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审美情趣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民族文化的崛起需要以民族艺术事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而民族艺术事业发展是以渗透本民族审美情趣的艺术教育为基石的。由此可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大势所趋。文章从小学艺术教育的视角出发,以培养审美情趣为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去探究如何做好评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问题。
  关键词:审美情趣;课程资源开发;小学艺术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启蒙教育的重要目标,其关系到学生艺术素养的锻炼和培养问题,牵涉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小学艺术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为重要目标,积极做好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当今社会,是新媒体的时代,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会通过网络、旅游等各种渠道,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诚然是好事,说明我们的课程资源变得越来越多。但是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学生们往往会眼花缭乱,以至于无法培养出好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在审美情趣培养视角下,来探寻小学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审美情趣培养视角下小学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审美情趣是以个人爱好为具体表现方式的,其一般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审美倾向性,可以将其具象化为:审美知觉力;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判断力;审美创造力等内容。艺术设计需要能够秉持独创性和前瞻性的基本原则,以预见公众审美观念和情趣为终极目标。以此可见,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审美情趣价值观,切实的做好小学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继而引导审美情趣培养与艺术教育目标之间的相互吻合。详细来讲,此举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对于小学艺术教育而言,使得教育目标具体化到审美情趣提升和培养上,可以引导教育教学工作者更好的去开展课程设计工作,由此使得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小学生个人发展而言,艺术课堂中自身审美情趣的培养,艺术课程资源的丰富化,会使得其切身感受到艺术美,由此达到艺术启蒙的作用,这种对于艺术的初印象很引导学生未来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和感悟。
  二、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目的的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实现路径
  以审美情趣培养为目标,对于当前小学艺术课程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设计,这是当前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尤其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艺术教育被提高到更高的地位上,在此方面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对此,笔者认为应该积极从如下几个视角入手:
  1.构建小学生的美学基础知识框架
  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的美学启蒙应该以夯实的美学基础知识框架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小学生对于美学有着初步认识之后,形成了健全的美学基础知识框架,才能够慢慢形成自己的美学态度,美学感悟,美学创作意识。也就是说在小学艺术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尤其在小学艺术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要注重小学生美学基础知识框架的构建。我们不妨以当前很多小学生报绘画班培训的事迹为例,很多培训过程都是强调以临摹技法的方式来进行绘画学习,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孩子画出的作品的形象越来越好看了,但是在此过程中只是实现了画法熟练度的提升,培训老师没有渗透基础性的美学知识讲解,比如构图要符合美学定律等,学生仅仅是按照老师的画作来进行模仿,至于在此过程中牵涉到的基本的美学知识,培训教师很少去进行讲解,由此很可能造成小学生美学基础知识的空洞。也就是说在不了解绘画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就去进行单一的模仿,这样的绘画练习无疑会对于学生的创造性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绘画练习环境下即使有着比较好的绘画习惯,孩子也可能不具备基本的审美情趣,这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比如我们以自然美为例,其代表的是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美,其涵盖了色彩,线条,质感,形状和声音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强调突出的美的来源。某小学四年级小学生的作品取名为《守望家园》,画面主体是一棵支离破碎的树木和一只小鸟。这些图案,都是先画好,再剪下来,贴上去,很好的展现出了绘画的主题思想。后来的调查才发现,是因为在绘画课程之前教师进行了简单的美学知识讲解的工作,使得小学生对于自然美有着初步的认识之后,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绘画作品。由此可见,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在艺术课程中实现美学基础知识的渗透,这一点应该引起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2.实现社会审美在艺术课程中渗透
  审美情趣的提升过程,不仅仅是审美主体美学意识强化的过程,更加是审美者对于对应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说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可以使得行为主体的审美素质得到锻炼,使得其审美心理得到更好的塑造,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审美情趣会慢慢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主要会以艺术创造设计能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艺术设计活动的社会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将公众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取向融入其中。理论上来讲,不同社会时期,社会公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是不一样的,此时就需要在艺术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当前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继而对于未来人们对于艺术创造的審美取向进行预测,这样可以保证创造出来的铲平,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不同公众的审美需求。杜威倡导的实用主义美学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真正的审美是动静结合,矛盾和和谐并存的整体,艺术生产,艺术作品,艺术接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人们去观赏的时候,并且被人们所接受,此时其就以可以被界定为艺术。在某次小学生绘画创作比赛中,命题组选择是“真善美”主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来进行绘画,下图为某学校五年级学生的绘画作品,其突出了当前社会审美价值观——尊老爱幼的主题,属于典型的社会审美在艺术创作中的渗透。对于小学艺术课程资源设计而言,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艺术课程的灵魂,实现社会审美在艺术创作中的渗透,使得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其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由此不断的引导学生去认知当前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观,这样的探索过程虽然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但是其效益是很明显的:小学生的艺术创造积极性得到提升,独立思考的机会越来越多,艺术创作的经验也会得到不断提升。比如在开展艺术创作之前,开展适当的引导性工作:选择以“父爱”为主题,可以适当的引导小学生其回忆自己与爸爸相处的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继而创作出能够展现出“父爱如山”的主题,这就是课程资源优化设计的重要目标;其三,积极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将其与艺术课程的主题联系起来,由此使得小学生能够以艺术审美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这也是审美情趣不断培养的关键性步骤。

推荐访问:资源开发 审美 情趣 培养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