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苗 数学课堂催发创新之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程度地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教育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活创新之苗萌芽
  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只有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甚至与教师辩论,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丰富想象、敢于表达、标新立异,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
  二、重视发散思维,促使创新之苗生长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三、鼓励创造性活动,促进创新之苗萌动
  让创造在活动中起飞。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动手、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探索能力。
  四、质疑问难,激发创新之苗萌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多源于疑问。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心情舒畅了,思维就会进入最佳状态,这时他们就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
  由此可见,学贵有疑,“疑”是思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五、开放的评价,促发创新之苗成长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想象才敢创新,加上孩子天性爱幻想、想象,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常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积极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学生的创新之苗就会逐渐萌芽、成长、壮大起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催发 课堂 数学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