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在《黛西?米勒》中女权主义的建构 《黛西.米勒》中文版

  本文以《黛西?米勒》为例,分析了亨利?詹姆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是在他作品中对女性主义的建构,体现出了美国女性如何为自己重新定位、寻找自我发展的女权主义意识和对虚伪的欧洲旧礼教的批判。
  欧美文学 女权主义 自我意识
  从19世纪末开始,欧美文学就开始从现实主义传统向20世纪的现代主义过渡,而亨利?詹姆斯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个人的理论实践了20世纪的现代小说的元素。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美国自我奋斗文化中的单纯、乐观开朗的价值观,并在与传统欧洲文化的冲突中,美国女性为自己重新定位、寻找自我发展的女权主义意识也体现无疑。在1979年发表的一部轰动一时的中篇小说《黛西?米勒》中,亨利?詹姆斯成功地植入了一个出身于富裕、聪明活泼、天真纯洁、充满活力、喜欢卖弄风情,而又无视传统的欧洲社交礼节的美国女性的形象。表现了女性在道德选择中的仿徨、迷茫与反思,以及个人对抗各种伦理约束的进步行动,渗透出领先于当时的女权意识。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建构
  美国的文化发展历程很短,由于缺少悠久的历史,没有了繁琐的社交礼仪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孕育出美国人单纯率真的性格。而在19末期,正是现实主义作家以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来观察社会、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时期,黛西的形象却着力在冷若冰霜的社会原则面前人性的被压抑,以及女性对社会、对人生道德的探索,这也正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最不同的价值观。在现代主义小说中,女权主义本就是其中一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对现代主义小说的诞生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
  亨利?詹姆斯出生于美国,但他长年旅居欧洲,甚至最后入了英国国籍。但作为第一代美国移民的后裔,他一直以自己是美国人而自豪,无疑的,他也受到了美国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难发现,这正是美国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拓荒,在获得繁荣和富足的感恩下成长起来的美国精神。正是在这些价值观的驱使下,勤勉自律、艰苦创业的实用主义观念得以代代相传,慢慢融入美国国民性格。这恰恰与欧洲虚伪的旧礼教所相悖,尤其是女性,在几百年文化底蕴的传统压力下,烦琐的社交礼仪、森严的等级关系,让她们在精神世界受到了压制,没有自我。而在亨利?詹姆斯笔下,黛西的一言一行都在体现一个追求个人精神独立的新女性的价值观。她觉得,一个女性有权追求精神独立,而正是欧洲的层层礼教,束缚着女性对于追求爱情上的所作所为,所以当社交圈内具有影响力的沃尔克太太为了挽救黛西的名声,专门乘坐马车来劝她不能同时跟两个男人逛街时,黛西断然拒绝,“如果这样做不合习俗,那么我这个人从头到脚都不合习俗,你就不要再管我了。”在19世纪的欧洲社会里,中上层阶级的女性必须严守妇道,出入社交场合要在父母的陪同下,结识青年男子要在有身份的长辈的引见下,订婚前不得表露出过多的恋情,必须遵从长辈的教导。黛西这种直白的不领情激怒了上层社会的代表人物——沃尔克太太,甚至在后来的社交聚会上,沃尔克太太给了她一个难堪,拒绝和黛西打招呼。黛西虽然脸倏地白了,却还是面对大家异样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她被整个社交圈子所摒弃,但是她依旧我行我素表明自己所做的一切光明磊落,完全不需要理会别人的非议,她要坚持的不仅是一个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还体现了女性在沉重的旧习俗下,对压抑己久的积怨的释放。
  黛西的这种率真和无拘无束不仅冲击了贵族社会的价值观,也使生活在欧洲大陆受到其文化熏陶的美国人感到了困惑。在根深蒂固文化的影响下,这些欧化了的美国人也残酷地拒绝她、疏远她,导致了黛西最终的悲剧结局。詹姆斯对那些被欧洲人腐蚀了的美国人的奸滑隐晦、自私好利、不择手段都持批评谴责态度,对美国人的正直,慷慨、坦诚则备加赞扬。小说中,科斯特罗夫人和沃克夫人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她们虽然是美国人,却因长期住在欧洲而被欧化了,似乎欧洲就是文明的象征,它的传统就是不允许被违背甚至蔑视的,不但忘记了自己的美国习俗,更甚于开始与美国新兴文化完全对立起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教养。科斯特罗夫人看到黛茜并非名门望族,就认为黛茜轻桃、粗俗,便拒绝与之认识,将黛茜拒绝在社交圈之外;沃克夫人更是把自己当成上层社会的代言人,在她眼里,黛茜的举止就是不正常的,因为黛茜“跟能碰到的任何男人调情、跟神秘的意大利人呆在角落里、整晚跟同一个舞伴跳舞、晚上十一点还接受来访”。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些恰恰反衬了黛西蓬勃朝气、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对生活的渴望与热情以及新女性的思维与处事方式,无论粗俗与否,这种形象和美国民族的象征也一同留在了欧洲大陆。也正是詹姆斯的坚持,让她们可以“理直气壮、神采奕奕地走进了作品”,可以“用自己的脚在走路,用自己的肺在呼吸”。
  二、用有限视角映射的女性主义
  亨利?詹姆斯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贡献是不同视角的写作手法。视角是指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情节、背景和事件等要素而建立的一种叙事模式,对揭示人物、促进故事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视角的选择决定了叙事风格。一般说来,视角分为两种: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在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中,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交排之中。有限视角又分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是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述事件的,叙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感情色彩,常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往往采用故事中某一主要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读者是通过小说中某个人物的视角来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与全知视角相比,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感觉到故事更加客观,更加真实可信。
  在《黛西?米勒》这部作品,詹姆斯运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叙事手法,通过客居瑞士的美国年轻人温特伯恩的眼睛、思想给我们描绘了黛西既单纯又让像他那样高踞礼仪顶层的所谓的“绅士”们困惑的言行举止。乍看似乎是在以社会规范的角度批判这样的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却给我们影射了一个坚强女子漠视上流社会虚伪礼仪的态度。在与黛西的初次见面时,黛西就毫不掩饰的告诉温特伯恩自己的交友观点:“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这里的社交界。这里没有什么社交界,就算有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在纽约有很多社会交往”、我一直和许多男人来往着”。这种直白又毫无顾忌的表白让年轻的温特伯恩很“困惑”,因为从教养礼仪上讲,这“很不得体”,但又好像没什么可以指责的。正是这种无可指责,影射了在作者心中对黛西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选择、确立自我的价值的认可。   实际上,从小说中,我们无从知道黛西具体的思想过程是什么,面对传统的上流社会对她的冷漠和指责,她是否也有困惑或思想斗争?在她的心中,是如何坚强的面对令人窒息的压力?但在与黛西简单的几次偶遇和会面的描述中,通过温特伯恩的视角,不难发现在他心中隐隐透出对这种有自己见解的女性的欣赏。当沃克夫人劝解黛西不要在大街上公然与男子散步遭拒绝后,便对温特伯恩请求他陪伴她离开这个让“体面的文明人难堪”的地方。可出乎她的意料之外,温特伯恩并不没有完全赞同沃克夫人的看法,他选择了从沃克夫人的马车上下来,尽管没能理直气壮地为黛西辩解,却也认为“我怀疑你我在日内瓦住的时间太久了”。这位深受所谓的欧洲的“文明”影响下的美国人,已经开始怀疑欧洲人的价值观,在他的意识深处,已经在抵触“文明人”的虚伪和内心的龌龊。
  尽管黛西有着被上流社会摈弃的坚强,但依然无法改变女性在强势的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前弱势的那一面。在小说最后,黛西冒着感染罗马热病的危险依然执着地夜游月色迷人的古罗马场,也不出意料的感染疾病以悲剧收场。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这是女性面对新文化和旧文化斗争无可奈何的结局,微弱的呼声只带起了一点小小的涟漪,单纯又无拘无束的黛西只能选择走向绝路,连黛西自己都说“染上没染上罗马瘟疫我才不放在心上”,尽管温特伯恩的犹豫和困惑贯穿全文,但我们依然能从温特伯恩的心理活动中感受到在19世纪末社会变革中女性主义的崛起。而在黛西的葬礼上,他更是直接道出了她最迷人之处:“她是我认识的最单纯天真的女孩。”这句话原谅了所有黛西的不得体之处,也象征着在对新旧两个大陆文化的冲击下,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始冲击着人们旧的、保守的文明。这也正体现了作者使用“一个研究”作为小说副标题的用意。这不仅是对文化和道德冲突的研究,更是对女性自我意识崛起的研究,而这一切意义的实现却是从一个男性的视角和价值观的冲突中构建出来的,不能不佩服作者在发挥人物载体作用方面精湛的技巧。从未有人像他那样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地用人物来揭示同一个主题,正如英国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所说,詹姆斯只有一个真正的主题,那就是“世故的、狡猾的、腐蚀的欧洲对轻信的美国人的影响”。
  三、小结
  纵观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他一直在塑造众多踏上欧洲文化朝圣之路的美国文化女性形象。而当这些文化机制与勤劳、率真的美国精神相冲突的时候,她们又开始坚强地寻找自我发展的新方向。从创造手法上,詹姆斯通过有限视角的叙事角度,正面侧面地建构了女性主义,这使他的小说有了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也建立了他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Henry James. Daisy Miller[M]. England,Penguin Books, 1986.
  [2]陈丽丽,李晓岚.探究影响亨利?詹姆斯的女性视角的因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
  [3]王跃洪,周莹莹.亨利?詹姆斯的现代主义叙事手法[J].外国语文,2011,(2).
  [4]胡全生.20世纪英美文学选读——现代主义卷[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维屏.论詹姆斯的现代主义小说观[J].外国语,2010,(11).
  [6]Vargish,Thomas&Delo E. Mook. Inside Modernism:Relativity Theory, Cubism Narritive[M].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推荐访问:女权主义 米勒 詹姆斯 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