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惨重的节日礼物] 别出心裁的diy创意礼物

  节日礼物贬值了      佳节来临,人们往往会走亲访友,免不了买一些礼物送给亲戚朋友。收礼者收到节日礼物后,一般都会欢天喜地。但是如果我们问一问送礼者和收礼者对同一件礼物的估价,问题就出现了。
  美国耶鲁大学的学生们曾经做过关于礼物估价的调查,结果发现,收礼者对礼物价值的估价基本上都低于送礼者购买该礼物时花费的金钱。比如,甲从市场上购买了一只200块钱的玩具熊送给乙,而乙对这只玩具熊的估价却只有150块钱,从整个市场的角度看,玩具熊还是那只玩具熊,但是却出现了50块钱的无谓损失,如果送礼行为不发生,玩具熊的价格就还是200元不变。
  调查还发现,不同的亲疏关系也会对收礼者的估价高低产生影响。送相同的礼物给同一个收礼者,兄弟姐妹送来的礼物在收礼者那里会产生比较少的无谓损失,而伯叔姑姨舅们送来的礼物在收礼者那里产生了更多的无谓损失,好友送来的礼物比一般朋友送来的礼物产生的无谓损失要少。
  统计了许多人后,耶鲁大学的学生们发现,礼物在从送礼者手中转移到收礼者手中后,大约毁掉了其原来价格的1/10到1/3。
  
  因为我不喜欢它
  
  礼物一点儿没有变化,为什么价值却蒙受了损失呢?
  在宏观经济学家眼中,送礼曾经是一件大好事,它能有效地激发起人们的购物热情,从而增加了社会消费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比如在过年时,大商场的销售量直线上升,其中很大一部分售出的商品都是烟酒糖茶、玩具、奢侈品这些礼品类商品。但是,当微观经济学家们提出送礼会产生无谓损失后,人们才发现了送礼的可怕后果。送礼会产生无谓损失,是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那就是最终的消费者并不是消费决策者,而是那个收礼者。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个事例中,决定购买玩具熊的是甲,但是使用玩具熊(摆在家里观赏,让自己愉悦也是一种使用的方式)的人却是乙。也许对于乙来说,他不是很喜欢一只玩具熊,而更想要一辆玩具车,如果让他自己去商场里花200块钱,乙会买200块钱的玩具车,而对标价200元的玩具熊嗤之以鼻,认为价格太高了,“那只玩具熊标价150元还差不多。”
  所以经济学家称,要在送出礼物的时候不发生无谓的损失,除非那件礼物完全满足收礼者的喜好,是收礼者用那笔钱最想买的东西。但现实的送礼过程中,送礼者和收礼者的想法是很难合拍的,因此送礼或多或少都会有无谓损失。
  
  礼轻情意补
  
  既然送礼会产生无谓损失,那么干脆别商场挑选礼物,直接把现金或者商场的购物券(可抵现金使用的那种)送给收礼者好了,这样岂不是就没有损失了?
  从经济学角度看,送现金和购物券当然不会有损失,但遗憾的是,礼物的情感价值也荡然无存了。在许多时候,礼物对于收礼者来说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比如,来自爱人的礼物会让收礼者觉得自己受到了关爱,感觉到了心灵的温暖。虽然他对玩具熊的估价只有150元,但他绝对不会以200元的价格把玩具熊卖出去赚钱,因为礼物里面包含着精神价值。
  而现金就不同了,一张100块钱的钞票和另一张100块钱的钞票除了新旧之外,没有任何区别,拿着这薄薄的一张纸,虽然可以依自己的喜好去买东西,但是却体会不到送礼者有多么关爱自己。购物券就更糟糕了,研究者发现,许多收到购物券的人甚至根本不去使用它,或者把购物券拿到网站上打折出售。
  没有了情感价值,那就不叫礼物!这就是人们对礼物的定位。因此经济学家建议,要想避免送礼的无谓损失,应该送一些小礼物,并搭配自己的某些独特东西。比如在对方生日时,除了送一件别致的小礼物外,再写一封热情洋溢、感人肺腑的信,立刻会让收礼者觉得送礼者的礼物充满了感情和价值。而且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送礼要出其不意,让收礼者感到意外和惊喜,这也会大大降低无谓损失。
  
  可怕的无畏损失
  
  送礼的无畏损失其实代价高昂。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年每个人因为送礼而造成了100元的无谓损失,全中国的礼物无谓损失就高达上千亿了,想想这个数字都是可怕的事情,但送礼无谓损失还不是最惨重的无谓损失,收入税造成的无谓损失十倍于送礼。
  什么是收入税呢?政府对人们的收入进行征税,就是收入税。政府用收上来的钱搞国防、修道路;用这些服务回馈给纳税人。如果我们把政府看成是送礼者,而把纳税人看成是收礼者,就产生了类似礼品无谓损失的现象了。比如,纳税人也许更希望政府在修路建桥上花费更多的钱,可是政府却在购买导弹上花了更多的钱,这就出现了无谓损失。政府购买“礼物”所花的钱又来自纳税人,他们这些“收礼者”很容易感到蒙受了损失。而且这种无谓损失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有相当一部分钱用于支付税收人员的工资,所以站在纳税人的角度看,政府的收入带来的无谓损失真是不小。
  怎样才能尽量减少这些无谓损失呢?从理想角度看,只有政府能够充分满足全体纳税人的需求,无谓损失才能降到最小。但是纳税人数以亿计,每个人的喜好各有不同,满足全部需求是不可能的。要想最大程度地降低无谓损失,一方面需要政府讲求民主,使纳税人的意见能够顺利表达,并且能够对政府的工作产生效力,另一方面要更加依靠市场的力量,能由市场经济做的事情,尽量不要让政府去插手,因为市场能够对公众的需求信息做出更为及时、合理的反应,其对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比政府更高。
  本人当然不想破坏大家的节日好心情,只是想提醒诸位,送礼的时候要警惕无谓损失这个家伙。如果本文能让大家的礼物有所增值,笔者就心满意足了。谨以本文祝大家节日快乐!
  (摘自《百科新说》2009年第1期)
  
  化学蒙冤
  尹传红
  
  近年来化学的形象受到严重的摧残。化学向其他学科交叉和渗透。化学的贡献被新兴的学科和产业所肢解与淹没;化学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在人们高度重视生活质量中,化学的作用被片面理解,甚至被歪曲;不法企业的弄虚作假、化学品的滥用、媒体的浮躁与哗众取宠的炒作,无疑雪上加霜,直接危害化学的公众形象,造成恶劣影响……
  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禁回想起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负责人的一次交流。记得他不无遗憾地表示,社会和公众对化学这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化学很少在媒体上“露面”,所指应是化学的“正面”报道难得一见。再说最近这几年,全国人民都知道,化学的名声和形象,更让甲醛、苏丹红、三聚氰胺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化学物给糟蹋了。
  化学在当今西方社会的形象或许更为负面。公众眼里的“化学物”与“毒物”几乎已经成了同义词,它往往跟污染、中毒、癌症、危害生命等联系在一起,以致引发了所谓的“毒物恐惧症”。
  化学的应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化学物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变和丰富我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如果它们被误用、滥用,或是不够谨慎小心地使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确定性,甚至变得很危险。然而,停止制造和使用化学物恐怕也并不现实。
  (摘自《北京晚报》)

推荐访问:惨重 损失 节日 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