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安能得其乐?:龙隐者

   孟浩然的诗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们不事雕饰,清新自然,淳朴直白,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真正做到了文由心生。

   在湖北襄阳城东南约15公里处,有一座神秘的山,曾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它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鹿门山,也被后人称之为“圣山”。
  鹿门山以其神圣的胸怀容纳过多位名士,所以关于它的诗篇美文也不胜枚举。孟浩然隐居此地时,经友人相邀到农家做客,于是留下了千古名篇《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与朋友闲谈家常,充满乐趣。乍一看这首诗,语言简略、平淡如水,但细细品味之后方能发现,这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进一步赏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从容不迫、大度自然、恬淡祥和的盛唐气象藏于诗中。这样的大手笔,只有孟浩然这个伟大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才能完美地驾驭。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他因一生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其故居位于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的南园。
  孟浩然之所以选择隐居鹿门山,是因为他出生于襄阳。孟浩然自小就受着翰墨书香的熏陶,又喜欢博览群书,故而了解了很多关于古代名士遇贤主的事迹,也常自比渭水垂钓的姜子牙与南阳躬耕的诸葛孔明。有了这些先例,自然孟君也不急着求取功名,于是很淡定地在鹿门山等待。他每日看着僮仆在田园里采桑锄地,闲来无事就读读书、写写诗、钓钓鱼、饮饮茶、喝喝酒。就这样一隐隐到了四十岁,可是贤明的君主仍旧不曾出现。孟浩然再也“隐”不下去了,他发现时代不同了,自己本不是姜尚与孔明,也没有文王与刘备来请他。于是在大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离开鹿门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无缘登科。随后,他便在长安四处献诗结交名士,这一举动倒也让他名震一时。
  后来,孟浩然认识了久居官场、位至宰相的张九龄,还有同样诗名大噪的王维、李白、王昌龄等人,并与他们相交甚欢。尤其与王维,两人相见恨晚,马上以诗为友,感情甚笃。传说王维曾私自邀请孟浩然到他应职的府衙饮酒谈诗,正逢唐玄宗来此视察,孟浩然吓得躲到了床底下。玄宗见王维神色紧张,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欲治王维欺君之罪。王维不敢隐瞒,如实禀报了情况,于是玄宗命令孟浩然出来觐见。孟浩然便把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以诗文的方式吟诵给玄宗听,至“不才明主弃”一句时,玄宗听了很不高兴,说:“是你以前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又榜上无名,怎么能说是我弃你不顾,为何要污蔑我呢!”玄宗虽然很生气,但也没有为难孟浩然,而是放他回襄阳。
  回去之后,孟浩然继续过着隐居的生活,实在无聊之时,便到风景优美的吴越之地漫游,穷尽山水之胜,并借景抒怀,聊以慰藉孤独苦闷的心绪。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韩朝宗任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入长安,想为他挽回曾在唐玄宗面前丢失的颜面与荣誉,但他不贪图名利与荣华富贵,竟然失约,以致一生平民,从未涉足官场。在孟浩然的有生之年,他还是很想踏上仕途、一展抱负,但因种种原因,最终与当官无缘。
  官场不通那就深入文坛吧,孟浩然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满腹的才华。孟浩然为开辟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始祖。他的作品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诗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由于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显得单一。在盛唐的诗坛上,孟浩然与王维同负盛名,但在诗歌题材的广泛性上远不如王维。不过孟浩然的诗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们不事雕饰,清新自然,淳朴直白,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真正做到了文由心生。

推荐访问:隐者 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