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促教】以案促建,以案促教,以案促改工作

  摘要 “中外城市建设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聚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各门类、各专业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不断得以建设和完善。作为精品课程的补充和储备,校、院级的品牌课程也得以资助建设。“中外城市建设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核心课程之一。
  1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现代城市建设的反思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激烈的外延扩展和内部更新交织进行,城市面貌一日千里。而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丧失个性,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城市历史文脉被无情割断,城市规划朝令夕改,基础设施不敷使用,建筑构筑物质量低劣等问题凸显。①俞孔坚在《我的桃花源梦想》提到,“几乎国内所有的城市都在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在那些气派的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的背后,是肮脏拥挤的小巷和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汶川地震造成的北川老县城的掩埋,北京暴雨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等,是天灾也是人祸,引起了广泛争论和反思。相对于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急功近利,在古代的中国,城市建设尊重自然,因天材、就地利,天人合一,严格的城市选址、规划和建设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这一世界杰出的作品由不同的规划设计师、不同的建设者,历经六、七百年共同完成,期间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与权力的争锋,不同建筑风格在广场上相互辉映,反映了城市参与者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后继者原则”。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中外城市建设史”不仅为给学生讲述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更为学生即未来的城市规划师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2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包括“中国城市建设史”和“外国城市建设史”两部分,内容涵盖了国内外城市的起源,中国、外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城市建设理论及城市建设实践。通过解读教材,参考同类院校及相关资料如《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中国城市规划史纲》、《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及不断的教学积累,制定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以供交流和探讨。
  3 “品牌课程”建设框架体系
  “中外城市建设史”品牌课程的建设主要参照国家、省级精品课程构建其框架体系。最终成果以网页形式进行展示,以便查阅及指导学生学习。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队伍、PPT课件、作业习题集、教材、参考资料、学习指导书8个一级目录及下属的二、三级目录及详细内容(见图1,图2)。
  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提供了长效机制,以不断充实更新内容体系,一些网络资源、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的链接引用,试题库的建设、学生作业的展示、讨论平台的构筑等还需要补充完善。
  4 学生主导课堂——让学生讲给我们听
  以建促教,在中外城市建设史“品牌课程”建设的同时,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传统教育训练出来的规划师面对市场的需求,显得多么无知和浅薄,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城乡规划学科的贬值乃至消亡”。②
  基于“品牌课程”建设的平台,学生可以网上自由地查看课件,参考“学习指导书”,把握重点和难点,自主学习课程。随之带来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即学生主导课堂——“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在课堂上只花费很少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难点内容,其余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讲,经历读教材、查资料、制课件、讲课的全过程,从收集资料、软件操作、演讲技巧、心理素质等全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从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都给笔者带来灵感和启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可能会遗忘,但是这种经历终身难忘,尤其是经历带给学生的成长将受益良久。反观传统教学模式,先讲解概念、背景知识,再进入单个城市的讲解,PPT文字、图纸越来越多,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固有思维行进,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难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总之,大学生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大学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适用人才。
  注释
  ① 赵万民,李和平.创建地域特色的城市规划学科体系-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30-32.
  ② 赵燕菁.从城乡规划走向城市经营[J].城乡规划,2002.26(11):7-15.

推荐访问:建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