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政客张道藩]张道藩

  张道藩早年曾留法学习美术,后混迹政坛,因与国画大师徐悲鸿妻子蒋碧薇的婚外恋,最终导致徐蒋婚变,而被世人所不齿。      张道藩(1897-1968),字卫之,祖籍江苏南京,出生于贵州盘县。张道藩是蒋介石政权中CC系(陈果夫、陈立夫)的重要人物,并多次出任国民党重要职位。而另一方面,张道藩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其与徐悲鸿妻子蒋碧薇的一段恋情,更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张道藩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衰,他自幼志存高远,热爱读书,十分刻苦努力。清朝末年,新思潮从西方涌入中国,张道藩深受感染,于1918 年西渡英国求学,凭着一身才气,于1921年进入伦敦大学大学院美术部就读,成为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此后,张先后进入英国维多利亚公园学校、克乃佛穆学院、伦敦大学思乃德学院、巴黎最高美术学院深造。这期间,张分别结识了徐悲鸿和陈立夫,而就是这两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巴黎认识陈立夫不久,张道藩即加入国民党,并与陈保持了密切联系。而CC系是蒋介石政治舞台上主要的政治势力。当时曾流行一句话:“蒋家天下陈家党。”抗战期间,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一个担任蒋介石侍从室人事处长,一个在中央党部任组织部长(一度与朱家骅交换任教育部长),风光一时。因陈立夫曾留学法国,故留法、比、瑞的学生也成为CC系网罗的对象。凭借私交,张道藩迅速走上政治舞台,并成为CC系的核心成员。陈立夫回国后,曾纠集几个留法同学组织一个极为秘密的“七人团”,又称“青白团”(取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旗之意),除陈氏兄弟外,还有张道藩(贵州)、余井塘(江苏)、张厉生(河北)、叶秀峰(江苏)、徐恩曾(浙江),这几人都成为“中央俱乐部”的核心成员,后来也分别在蒋介石政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北伐以后,国民党势力向西南扩展,受到川、康、贵地方势力的暗中抵制。在周西城把持贵州军政大权期间,蒋介石派人入黔组织“省党部”,周提出条件是由其派人办理,实为抵制国民党中央人物入黔。
  其时,陈果夫在组织部下设“党务调查科”,正值周西城抵制“中央”,陈果夫于是派张道藩带电台一部,助手、报务员共三人,秘密进入贵阳做“地下工作”。但不久,被周西城的侦查人员侦破,张被逮捕,后由贵州辛亥老人平刚出面向周西城求情,才保住了张道藩的命,张道藩逃回南京。此后张开始受到蒋介石重用。1929年,张道藩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30 年先后出任青岛大学教务长、浙江省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救国热潮,张道藩在杭州的住宅被学生捣毁,被迫辞职,任蒋介石的私人秘书。1932年,他与叶楚伧等人组建中国文艺社,与“左联”对抗,1934年组织公余联欢社话剧团,1935年创办国立戏剧学校,兼任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副主委,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党政军迁至重庆,张道藩出任国民党中央党校教育处长,后来升任教育长。
  国共合作后,张道藩于1938年3月在武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这是一个以进步作家为主体的全国文艺界大团结的组织,理监事有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田汉、阳翰笙、老舍等人,国民党方面有冯玉祥、叶楚伧、邵力子、柳亚子、张道藩等人。1938年10月,重庆主办第一届戏剧节,压轴戏是《全民总动员》,重庆戏剧界多位著名演员参加演出,而时任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委的张道藩也在剧中扮演“孙将军”。剧团还特地为他制作了一套马裤呢军服、高筒马靴、黑斗篷,张也非常认真,每天提前化妆,终场才走。张瑞芳回忆说:“这种场面充分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力量,以及抗战初期全国抗日救亡的炽热气氛。”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同年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两国向日本宣战。重庆国民政府也随即发表文告,正式向日本宣战。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蒋介石成立“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并支持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当时,印度加尔各答是远东空运、海运中心,美国援华物资很大一部分由此转运中国。而此时印度为英国殖民地,印度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斗争。为了加强中、英、印共同抗敌,蒋介石与宋美龄于1942年2月4日访问印度。随员三人中有当时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的王宠惠,蒋介石夫妇的英文秘书、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董显光,再一个便是张道藩。蒋介石夫妇此行受到印度朝野欢迎。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与蒋介石第一次会见时,双方不是握手、拥抱,而是尼赫鲁向蒋等一行全身拜倒。这本是印度教大礼,对在这种礼节上毫无思想准备的蒋介石,一时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
  正在尴尬之际,张道藩从后面跑出来,在众目注视下,对着印度国大党人员来了一个就地打滚,接着做拜倒姿式。这是印度教的回拜礼节,一下子缓解了气氛。经过与国大党谈判,蒋介石得到了印度人民在争取独立与英国不合作的前提下,“决不做不利于中国抗战的举动”的保证。此行对联合国际抗日统一战线有极大帮助,此后美英支援中国抗战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加尔各答运到中国,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而张道藩就地一滚,却得到蒋介石、宋美龄的极大赞赏。回国后这年11月,张道藩升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成为CC系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人。“张道藩地下打滚升上宣传部长”也成为当时一大内幕新闻。
  1943年9月,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反动的《文化运动纲领》,并于11月在重庆举行“民族文化建设运动周”。张道藩亲自登台宣讲,还指使人打出“民族文艺”的旗号,高唱反共滥调,宣传“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思想。是年,张改任海外部部长。
  1945年5月,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上,张当选为中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解放战争打响后,蒋介石圈定张道藩为“立法委员”,但他不愿为官,意志十分消沉,宣称要削发为僧,为左右反对,后拜齐白石为师,闭门习画。
  1949年,张道藩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赴台后,于1950年奉派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参与策划推动国民党改造工作,继任CC系首领。
  1952年10月,张当选为“立法院”院长,主持院务近10年,不时支持CC系“立委”问政,制衡陈诚“内阁”,多次遭到院内团派攻讦。
  1961年离职后,张先后出任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中华日报》董事长、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副董事长,1968年病死台北,终年72 岁。
  张道藩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在抗战期间,他也确实发挥过独特的作用。然而,他之所以常常被人们谈及,却是因为他与蒋碧薇的恋情,而蒋碧薇,却是张的朋友徐悲鸿的结发妻子。
  蒋碧薇1898年出生在宜兴一个世代望族的大家庭里。她天生丽质,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蒋碧薇13岁时,父亲做主为其定下了亲事,男方是蒋家的世交、苏州查亮采先生的儿子查紫含。几年后,徐悲鸿闯入了她的生活。徐悲鸿早年曾与蒋碧薇的伯父蒋兆兰和姐夫程伯威同在宜兴女子学校教书,由此建立了同蒋家的联系,深得蒋碧薇父母的喜爱。他对蒋碧薇一见钟情,成了蒋家的常客以后,便如痴如迷地恋上了她。蒋碧薇也为徐悲鸿的气质和性格所吸引。这一年,传来查紫含在考试中企图作弊的消息,待嫁闺中的蒋碧薇想到自己将托付终生的夫君如此没有出息,痛苦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毅然接受了徐悲鸿的安排,一起私奔东渡,去了日本。一对如愿以偿的恋人在兴奋和喜悦中开始了美满生活。
  1921年,留学欧洲的张道藩到德国旅行,听说徐悲鸿也在柏林,便急匆匆地前来拜访这位艺术上的同道。谁知这次会面,给他留下更深印象的是徐悲鸿的爱妻蒋碧薇,那修长的身材,白皙得近乎透明的皮肤,长可及地的一头秀发,亭亭玉立的风姿,令他久久难忘。
  当年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各种政治色彩的人物都有。一些人由于看不惯国内政治腐败,又对“帮闲文人”的拍马屁举动深恶痛绝,便成立了一个“天狗会”,藉此经常聚首,联络感情。徐悲鸿夫妇、张道藩都是其中的成员。而这一时期,正值徐悲鸿才情勃发,视艺术为第一生命的他对艺术之爱胜过了夫妻情爱,使蒋碧薇颇为委屈。就在此时,张道藩则以其男性少有的细腻情感,不择手段地向蒋碧薇射出了爱神之箭。1926年2 月,蒋碧薇收到张道藩从意大利寄来的一封长信,张道藩向她掏出了一颗赤裸裸的爱心。张道藩的这封信使蒋碧薇陷入万分痛苦的境地,在感情与理智中间不知所措。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蒋碧薇下决心关闭了对张道藩的感情闸门,十分理智地回了一封长信,劝张道藩忘了她。张道藩在极度失望中与一位名叫苏珊的法国姑娘结了婚。
  然而命运的精巧安排,三年后两人又在国内重逢。此时的张道藩已当上了南京市政府的主任秘书,开始了跻身国民党上层统治集团的政治生涯。已做了母亲并怀上第二个孩子的蒋碧薇长期缺乏对丈夫的理解,而徐悲鸿醉心于艺术,对妻子也少有体贴,双方性格都很倔强,甚至在一些小事上相互也不肯退让,渐渐产生了感情裂痕。与张道藩的相见,无形中勾起了蒋碧薇曾失落过的梦幻。加上黄色小报,“花边新闻”对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师生关系进行添油加醋的渲染,给本来已不和睦的家庭平添了一层阴影。而张道藩也始终未忘对蒋碧薇的恋情,于是,各种关系纠缠在一起,张道藩再次成为徐悲鸿家中的常客。
  “七七”事变以后,徐悲鸿积极为抗战四处奔走呼号。为避日本飞机轰炸,蒋碧薇应邀搬到有地下室的张道藩家中。此时,苏珊携女儿去庐山避暑。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蒋碧薇终于投入了张道藩的怀抱。不久,蒋碧薇迁居重庆,但她几乎每天都收到张道藩寄自南京的信,满纸情话、缠缠绵绵,挑起她的无限眷恋,徐悲鸿在她心中已经无存了。张道藩调任教育部次长,又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他们之间的往来就更加频繁了。
  1942年,客居新加坡等地达三年之久的徐悲鸿回到国内。对此,蒋碧薇感到十分尴尬,作为徐悲鸿的合法妻子,她无法拒绝丈夫返家,但她已成了张道藩的情妇。她无力摆脱困境,写信给张道藩,倾诉自己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张道藩回信提出四条出路,即:一、离婚结婚(双方离婚后再公开结合);二、逃避求生(放弃一切,双双逃向远方);三、忍痛重圆(忍痛割爱,做精神上的恋人);四、保存自由(与徐悲鸿离婚,暗地做张道藩的情妇)。结果,蒋碧薇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同年6月,徐悲鸿来到重庆,此时他并不十分清楚蒋碧薇的变化,试图与之破镜重圆,许多同人也纷纷出面说和。但蒋碧薇打定主意分手。1945年底,他们终于办完了离婚手续,徐悲鸿答应了蒋碧薇的一切条件,并赠送早年在法国为蒋碧薇画的一幅肖像《琴课》。
  此时,苏珊也得知真情,她多次要求张道藩与蒋碧薇断绝关系,否则,就要离婚。张道藩从不理睬,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张道藩又不能与苏珊离婚。1949年初,国民党要员纷纷逃离大陆,身居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宣部长的张道藩亲自安排蒋碧薇去了台湾。根据当年她与徐悲鸿离婚时达成的协议,一对儿女都归蒋碧薇抚养,但他们都先后加入了革命阵营。日后的蒋碧薇只得以情妇的身份与张道藩相伴。但是蒋碧薇毕竟不是张道藩的妻子,不能与他一同公开出入社交场所,也是十分孤单。
  1953年10月,一代大师徐悲鸿谢世,蒋碧薇得知此情时,身边还珍藏着早年与他同在巴黎生活时购买的怀表,泪断如珠。由于精神上无所依托,不久,她又全副身心地回到张道藩身旁。张道藩为了避免家中的麻烦,将苏珊母女远送到澳大利亚养病,从此毫无顾忌地与蒋碧薇住在了一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蒋张之间的恋情好似一盆燃烧日久的木炭,温度渐渐低下来了。蒋碧薇日益感到张道藩心事重重,大有倦鸟思归之势。1958年底,她煞费苦心,给张道藩写了一封长信,希望能重新燃起他们之间的恋情之火。但张道藩此时对她已经十分冷淡。蒋碧薇终于明白自己再也没有力量将张道藩拖回身边了,此后便离开张,与两个姨孙为伴,淡泊地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1968年4月,蒋碧薇听说张道藩病危,便匆匆赶到台北三军总医院。这是他们自1958年分手后第一次单独在一起。张道藩离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得闻此讯,蒋碧薇毅然打开了自己的回忆之库,她把自己的一生,所敬所爱、所作所为、所思所念、良心和灵魂都毫无保留地融入了近五十万字的长卷。上篇取名为《我与悲鸿》,下篇取名《我与道藩》。1978年2月16日,蒋碧薇在台北去世。
  张道藩是个政客,但也是一个文人。他始终未忘学术研究,先后著有《近代欧洲绘画》、《三民主义文艺论》、《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等,被称为“三民主义文艺理论家”。晚年,张道藩在台北写过一本回忆录《酸甜苦辣的回味》,其中“红云出岫非有意,落叶归根实有情”一句,表现了他对故乡一缕情深,却游子难归、思绪万千、一生矛盾的心情。
  
  (选自《蒋介石的文臣武将》/徐平 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7月版)

推荐访问:政客 风流 张道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