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境界一句话 开阔大气的境界之美

  汤江云,字易之,1963年生于山东嘉祥。1985年师从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吴绍人先生,1992年得到北京画院著名画家贾浩义先生指导。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
  先后在北京、武汉、绍兴、深圳、秦皇岛、廊坊、石家庄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
  2007年应邀赴日本、韩国进行学术交流。作品《山韵》《松云图》分别入选2007年、2009年中、韩、日国际美展。作品《太行秋意》《晴雨》《江边农居》入选日本第七届中国书法美术作品展。作品《青山流云》2007年被日中友好文化协会收藏。2008年作品《山居图》获石家庄市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二等奖,并入选河北省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出版有《汤江云山水画集》。
  我喜欢汤江云的山水画,尤其喜欢他在山水画中创造的境界,开阔、空灵、澄明、大气。
  境界,有时是意境的同义语,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人论诗文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论绘画所谓“以意胜”“以境胜”,是从不同角度阐释意境(境界)的重要及其表现手段,其实都是作者情之所钟、思之所逮,舍此就不可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至美之境。
  汤江云对山水画用心执著,用情笃深,几十年如一日地追索这种境界,为使自己创作的山水能从宣纸上“站立”起来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所讲的“站立”,不仅仅是指能从前面看到后面的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感,而是蕴寄其中的深邃的文化内涵,是荡涤人心的美学精神,是穿越时空的宇宙之气。
  山水之难,莫过境界;境界之难,尤须得势。汤江云长于造势,但不是奇险崛拔之势,也不是巍峨横亘之势,而是那种雄健宏阔之势、块垒连属之势。就是说,他不以“险”胜而以“雄”胜,不以“奇”胜而以“稳”胜。犹如写诗,虽无夸张之笔,却有高古之风。他的大幅山水,几乎不见高耸入云之孤峰,也不贝遮天蔽日之屏障,而是在高低错落、山环水绕之中进行全景式展现。加之树木掩映、烟岚弥漫,增添了耐人寻味的诗意。他的山水,“三远”俱得,即平中见高、高中见深,仿佛不是一笔笔“画”出,而是一层层“推”出,最终形成一个连贯的系统的完整的关于宇宙山川的“信息工程”。“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清・笪重光《画筌》)他以积墨画山,厚实刚健,似可敲击出青铜之响:他以留白作水,迷�若烟,合于“深水静流”之道。要言之,他是从对章法的宏观把握中取势、得势,创造出一种不动声色的静悄悄的大气象、大境界。以诗喻之,他的山水,不是李白的“噫吁嘻,危乎高哉”,而是王维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不是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裂岸”,而是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古今山水画,有的宜远望不宜近观,有的宜近观不宜远望,画家用心不同,各得其妙。汤江云山水,则是远近皆可观望,不失其真。这无疑是与他深厚的案头功夫有关,与他运用笔墨的方法有关。“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他作画时仿佛身临其境,看不清他怎样层层深入、由淡至浓,几乎不是孤立地勾线虱点;而是着眼于山石的“体”和“面”,将皴擦揉于点线之中。由于他胸有丘壑,或从中景入手,或从近景落墨,总习惯于化整为零、一块一地完成墨稿,而后再用色渲染。他巧于枯润之变,而不盲目作过多的浓淡互破,堪称绘画中“节约用水”的高手。他用笔迅捷,着墨果断,从不拖泥带水,色墨浸淫,即使一树一石,也力求其深。总体看来,层次分明,空灵透亮,静穆安详,浑化自然。细品之,足可洗涤尘世之烦忧,净化人的灵魂。世人多知古云“境能夺人”,殊不知“笔能夺境”,故有人画山水是越画越黑,他是越画越亮。我并不反对黑,因为黑也是一种美。只要黑而不浊,亮而不薄,是可取的。但若囿于成法,失却己意,一落窠臼,便是凡手。汤江云的山水,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展昏晴晦,或者云遮雾障,都能亮得令人跟前一亮、心中一亮。如此看来,他能站稳国内市场且屡从域外载誉而归,是必然的。
  汤江云聪颖睿智、方富年华,正致力于简化笔墨,丰富内涵,开拓新的山水境界。我相信,当他超越自我之后,便会挟其笔底山水进入更大的艺术时空。

  (责编:刘 贤)

推荐访问:之美 开阔 大气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