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意大利古迹保护


  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给意大利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意大利拥有全世界大约60%的历史、考古及艺术资源,仅经过登记的最珍贵的文物就有300多万件。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至今,同意大利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密不可分。
  为了保护罗马古城,早在1939年,意大利政府就开始在罗马古城南部另辟一座新城,让其承担现代城市功能。罗马人称其为“新罗马”。如今,罗马新城和古城分开的做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城市为保护古建筑而效仿的模板,也成为解决现代文明与古代传统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意大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条款早已被写进宪法。意大利《宪法》第9条规定,“意大利共和国负责对国家的艺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此外,意大利《文化和自然遗产法》也规定,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装修内部也须经文物部门派人检查、鉴定和批准。旧市区除特批外,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由此,規模稍大的城市都圈出了古城区,限制车辆进入,而市中心的很多著名咖啡店也以不变的面貌存在了数百年。
2018 年10 月16 日,工作人员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庞贝古城新挖掘点修复壁画。

  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使用,意大利的很多古建筑仍作为办公场所或住宅使用。以首都罗马为例,总统府奎里纳莱宫和总理府基吉宫都始建于16世纪。走在市中心的住宅楼前,时不时还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当年的拉丁文门牌。这些古建筑保持着数百年前的面貌,毫不掩饰各自的时代特征,然而,使用这些老楼却比搬进新楼麻烦得多,因为堪称苛刻的文物保护规定是承租人必须遵守的。例如承租人必须承担阶段性维护工作,翻新时连窗户颜色、材质也不能变动。甚至一些设计“不科学”的楼梯,由于台阶很窄,人们往往一步跨不完,两步又显局促,尽管如此,也不能随意变更。原来,这样的建筑早年大多作为市政办公场所,楼梯专供骑着马匹的官员出入,按照马匹的步伐长度设计,一直没有改动过。
  意大利的文物古迹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负责保护和管理,文物保护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也主要由政府负担,政府每年用于文物古迹的保护经费高达20亿欧元,而且逐年增加,这些仅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显然还不够。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以确保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针对一些已成为著名旅游场所、专供游人参观的古建筑,意大利则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力量,启动了“领养人”模式。
  “领养人”制度实际指政府通过招标把古建筑的一部分服务或者使用权租给私人企业。政府从他们的收入中抽取一部分提成,同时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古建筑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并对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开放文物修复工作。作为“领养人”,可以使用古建筑的一部分场所,用作书店、纪念品售卖点、咖啡厅等,也可以用作举办文化展览等活动的场所。
  然而,领养不意味着管理全盘外包。国家仍然掌握古建筑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其重要的人事任免、票价、开放时间也由国家决定。此外,政府对领养文物也设定了严格的审核条件,以减少或避免例如企业中途倒闭等情况而造成的维护“空窗期”,从而对古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除了这种日常维护模式外,意大利还采取企业或个人捐助的方式来资助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修复工程。赞助修复的企业可以在修复现场的挡板展示企业标识,对有些不要求在修复现场“留名”的企业,政府仍会在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告知捐助企业或机构名称。
  另外,国家还对投资修复文物的企业或个人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意大利政府规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复的企业都可以获得税费津贴,企业在捐助后3年内会以退税的形式得到捐助金额的65%。
  如今在意大利,保护文物已经成为国民的公共道德,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也正因如此,文明古国意大利虽历经工业化建设的滚滚洪流,却依然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和璀璨的艺术之光。

推荐访问:意大利 探秘 古迹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