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茶,有个性的草根] 草根投资最新消息2018

  云南是茶的故乡茶叶原生地,尤其是大叶种茶叶的原生地和主要产地,云南制茶、吃茶、喝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并自成体系,从至今鲜活五彩斑斓的各少数民族茶俗茶文化上,就可以准确获得大量的信息。但这一认识,毕竟来得太晚,山高路远水急林大,物流不便消息阻隔见地不同,相当漫长的时期内,云南茶游离于中国内地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之外、文字记录以外。唐人陆羽的《茶经》,不知云南,仅言及“南方嘉木”。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仅仅距离现在不到400百年时间,明人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如此放言:“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谢肇淛认为云南缺乏内地那样加工的方法,还缺少合适的冲泡手段——如此一来,即便产茶制茶、“士庶所用皆普茶”,也只能视为没有像回事情的茶叶即“滇苦无茗”。毫无疑问,“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的杭州人谢肇淛,思考判断的参照系,基本也跑不出这个范围,脱不开“小叶种绿茶”思维。谢时代的“普茶”,与现代的普洱茶,毕竟还不是一个概念,指向性主要趋向产地,按目前的眼光去看,多半属于大叶种晒青绿茶。
  谢肇淛的话,说得毕竟有些老,接下来的清代,云南士庶所用的普茶,终于登堂入室,“普洱茶之名中国皆知”(袁嘉谷言)。 其中成因固然复杂,但我以为与清一朝上层统治阶层游牧民族出身、饮食习惯嗜好“喝酒吃肉”不无关联,需要以普洱茶“解牛羊肉毒”及酒毒。其实即便那一时期的普洱茶,依旧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普洱茶。
  云南茶树按物种分类共有31个种和两个变种,这些茶树品种各具特性,按植物形态有灌木型的中、小叶种,有半乔木和乔木型的大叶种。云南大叶种中、小叶种茶叶兼有,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被谢肇淛褒为“色香不下松萝(安徽历史名茶)”的“昆明太华”茶,“过之”昆明太华的“点苍感通寺”茶,多半属于小叶种绿茶,即便不是,至少也是符合“小叶种绿茶思维”标准的绿茶。褒扬之余,谢肇淛毫也不客气的指出,昆明太华茶“揉不匀细” ——这其实就是云南绿茶早已有之目前仍旧严重的通病——加工粗放不够精细。不知道小叶种昆明十里香茶,与谢肇淛所谓昆明太华茶,有没有延续和关联?
  19世纪是世界茶叶格局发生大变动的时代,从那时算起,整个20世纪直至现在,云南绿茶基本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云南绿茶几乎把所有绿茶品种的加工都模仿学习了一遍。早在学习和探索阶段初期,云南就开始派出留学生,到先进国家、发达地区,学习近现代种植、加工理念和工艺;引进掌握近现代种植、加工理念和工艺的各类人才。具体操作环节,也着力不小,诸如茶种试种、采用梯台栽种、实行科学栽种管理和采摘、引进近现代制茶设备、建设近现代茶叶加工基地等等。
  
  
  20世纪中叶迄今,云南绿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种植、加工、销售体系,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教育、研发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培育和推广了不少优良大叶种新品种、大叶种与中小叶种杂交良种。以昆明十里香茶为例,一些历史小叶种名茶,同样得到恢复和发展。就目前来看,云南绿茶的消费格局,仍旧以本地销售为主外销为辅,主要品种还是以晒青绿茶为主,可以视为云南“士庶所用皆普茶”传统饮茶习惯的有机延续。
  这一时期,云南绿茶发展迅速、类型齐全,加工方式包括晒青、炒青、烘青和蒸青,分布遍及云南各茶区。晒青茶:又称滇青,是大叶种茶鲜叶经杀青、揉捻后采用太阳光晒干而成晒青绿茶。按其加工季节可分为:春尖、二水和谷花。高档晒青茶具有色泽鲜绿,白毫显露,条索紧直,锋苗整齐,内质清香,滋味鲜纯,叶底清绿的特色。滇青成品茶有春蕊、春芽、春尖、滇配和春玉五个花色。晒青是云南茶区传统制茶方法。滇绿:用大叶种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而成的烘青绿茶,具有色泽绿润,条索肥硕、紧直、白毫显露,锋苗完整秀丽,内质香气鲜纯,滋味醇厚,水色明亮,叶底嫩绿的特殊风格,烘青毛茶分为三级六等,成品茶称为滇绿(分为1-3级)和滇绿碎茶、滇绿芹茶,少数地区也生产四级滇绿。炒青:云南大叶种茶鲜叶经杀青、揉捻、炒干而成,云南又称磨锅茶,产量不大。蒸青绿茶:是云南大叶种茶鲜叶经蒸汽杀青、揉捻、烘干制成的绿茶,产量很小。
  如果说红茶是世界性茶语言,那么绿茶就是中国茶语言、亚非茶语言,以大叶种为主的云南绿茶作为中国茶语言的地域性方言,至今还在寻找感觉调整语感。不少茶叶专家认为,大叶种晒青绿茶性理过于寒凉,很难被云南以外的消费者接受,更适合采用烘青、炒青、蒸青等方式加工。
  与不少其他产茶省份情况相近,云南绿茶目前地方名优不少,但真正在国内具备影响力的品牌,至少目前还没有真正出现,遑论世界级别的。需要看到的是,云南绿茶在不断发生变化,外部世界也在不断变化,茶叶的种植的大环境在不断变化,饮食习惯和饮食观念在不断变化,大叶种绿茶独特强烈的个性,也渐渐得到云南以外世界的认知和认可,例如近年以大叶种新品系为原料按欧盟有机茶标准种植、加工的云南绿茶,已悄然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且价格不菲。可见,云南绿茶一旦具备“采取制造之方”、知道内外“烹瀹之节”,就不会再被讥为“差胜饮水耳”。
  
  下面逐一列举云南名优绿茶,以近年涌现出来的优秀产品为主,包括传统历史名茶。
  普洱
  镇沅马邓茶:产于哀牢山西坡镇沅县者东乡马邓村,历史名茶,现存栽培型古茶树约有500多亩。大叶种绿茶,具有茶水翠绿、色美味香、耐泡、回味爽口,茶碱不腻茶杯等特点,适合冷水冲泡。
  思茅雪兰:采用新品种雪芽100号加工,为云南绿茶近年出现的新秀。
  墨江云针:产于云南省墨江县,1945年从日本引进技术,仿日本“玉露茶”工艺炒制。1958年改进工艺,由蒸青改为锅式杀青,改变了风格。1975年改名为云针茶,连续三年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1984年被列为省六大名茶之一。
  镇沅五一绿茶:产于无量山区,为云南名优大叶种绿茶。
  临沧
  耿马蒸酶:云南绿茶近年出现的新秀,采用蒸青工艺,属于相对稀少的特殊产品。
  凤庆尖山云雾:产于凤庆县大寺乡,大叶种历史名茶,曾两度获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
  凤庆早春绿:大叶种绿茶。
  永德乌木龙银竹绿茶:产于永德县乌木龙乡,大叶种蒸青绿茶,为本世纪涌现的滇绿新秀。
  
  西双版纳
  勐海南糯白毫:产于勐海县南糯山,烘青大叶种绿茶,一般只采春茶,3月上旬开采。
  勐海云海白毫:以省级无性系良种“长叶白毫”、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云抗14号”为原料,大叶种炒青绿茶,1986年被国家商业部评为国家名茶。
  勐海佛香茶:原料为大叶种与中小叶种的优良杂交新品系,栗香型,香高持久,滋味鲜爽回甘。
  景洪大渡岗绿茶:大渡岗绿茶系列为中国著名品牌,其中佼佼者有栗香型龙山云毫,产于大渡岗大龙山。
  大理
  南涧罗伯克绿茶:产于南涧县公郎镇罗伯克,大叶种绿茶;云龙大栗树绿茶 产于地处澜沧江流域大栗树山,近年出现优秀新品。
  大理苍山雪绿:产于云南大理苍山山麓,创制于1964年,大叶种烘青绿茶。
  感通茶:产于七里桥乡感通寺方圆近10平方公里圣应峰、马龙峰山脚一带,恢复性历史名茶,其中“感通碧玉茶”比较著名。感通茶也是白族三道茶的主要用茶。
  
  保山
  腾冲清凉山绿茶:含磨锅茶、有机茶、蕊峰茶、清香茶、烘青茶系列等。
  昌宁尼诺茶:产于昌宁县尼诺山,云南历史名茶,大叶种绿茶。
  施甸万兴碧毫:历史名茶,清光绪年间即有记载。
  怒江
  福贡老姆登茶:怒江地方名茶,产于匹河乡怒江峡谷两岸高海拔地带。
  昆明
  昆明十里香:恢复性历史名茶,小叶种绿茶,早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就有栽培,至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十里香茶的传统制法是:清明前后,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经过手工杀青、揉捻、晒干而成。
  宜良宝洪茶:产于宜良县宝洪山,小叶种传统名茶。历史记载明清年间最为多见,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称“宝洪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玉溪
  峨山炒青绿茶:1990年代初期研制出的名优产品,其中“峨山银毫”被评定为“中国名茶”。其他产品还有“嶍峨绿茶”、“嶍峨香茗”、“峨山玉芽”,一二三级碧螺春。
  楚雄
  牟定化佛茶:1980年代恢复的历史名茶,大叶种烘青绿茶。选取双江勐库良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开展到一芽二叶半开展,采用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炒制,主要工艺有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筛选拣剔、补火等六道工序。清代曾作为贡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
  昭通
  大关翠华茶:恢复性历史历史名茶,产于云南省大关县翠屏山翠华寺,小叶种炒青绿茶。已有500多年历史,当时翠华寺产的茶称“金耳环”。1960年代,改制成全炒型扁形茶,称为“龙井茶”。1980年改名为翠华茶。翠华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成品外形扁平光滑匀整,色绿、香高、味甘、形美。目前年产量百吨。
  红河
  绿春玛玉茶:1970年代创制的优质名茶,大叶种烘青绿茶,产于骑马坝乡哈尼山寨玛玉村。有“西南龙井”之誉。按原料等级和制作工艺分为特级和普通级两种。特级玛玉茶选用发育健壮、初展完整的一芽一叶玛玉鲜茶为原料,经杀青、初揉、初干、复揉、烘焙、拣剔等工艺精制而成。普通级采玛玉茶一芽二至三叶,烘青制作工艺加工。茶园面积有4400多亩,年产玛玉茶近13万公斤。产品销往云南省内外,远销摩洛哥、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丽江
  华坪乌木春绿茶:近年涌现的大叶种绿茶新秀,乌木河畔,曾获云南省银缨奖。

推荐访问:云南 草根 有个性 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