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草药发展科技路开人类生存健康门:通化门到科技路几站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对民族医药探索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蕴含着非常宝贵的科学内涵,值得现代医药学深入研究。当今,世界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严重,野生植物药材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自然生态中的药材已十分有限,远远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林忠平表示,如果提倡到自然条件较好的深山老林采集草药,势必会加快中草药资源的濒危和灭绝。因此,人工栽培便成了中草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之路。而在此同时,应该重视人工栽培的药材保持野生、半野生药材特性等问题,更要正确理解“地道药材”的科学内涵。药材的质量与产地关系极其密切,要成为“地道药材”,不仅要在原产地种植,而且还要采取科学的种植方法,即不能大量使用农药,又不能在一块土地上连续多年种植。一种植物固定在一地连续多代生长,在不同环境下植物的形态特征将产生很大变化,不同器官内积累的药用成分会产生更多的差别,这种生态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多年科研实践的结果证明,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历史创造出许多优质高产的农作物。但也使得这些农作物失去了其野生祖先所特有的抵抗逆境的珍贵特性。栽培药用植物不能走同样的路。”林忠平说。研究发现,野生植物根部和茎部皮层,乃至叶片部位常有内生菌存在,这些内生菌同寄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助于寄主植物抵抗不良环境。栽培作物则很容易进行纯培养,它们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破坏了植物与其内生菌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实现中草药生产现代化的过程中,还要多多思考对药用植物种植方式的选择。
  多年科学研究还发现,寄主植物与其内生菌之间有互利和协作的关系。例如在红豆杉中合成紫杉醇,在葡萄科植物合成白藜芦醇,此过程中共生的菌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野生植物中珍贵的药用成分,大多是在适应逆境的情况下合成的。所以,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控制植物的次生代谢途径,以及如何通过基因的调控产生更多的有效成分,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多年科研考察表明,仅仅是为了维持某种植物的生存,而不考虑在何种栽培条件下可以促进有效成分的提高,最终将会导致古老的药材失去原有的优良特性。如广西南宁的药用植物园至今仍保持着自然的生态系统,一些热带药用植物在丛林、藤蔓之间生长着,药圃中植物的生长环境近似野生的生长环境,植物完好保存了药用成分。所以,我们在发展地区特色的生物产业时,要注意利用地区气候、土壤的特点,创造适合野生草药有效成分积累的栽培方式,发展特色药材,而不是单一地追求药材产量,忽略药物成分的积累。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地方至今还存在着假药泛滥的现象,人们对假药更是缺少基本的识别能力。DNA分析技术,即不同地域生产药材的质量也应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判定。林忠平认为,在推进传统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避免走中药西化的道路,也要重视采用新技术,重视研究生物药物积累的过程,促进药用成分的积累。只认定本地区出产,而不采取科学的方式生产药材也是不对的。例如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不应完全沿袭西医的做法,目前模式生物斑马鱼已被用于药物成分的功能研究中,未来斑马鱼极有可能用于探寻中药配方改变的效果。

推荐访问:中草药 人类生存 发展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