》,上海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 陈必祥:《通俗文学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 易晖:《通俗小说・文学经典・知识生产――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阈中的“金学”建构》,《东方论坛》,2008年第1期。
   [11] 谭敏、殷恒光:《乔治・爱略特经典小说的通俗特色探析》,《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2] 张玉霞:《20世纪外国通俗文学研究综论》,《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13] 范伯群:《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将改变文学史的整体格局》,《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严琦,女,1978―,江西樟树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林芸,女,1970―,江西余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工作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推荐访问:哈利 波特 通俗性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