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材料性研究,提高历史考题得分率:建筑装饰材料知识总结

  【摘要】新课改理念下,历史考题的命制越来越趋向材料性、情景性。由此不仅增加了试题的信息量、提高了试题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还加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历史思维以及阅读、归纳、分析、感悟、反映价值观取向等能力。
  【关键词】历史 材料题
  一、准确审好题(题目)
  1.首先将题目进行“因式分解”,即分解试题结构。“因式分解”类一:题目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只有正确理解中心语的内涵,才能把握住审题的大方向。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审题的最终落脚点。找准答项语,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
  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
  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无用功,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答题。
  “因式分解”类二: 近几年高考情境型材料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是一题多问。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要注意把一个题目看作是几个题目分别解答。
  2.其次找出解题关键词。推敲关键词语便成为审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步骤。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是限定语。如容易忽略时间、地点等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围答题。
  二、正确读好题(材料)
  1.读材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一定的启发作用。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2.找材料。“找”就是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从材料本身提取有效信息点。
  每段每句通读材料时要注意抓关键词语,一般依据材料内容实行有条理分布,引导学生依据标点符号和层次提示语来依次找出。
  ①把材料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提取相似点。关系一: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关系二: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问题,甚至有的答案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②从材料内容与问题提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情景性材料题,就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情景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情景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3.理材料。在考试过程中要注意解决时间紧与内容多的矛盾,所以对材料的搜寻要注意方法,同时对材料的整合也要做到“简明”,纲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精确答好题(答案)
  1.揣测命题意图。要做到真正准确地理解题义,完全按照试题的要求解答问答题,仅仅能把题目审清,把握住材料关键词语的含义,从字面上读懂材料,是不能够完全满足要求的。只有认识到了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就能够按照命题者的意图,顺着命题者的思路去解答问题。这样,考生对问题的解答,就会最大限度地接近试题的“参考答案”。
  揣测意图1:从多则材料的排列次序及多则材料共通之处来揣测命题者的命题主题。
  揣测意图2:结合题目和情景材料推测命题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哪些基础知识点,以及涉及哪些理论、思想、认识。
  揣测意图3:从同一主题材料不同问题提问顺序,领会命题者的出题线索。把握线索对认知性问题的回答具有突破性意义。从前几问中找到认知性问题解答的突破口,从而做到准确、全面答题。
  2.理清思路。①理清答案的基本结构,筛选要点。②研究试题的分值分布,确定答题的重点和答案条目多少。③理清试题疑难问题的解答思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历史问题的答题技巧方法,从不同方面进行归纳、概括问题答案。如:“原因”“评价”“体会”“认识”等等。④打破思维定势。高考新形势下,试题以能力立意,检测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历史,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这类试题往往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这需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3.规范答题。在答题中做到答题格式、语言、书写规范化,就能保证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失分现象。
  综上所述,做好材料题,需要重视审题、读材料、做题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注意从材料出发,提高历史材料题的得分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
  编辑/李文亮

推荐访问:考题 得分 提高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