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鸭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与O78型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伤寒杆菌O是阳性是什么病

  摘要:湖北省汉川市某蛋鸭场发生了一起18日龄麻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嗜睡、缩颈、拉稀及神经症状为特点的疫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确诊为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和O78型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诊断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11-0025-02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是鸭场最常见的2种致病性细菌,它们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混合感染,对养鸭业的危害较大[1-3]。禽类鸭疫里默氏杆菌存在多种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更多,且二者的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保护,均易产生耐药性。而雏鸭感染这2种细菌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极为相似,给临床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因此进行实验室的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2011年6月湖北省汉川市某蛋鸭养殖场发生了一起疫病,以雏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嗜睡、缩颈、拉稀及神经症状为特点,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经对发病鸭群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以及动物回归试验,诊断为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与O78型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1 发病情况
  2011年6月,湖北省汉川市某蛋鸭养殖场的
  6 000羽雏麻鸭于18日龄时先后发病,随后陆续出现死亡,发病2 d后病鸭数达1 200羽,其中死亡860羽,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0.0%、14.3%。
  2 临床症状
  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羽毛松乱、眼鼻有黏性分泌物、喜卧及缩颈、头颈歪斜、步态不稳以及共济失调、拉稀或排黄绿色粪便。
  3 病理变化
  对病死鸭进行病理解剖发现其心包积液增多,浑浊,心包膜增厚、外覆盖一层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气囊壁增厚、覆盖一层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肿大,表面有黄白色纤维素膜,厚薄不均,易剥离;表现为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病变。脑膜出血或充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学诊断
  无菌取病、死鸭的脑、肝组织划线接种于TSA(含5%小牛血清)平板培养基,37 ℃ 5% CO2培养24 h。可见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有光泽、奶油状、直径为0.5~1.5mm的菌落,用折射光观察可见微弱的虹光,疑似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挑单个可疑菌落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37 ℃ 5% CO2培养24 h,无细菌生长。挑单个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呈阴性的短小杆菌,不运动,无芽孢,单个或成双存在,偶见有长丝状,符合RA形态特征。
  同时无菌取病、死鸭的脑组织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37℃培养24 h。可见呈红色、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湿润不透明的圆形菌落,直径约1.0~3.0 mm,疑似为大肠杆菌。挑选单个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呈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多呈单个或成双存在,无芽胞,符合
  E. coli形态特征。6份病料中分离并纯化疑似RA、E. coli菌株各6株。
  4.2 生化试验
  分别将纯化的6株疑似RA菌株接种到微量发酵管观察其生化反应。结果显示,葡萄糖、蔗糖、木糖、肌醇、卫茅醇、硫化氢、柠檬酸盐反应皆为阴性,符合RA生化特性。
  分别将纯化的6株疑似E. coli菌株接种到微量发酵管观察其生化反应。结果显示,葡萄搪、麦芽糖、甘露醇、木糖、阿拉伯糖反应皆为阳性,肌醇、蔗糖、水杨苷、棉子糖、明胶、硫化氢、淀粉、柠檬酸盐、氧化酶反应皆为阴性,卫茅醇不确定,符合E. coli生化特性。
  根据以上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及生化特性,初步确定分离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
  4.3 血清学鉴定
  用鸭疫里默氏杆菌标准阳性血清做玻板凝集试验确定其血清型[1,3]。结果显示6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皆为Ⅰ型。
  用大肠杆菌标准阳性血清,先通过玻板凝集试验进行初步血清学鉴定,再通过试管凝集试验确定大肠杆菌的O型血清型[1,4]。结果显示6株大肠杆菌血清型皆为O78型。
  5 动物回归试验
  分别将纯化培养的6株RA菌株、6株E. coli菌株混合接种到TSB(含10% FCS)培养液中,37℃,120r/min培养20 h,根据平均数法计算细菌数,再分别将病原菌悬液稀释到109CFU/mL,以备攻毒动物用。将18只14日龄健康麻鸭分为3组,6只/组,其中2个为试验组,1个为对照组。试验1组每只鸭胸肌注射0.5 mL RA悬液,试验2组每只鸭胸肌注射0.5 mL E. coli悬液,对照组每只鸭胸肌注射0.5 mL TSB(含10%FCS)培养液。结果发现攻毒后24 h试验组鸭精神沉郁,行动迟缓,排绿色稀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感染后48 h内试验1组鸭全部死亡,试验2组鸭死亡5只。解剖病、死鸭,可见其心包积水、浑浊,心包壁增厚、气囊壁增厚、肝肿大、脑肿大,无菌取试验组鸭脑组织可分别分离到RA和E. coli。对照组鸭全部健活。说明分离菌为本次发病鸭的病原。
  6 讨论
  根据雏鸭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动物回归试验可确诊该病例为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和O78型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和鸭大肠杆菌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2种细菌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鸭舍及周边卫生条件差、外界环境变化大时更易诱发。预防该病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加强饲养管理,保障饲料营养,保持鸭舍通风良好,防潮湿,勤换垫草。②坚持严格的卫生防疫、消毒措施和全进全出制,对发病场所及各种污染物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消毒。③采用疫苗预防。雏鸭在5~7日龄时注射1次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灭活疫苗,其保护率达85%以上[5]。因RA和E. coli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性,最好选用与病原菌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做疫苗效果较好。目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灭活疫苗,对雏鸭有较高的保护率。
  治疗该病应注意:①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进行治疗,以避免无效用药。②采取联合、轮换、交叉等用药形式,以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SAIF Y M. 禽病学[M].第十一版.苏敬良,高 福,索 勋,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施少华,李文扬,程龙飞,等.番鸭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5,41(1):61-62.
  [3] 言天久,潘 懿,韦 平,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原分离、血清型鉴定及病例防治报告[J].中国畜牧兽医,2007,34(12):99-100.
  [4] 于学辉,程安春,汪铭书,等.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鉴定及其相关毒力基因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08,39(1):53-59.
  [5] 蔡家利,詹晓庆.鸭疫里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灭活疫苗研究[J].中国家禽,2004,26(20):10-12.

推荐访问:大肠杆菌 混合 诊断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