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视机顶盒安装图【桦甸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构建】

  摘要 从可行性分析、必要组分、优势分析、实施对策等方面对构建桦甸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进行探讨,旨在为农技推广模式革新提供新的参考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可行性;组分;优势;对策;吉林桦甸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42-01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众所周知,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面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线,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而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农业基层服务站与市、县(区)的有效对接,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首要任务。
  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即用网络替代传统的交流沟通模式,将不同时期、不同作物最直观的信息通过农情测报员逐层反馈,再由农业专家集中讨论,随即将具体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推广。在解决突发事件和提出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对受损农情进行快速反应,提出挽救措施是传统农技推广模式所不可比拟的。该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可进一步健全桦甸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将桦甸市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具体内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可行性分析
  2011年初,吉林省农业委员会颁发了吉农科字〔2010〕647号文件《吉林省2011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意见》,旨在全面落实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切实做好吉林省首批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建设工作,提升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最终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标准,具体包括投资建设办公服务场所、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配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的交通工具,以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给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以有力的支持,进而推进乡镇农业站的硬件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构建。
  结合桦甸市农业生产地域分散的特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分地域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信息传递网络,包含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形成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乡镇为依托、重点村为网点的4级农技服务网络构架。
  2 必要组分
  2.1 网络建设
  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的不健全、不完善将极大地削弱农业科技新成果推广的力量[1]。网络域名的申请、农业科学数据和资源库的建设无不需要网络技术开发、农业信息加工整理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可确保网络长期、稳定地为农技推广工作服务。
  2.2 农情测报员
  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站,其背后需要一大批农情测报员,即长期从事农业田间试验和农情调查、测试、分析的人员,以为农民朋友的科学耕种提供指导和依据,从田间生产实际获取第一手资料[2-4]。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情测报队伍不应只选择农业站技术员作为测报员。据调查,全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涌现了大批的产量大户、种田明白人,他们也可以参与到农情测报队伍中,这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农业专家团队
  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值。该系统包括不同的服务层次,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1]。当网络和农情测报员队伍建成后,便需要组建全市专业涵盖齐全的农业技术专家团队为该网络进行技术支援,专家身份不仅限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包括广大农业生产企业精英和高校教师。事企联合的农业技术指导在新时期将会使全市粮食生产水平迈上新台阶。
  3 优势分析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均是信息化的结果。因此,加速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以网络为媒介在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将会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农情测报员—网络—农业专家团队”的推广模式将会进一步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改革步伐,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最终为推进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
  4 实施对策
  4.1 稳定队伍
  乡镇一线农技人员实行县、乡( 镇)双重领导制度,财、物管理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导致基层农技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乡镇的计生、综合治理和其他工作,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受到冲击。农技推广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职”的现象尤为突出。由于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农技人员深入农村服务的时间少,而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更少[3]。可见,只有切实加强对乡镇农技站的领导,提高农技推广和农业科研工作者待遇,才能健全农技推广网络,防止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人散网断”[1]。
  4.2 加大投入
  从农技推广网络的必要组分可知,该项目前期投入主要包括村、乡(镇)、县等站点所配备的计算机、农情测报员用于田间收集信息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部分测报员的劳务补贴、专家团队的指导补贴以及网站域名申请等,后期项目使用经费将大幅度缩减,只包括一些劳务补贴、网站维护费及硬件损耗等。农业属于弱势群体,农业科技创新开发计划在政府整体规划中的地位比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投资相对较少。农技推广模式的革新,领导是基础、投入是保障。
  4.3 突出重点
  目前,市、县2级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另外,也应加大对乡、村2级农情测报员的劳务补贴力度,并为其配备农情调研所需的数码设施,以确保农情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5 参考文献
  [1] 何燕.农业信息化发展之我见[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2):24-27.
  [2] 史晓莉.晋城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87-89.
  [3] 宋峥嵘.永州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87-4788.
  [4] 关今悦,王建平,陈杰.我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难的原因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1998(3):34-35.

推荐访问:桦甸市 技术推广 构建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