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 波德莱尔_向末日狂奔——浅论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美学思想

  前言  法国伟大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他以诡谲的手法,描绘出世界中为人们所熟悉但是不为人们所颂扬称道的恶的事物,他在病态的事物中获得了奇特的美学感受,在他的笔下,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波德莱尔的天才,恰恰表现在他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恶的存在,并通过诗歌化腐朽为神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恶之花》是“恶”的艺术,而不是恶的颂歌。这也是《恶之花》能在文坛中从批判走向经典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段。《恶之花》被文坛争论不休了将近百年,而如今,人们却对它好评如潮,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朵“恶之花”。
  “透过粉饰,我会掘出一个地狱。”波德莱尔在诗歌中曾经用诗歌表达过自己对这个世界丑恶的愤怒之情,他在《致读者》这首诗中所说“倘若凶杀、放火、投毒、强奸,还没有用它们可笑的素描,点缀我们可怜的命运这平庸的画稿,唉,那只是我们的灵魂不够大胆。”能直面自己的内心,将丑恶的那一面写进作品,将内心的恶,昭然于人面前,让读者,让他人看到灵魂的真实,同时将社会深层的恶透过“粉饰”将社会的地狱展示给人看,这部作品,这部尽是描写丑恶的作品充满了恰是用这样粗野极端的方式证明了正义感的存在与缺失。《恶之花》唤起了人们对真正美好的事物的向往。《恶之花》让恶的本性暴露在阳光下,说出自己在为恶,与那些口口声声粉饰自己文学创作,内心却一片黑暗的人比起来,更是一种勇气,一种率真。这种率真不仅有着解剖自己的快感,更有着解剖整个世界的凌厉的手术刀般的锋利,《恶之花》将整个社会的丑恶现实一一呈现,同时也在血淋淋地解剖自己,将自己的灵魂袒露在作品中,波德莱尔不幸的一生也和他的作品《恶之花》相得益彰。《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世界,这个世界也是波德莱尔的坦诚。
  从波德莱尔的一生来看,他的一生无疑是走向一个末日的过程,如同向末日狂奔,他将沿途的丑恶收集起来,将自己的绝望和失望堆积起来,用一本诗集控诉整个社会。他的一生,经历过母亲改嫁,吸毒,酗酒,浪游,挥霍无度。他年纪轻轻就开始无法挽回地堕落,如同一颗急速下坠的太阳,将落日的余温尽情地挥洒在他的诗文里,他的这部《恶之花》诗集,也如同他的一本自传,是诗人本身的一颗赤裸袒露的诚心。其中几篇诗如《信天翁》、《冥契》、《忘川》、《美颂》、《厄运》这几首诗都暗示着诗人的经历和情感,波德莱尔用他的一生和一本诗集做武器,对整个社会的丑恶,发出了第一声呐喊。
  一、美的形式
  《恶之花》这部诗集由《忧郁与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死亡》六部分组成,共132首。这些诗歌的顺序都经过精心的安排,每一首都独立成篇,但在整体上却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正视丑并将恶的东西作为审美对象引入到文学中来的。
  波德莱尔从丑恶中发掘美,他的美是热烈的,忧郁的,既带着热忱,又带着幽思。“很小的时候,我心中就有两种矛盾的感觉,对生活的恐惧和对生活的迷醉。”[1]诗人对生活的恐惧和迷醉构成了诗人独特的情思和审美。6岁的波德莱尔失去父亲后,他变成了一个深陷失望而不能全然绝望的人,敏感的心灵使他从未逃脱“恐惧”,而对生活的“迷醉”使他领略到非同寻常的美。
  同时,波德莱尔对美的理解是:“我发现了美的定义——我心目中的美。美是某种热情而凄惨的东西,它有点朦胧,让人猜测。……神秘和悔恨也是美的特征。”[2]他还说:“我并不认为快乐不能与美联系在一起,而是说快乐是美最庸俗的点缀之一;——而忧郁可以说是美最杰出的伙伴,以致我无法想象一种没有不幸的美。”[3]波德莱尔认为美和丑相辅相成,他不可想象没有丑的美,美和丑事相伴生的,同时“恶”中也能开出花来,“恶”也有美的一面的,这也是波德莱尔一直提倡的“应和”的说法。在《恶之花》诗集中的一篇《美的赞歌》中,波德莱尔写到:“你是从天而降,或是从深渊上来,美啊?你那地狱的神圣眼光,把善行和罪恶混合着倾注出来……”波德莱尔对美的赞颂的同时,也强调了美事从丑恶中衍生出来的,这是波德莱尔的美学观。这种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也是非常现实的。他将那些个打着唯美主义旗号的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他的恶,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内涵。波德莱尔偏爱用腐尸,蜘蛛,黑夜,深渊,蛆虫,坟墓等意象来象征世界是不存在自然美的,美是只存在事物内部的,读者只有穿越那些诗的表面的东西,穿越那些用意象构成的朦胧的氛围,进入到读者自己的想象空间,那是超越了诗歌和事物的具体的意象。这便是《恶之花》追求的美学效应。
  二、《恶之花》的美的本质
  波德莱尔有自己的诗歌理论。他在诗歌中主要运用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表现抽象的概念。波德莱尔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痛苦和黑暗又时时笼罩着他,将他束缚住,无法逃脱。
  《恶之花》的大胆和直接并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波德莱尔在当时看来怪诞的美学观使他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恶之花》一书围绕着美与丑,善与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他的笔下,巴黎是昏暗而忧郁的,他的笔下反复出现的是那些死尸,妓女,乞丐,那些不堪入目的事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波德莱尔所营造的画面是那些肮脏的,丑恶的事物,流脓水的画面。这些纷至沓来的画面充斥着整部诗集,这些画面象征着个人内心的恐惧和苦闷,如同波德莱尔自己所说的对生活的恐惧,他完全地反映在诗作中间。这些恐惧和肮脏的画面中间也暗示着作者的希望和憧憬,那就是一种美的显现。《恶之花》的诗作同时也和其名字相呼应。一方面,波德莱尔认为,美和丑死相伴生的,美是丑到极处的希望和对未来不曾绝望的信心,一方面,美也是丑的更深一层次,这种丑的境界让人清醒,对人们祈祷更好的鞭策作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要面对的不是那些浮华,而是社会最底层最根本的丑恶,在这些丑恶面前我们才能得到难能可贵的理智和清醒。那朵花也许就是开在废墟与丑恶上不曾绝望的那么点希望而已。
  波德莱尔的美学观和他本人的审美倾向是分不开的,他并不认为事故的节奏和韵律在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象征主义诗作的鼻祖,波德莱尔摒弃了刻意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波德莱尔认为,是应该是灵魂的浸润,是对最高美的向往,这和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主张“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有相通之处。波德莱尔要的是心灵的迷醉,而不是节奏给予的音律的快感。这便是他用意象营造气氛,那些有损于正义和真实的画面会激起人们的强烈的愤慨和反应,这是波德莱尔想要用诗作达到的效果。
  波德莱尔是一名矛盾的诗人,但他将这矛盾极端化,从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恶之花》的出现,无疑给当时浮靡的文坛注入一股清醒之泉。
  结语:
  《恶之花》的出现是对当时的象征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浪漫主义重情感的倾向注入了一股重灵性的清泉。《恶之花》以对美的别具一格的赞叹使诗人和读者透过象形世界深入到诗的本质,从而从人的内心深处引发人的道德训诫。《恶之花》里既有社会的病态和诗人的忧郁,但也正是这种病态的社会赋予了诗人忧郁的性格。《恶之花》也是诗人对整个世界的坦诚,如同自顾自地怀着悲观和绝望奔向世界的末日,用这狂奔的一路鲜血来书写整个社会的病态和世界的肮脏。诗人用自己敏感脆弱的触角一次次地伸向那些令人绝望的废墟,在那些废墟之上,诗人的记载或许会生长出一朵花朵来。这朵花既是我们不曾放弃的憧憬和希望,也是每个人直面自己内心时候难能可贵的清醒。

推荐访问:美学 狂奔 末日 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