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条件的逐步成熟,“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对我国银行特别是广大中小银行经营管理造成重大影响。如何转变经营模式,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与大型银行展开竞争是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建议中小银行可以从明确战略定位、转变业务发展模式、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入手,大胆探索、务实创新,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的挑战。同时,为降低改革对中小银行造成冲击,建议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为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央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思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目前,除了“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外,我国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重点是逐渐放松利率管制,充分激发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自主定价权和企业、客户的自由选择权,进一步发挥利率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将使得金融市场结构和市场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期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面临诸多新挑战。如何更好的应对利率市场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化危为机,已成为中小银行当前经营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
  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业务影响
  结合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发展历史和中国金融发展实际,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会对中小银行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企业融资结构的调整和银行利差收窄压力,使得中小银行传统主营业务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
  当前,从商业银行的利率构成上看,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信贷产品为主。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逾八成。中小银行受制于营业网点、品牌等瓶颈制约,业务范围更为狭窄,部分银行利息收入占比甚至超九成。发达国家理论市场化的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差收入将会收窄,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度降低,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才能弥补利润的损失。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能极大地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因此会发生转变,间接削弱了银行的市场融资份额。此外,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会形成收益率高、流动性强、交易灵活的资本市场,加剧资金“脱媒”问题,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融资份额。如部分企业可以通过将银行存款直接投资于金融市场,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储户可以购买合适的金融产品组合,来实现对储蓄资产的替代。综上可见,在利率市场化下,中小银行依靠规模扩张来获取业务增长的传统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将难以持续。为了发展,中小银行必须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来避免利率市场化所造成的冲击。
  (二)行业层面:综合实力不强和业务结构的单一,使得中小银行在与大银行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利地位
  截止2011年末,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为52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的46.6%。相较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在人才、网点、品牌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在利率市场化时代,中小银行受到的竞争冲击将更为明显。
  1、主营业务利润率更薄。近年来,大型银行加快了转型步伐,主动整合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金融资源,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明显高于中小商业银行,如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23.3%和22.92%。一旦市场利率管制放开,大型银行可以充分依托其专业化、综合化、国际化优势,更好的为客户提供贷款、咨询、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从而掌握信贷价格主动权,甚至享受“溢价收益”;在存款竞争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市场信誉度高、营业网点多等诸多优势,吸收存款成本较低。面对利率市场化冲击,中小银行将不得不面对“高存款成本、低贷款收益”的竞争格局,生存压力明显增大。
  2、优质客户流失加剧。从客户服务上看,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主要以大客户、国有企业为主,对中小企业服务力度不足。在利率市场化阶段,资本市场融资具有利率成本低、筹资期限和规模灵活等特点,更适合大企业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降低财务成本。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资源,大型商业银行将会利用自身综合优势,加大营销力度,同中小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从而产生“挤出效应”,中小银行部分优质客户流失。
  3、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在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和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的双重压力下,中小银行为了求生存,必须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规模。鉴于中小企业资质良莠不齐,信息透明度低,在利率市场化下,市场利率的高企,使得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突出,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增大。此外,日本利率市场化研究表明,在主营业务状况不佳,货币政策宽松环境时,中小银行有动力铤而走险,将资产大量放贷给以土地经营、股票投资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一旦宏观形势改变,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提升。
  4、资本补充压力增大。近年来,中小银行发展势头迅猛,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加快。2011年8月,金融监管部门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做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客观上有利于加强中小银行稳健性经营能力,但也无形中加大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相较于大型银行,大部分中小银行没有上市,存在着资本充足比例不高,补充渠道较为单一等难题。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盈利水平会明显下降,在外源性融资渠道不畅条件下,内源性资本补充不足很可能会成为制约中小银行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面对大型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小银行脆弱性和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少部分中小银行会成为大型银行收购对象,部分甚至会关门倒闭。以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为例,80年代中期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美国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倒闭数量急剧上升,每年倒闭的银行数量超过100余家,1987年甚至达到184家(邵伏军 ,2004)   (三)微观层面:利率持续动态调整,加大了中小银行在资产定价、利率缺口管理以及内控管理等方面难度
  1、利率缺口管理的科学性有待提升。长期以来,我国利率处于严格管制体制下。在此条件下,中小银行依照央行规定的利率条件发放贷款,吸收存款,相对于信贷风险和支付风险而言,中小银行对利率风险既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金融产品。在利率市场化下,市场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加大,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的管理难度明显提高,如何科学地分配资产负债、调整期限结构,防范流动性风险,对中小银行而言都将是严峻的考验。
  2、产品定价难度明显加大。由于市场利率频繁动态调整,客观上需要中小银行不断完善数据库信息,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在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宏观形势、期限长短以及市场供求等因素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特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中小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的难度明显提高。此外,利率市场化后,客户的选择权也相应增大,随时会根据不同银行之间的信贷产品价格差异来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这些也会对银行的资产定价能力提出了挑战。
  3、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利率市场化表面上看是对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其实质更是对于银行人才管理和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的冲击。在利率市场化时代,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的利率管理能力更为薄弱,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利率走势,确定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离不开懂数理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当前,我国中小银行普遍缺乏这样的高级人才。就内部风险控制管理而言,中小银行的实力不强,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防止“关系利率”发生,对于中小银行发展来讲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对策和政策建议
  当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逐步具备: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减轻;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银行改革基本完成,强化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硬约束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经过多年实践,多层次的利率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已成为金融产品定价的重要基础;金融“脱媒”趋势愈演愈烈,理财产品已逐渐成为银行存款的重要替代品,资本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明显下降。这些都为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呼之欲出。
  中小银行作为我国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其健康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就业、促进金融市场均衡发展、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意义重大。面对新的形势,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确保中小银行稳健发展,需要中小银行和相关部门未雨绸缪,共同努力,积极应对。
  (一)厘清思路,明确战略定位
  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遭受的冲击较大。中小银行应尽量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正面同大型银行发生直接竞争。实践中,中小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其规模小、机制灵活的体制优势,在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基础上,明晰市场定位和服务重点,并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努力在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赢得市场的主动权。对于战略定位重点,鉴于中小银行内部差异较大,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制中小银行,可以以零售金融、资产管理和中小企业作为金融服务重点;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定位为社区银行,以社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作为服务的重点;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作为拓展业务的重点。
  (二)转变业务发展模式
  中小银行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未来,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都会对中小银行现有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提出挑战,原有的经营模式无法维持。因此,必须转变业务经营模式,把发展的重心从主要注重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变为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此降低资本损耗,进一步提升投入产出率。为此,一是加强金融创新力度,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在业务拓展方面,可以通过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大信用卡、贸易融资、信贷消费的开拓力度,来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在优化收入结构方面,加大金融业内部合作,除主动加强与信托、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业务合作,提供诸如银证转账、代理保险、代客理财、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服务外,中小银行还应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诸如代理发行债券、财务顾问等方面的服务,努力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二是不失时机地拓展资本补充路径,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中小银行为了加快发展,信贷扩张步伐较快,部分资金投向了政府融资平台、高耗能等行业。未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下,这些资产很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中小银行应充分把握当前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股权估值较高的有利时机,提高资本充足率,夯实未来发展基础。在外源性融资方面,对于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小银行,应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支持,上市发行股票或次级债券,补充资本;对于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向原有股东增资扩股等方式,增加核心资本。在内源性融资方面,积极争取现有股东的理解和支持,降低利润分配比例。
  (三)建立科学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不仅要关注微观主体经营情况,同时也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的专业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有关利率预测的方法和手段,牢牢把握市场利率脉搏。在此基础上,加强资产负债利率缺口管理,优化资产负债期限、利率结构,按照资产和负债风险收益相匹配原则,进行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确保收益能够覆盖风险。此外,要加强中小银行业务后台建设力度,建立完善有关资产定价的相关基础数据库,同时整合内部资源,加大前后台创新研发协调力度,努力为客户量身制定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强化内部管理,夯实市场竞争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利率市场化下,人才是决定中小银行成败的核心。因此,中小银行应内外结合,在深入挖掘和培养行内有潜质的金融人才同时,积极大胆尝试引进社会青年人才,并配套完善相关的激励制度,切实让“有能力的人才有空间,能胜任的人才有舞台”,充分激发行员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中小银行还应结合工作实际,狠抓内部制度建设,完善利率浮动权限,加强利率定价情况的监督与检查,切实防范金融产品定价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五)加强顶层设计,渐进审慎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大部分条件都已经具备,但是在制度层面上,存款保险机构缺失,市场化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银行中市场化负债来源偏低,汇率仍未完全市场化等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不能操之过急。纵观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美国用了16年,日本用了15年时间才最终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在防控风险情况下,结合市场实际基础上,渐进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六)加强跨国比较研究,借鉴成功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进一步深入推进的难度和风险明显加大。借鉴他国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家好的经验,为改革提供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为避免中小银行大规模倒闭,美国以政府信用为担保,成立中小企业局,减少中小银行贷款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保证银行主营业务平稳运行;在日本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政府通过对利率放松的程度和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进行控制,确保中小金融机构能够承受改革的冲击,从而既保护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利益,也使中小企业得到更好的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
  [2]倪东明.利率市场化的中日比较及其推进效应[J].现代经济探讨,2012,(1):55-59。
  [3]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分析[J].金融研究,2004,(6):90-103。
  [4]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1,(3):25-30。
  [5]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2,(2):4-6。
  责任编辑、校对:畅浡含

推荐访问:利率市场化 对策研究 影响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