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美术教学理念

  摘要: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创新精神
  一、传统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具体可以从一下几点来说明:
  (一)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
  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教材内容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二)地方美术教育不注重注重美术拓展和结合
  美术教育的科研风气固然很好,但不结合本地资源特色、硬软件实际,盲目的跟风仿效或是搞“本土文化特色”都是不可取的,只能是给课改装点门面而已,效果不佳。美术教育本身是基础教育,应星罗棋步的贯穿到每个章节内容之中,除美术以外,还应于各课整合起来,互相促进达到美术知识全面的建构,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也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至于出现知识断层,有利于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真正的让科研走进学生的实际美术教育当中。
  (三)重技能、轻能力,美术教育中的误区
  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最后叨叨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基础课程是以塑造学生多种能力、完善学生对人文、历史、审美、科学等领域的认知,树立服务于社会、国家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构建,如果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单课技能,就是于课改宗旨相违背,如:美术中学生只会画几个苹果、一棵大树,对历史、建筑、人文价值都一无所知的话,那美术课就只是技能课了。
  (四)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
  美术课改评价体系,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如: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分数、评语、等级、互评等)、教师常效评价体系。单一的用“分数”和“好、差”来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已显的很单薄,这样也不科学,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好的评价体系会增添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和认识到自己身上还存在的不足以及指出日后的发展方向,科学性评价的产生需要教师长期实践、反思、改进教学,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科学的评价标准,也要给每节课做好授课评价标准,这样有利于课改中经验的积累,从而对课程改革中面对的问题看的更清楚。
  二、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课改一改过去课程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的情况。使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新课程除改进了现行教材的不足外,其主要目标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时间,以便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新课改克服了义务教育课程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美术学科的所有内容,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又非常有限,导致学生的学习特征是快速地掠过所有学习内容,浅尝辄止,基本是无法形成能力的情况。又避免了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程单纯的欣赏学习模式,缺乏实践与创作内容的缺陷。让学生在普通学校美术课程的学习由博返约,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特征。最终以达到学校、老师、学生都成功的教育效果。
  总之,新课改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争取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洪涛:[M].北京《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团结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2]李建平:[J].《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1期
  [3]董丞明:[M].河南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推荐访问:美术 传统 改革 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