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养羊_宿州地区养羊业现状及提高生产能力的措施

  摘要 分析了宿州地区养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宿州地区养羊生产能力的措施,以期促进当地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养羊业;问题;提高生产能力;措施;安徽宿州
  中图分类号 F326.3;S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67-03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四县一区,面积9 787 km2,总人口626.06万人。宿州市是全省农业大市,也是养殖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肉山羊饲养量大,一直稳居全省第1位[1]。在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的萧县是安徽省唯一的一个全国肉羊优势区域优势县。
  1 宿州地区养羊现状
  1.1 羊饲养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宿州地区羊的生产高峰期与安徽省相差1年时间,即宿州地区羊的生产高峰期在2004年,安徽省羊的生产高峰期在2003年;宿州地区羊的生产低峰期与安徽省在同一年,即在2007年。安徽省2009年末羊的饲养头数比2001年末下降32.58%,宿州市地区下降18.12%。从这个下降的比例可以说明宿州市羊饲养量相对安徽省来说,下降速度缓慢,养羊业相对平稳。
  1.2 羊肉产量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宿州地区羊肉产量高峰期与安徽省在同一年,即在2006年;宿州地区羊肉生产低峰期与安徽省在同一年,即在2001年。2001—2009年,安徽省及宿州地区的羊肉生产量呈增加趋势,安徽省2009年末比2001年末增加11.20%,宿州地区增加89.57%,可以看出宿州羊肉产量增加幅度高。从表1可以看出,宿州的养羊总量少,最近几年下降幅度比较大,但在羊肉产量上却有较大增幅。
  1.3 肉羊杂交改良情况
  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由任守文主持的“优良种羊基因的引进与利用研究”于1997—2001年在宿州市泗县实施。该项目利用安徽白山羊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肉品质优良及繁殖性能较高等品种特点,作为杂交改良的基础母本,父本是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较强的波尔山羊、萨能山羊,筛选出了安徽白山羊的最佳杂交组合,即波×萨×安和波×波×安,这2种最佳杂交组合为宿州乃至安徽省的山羊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2]。统计至2001年,已在全省推广杂交改良羊100万只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
  2 宿州市养羊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在养羊数量上出现滑坡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安徽省出台了许多扶持养猪业、奶牛业的相关政策,给予养猪和奶牛户很大的财政补贴和奖励。因此,农户养羊的积极性明显下降。由于许多地区实施返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的政策,由原来的放养改为舍饲,明显增加了养羊的成本。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加,养羊户不断减少,这也是导致养羊数量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2.2 良种化程度低,引种上缺乏宏观调控
  宿州地区饲养的山羊品种主要以当地品种或部分杂交羊为主,多数存在个体小、生长速度慢、产肉量低等缺点。引入的种羊品质参差不齐,引进后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又不注重群体选育,造成种羊的体质下降,达不到种用标准。被引入品种,多以炒种、倒种形式出现。所引进的肉羊品种除小范围的饲养和杂交利用外,未形成规模化的杂交羊生产体系,当地羊肉市场上供应的羊肉大多是老、弱、残淘汰羊,优质高档羊肉甚少。种羊场出场的种羊有相当数量质量差、价格高,有的甚至弄虚作假,以杂种特别是低代杂种羊当作纯种出售,坑害用户,极大地伤害了当地农民养羊的积极性。
  2.3 杂交改良与当地安徽白山羊品种资源保护的矛盾加深
  多年来,安徽省引进的大量波尔山羊对宿州当地的安徽白山羊进行品种改良,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山羊品种改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4]。由于没有很好地考虑杂交与保种的关系,盲目引进,盲目杂交改良,致使当地山羊品种混杂,地方良种数量减少甚至泯灭,造成地方品种优良基因的流失,严重损害了安徽白山羊地方优良品种资源的基因库[5]。安徽白山羊是优良的地方品种。近些年来,由于忽视了保种工作,群体数量迅速减少,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2001年省农委把安徽白山羊作为安徽省第1批地方保护品种,要求各地加大保护力度[6]。宿州山羊养殖作为皖北养殖片区,在进行肉羊杂交改良的同时,应重视安徽白山羊品种资源保护。
  2.4 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生产效益低下
  宿州地区山羊饲养多以一家一户饲养为主。饲养方式一般为早晨牵至野外放养,晚上牵回补充少量粗饲料,以吃野食为主,根本谈不上补饲优质精料和使用肉羊预混料。这种靠天养羊的方式虽然饲养成本低,但营养不均衡,管理粗放,饲料转化率低,不利于竞争,产品质量难以控制,而且当地养羊户缺乏科学的疾病防疫技术,平时不注重防疫,处于一种不病不治的局面。生产中疫病时有发生,兽医防疫体系不完善,相关法规严重滞后,已不适应养羊业发展需要。如在走访中发现,个别养殖户用饲喂肥猪的全价料给羊补饲,结果因饲料中含有较高的铜离子,羊吃后拉稀不止,造成脱水死亡。
  2.5 秸秆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业化进程缓慢
  据2009年编制的《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中数据显示,宿州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秸秆资源总量达458.23万t,主要为玉米秸秆和豆类秸秆。目前,当地秸秆的青贮、氨化、碱化等技术没有大面积普及推广,秸秆无公害饲用化技术相对落后,秸秆大都用来直接喂羊,造成羊的营养缺乏、不均衡等问题,必然难以提高羊的生产水平,严重地影响了山羊的生长发育。
  宿州地区未形成完整配套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优质羔羊生产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羊产品市场竞争无序,以及产品在销售前后的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地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3 提高宿州地区养羊生产能力的措施
  3.1 加大肉羊品种培育力度,切实提高肉羊品质
  安徽白山羊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具有早熟、多羔、肉味好、板皮品质好等遗传特点,是优良的地方良种,对其杂交改良后,可以进行高档羊肉生产。加强优良肉羊品种的纯种繁育和杂交利用,培育适合安徽省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的专门化肉羊新品种或配套系。在全面搞好安徽白山羊提纯复壮和种质资源挖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大型肉羊品种进行经济杂交,并培育专门化肉羊新品种或配套系,发展肥羔和高档羊肉生产,适应市场需求[7]。
  3.2 提倡科学高效饲养,推广适宜精料补饲量育肥技术
  肉羊的养殖除了优良品种外,科学高效饲养技术也是发展养羊业必需的。肉羊的生长与发育同其他畜禽一样需要饲料中供给一定能量、蛋白质、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但肉羊是草食家畜,具有不同的生理消化特点和营养需要。用传统养羊方式平养,日粮营养极不平衡,既浪费了饲草饲料,又影响肉羊的生长和发育。因此,肉羊生产应推广科学科学高效饲养技术[4]。改单一饲草为多样饲料,对各种饲料进行合理搭配,配制成营养全面的全价日粮。羊属于反刍动物,主要以粗料为主,但日粮中精粗比不当往往会在生产中引起很多问题,一方面精料饲喂过多会造成饲料成本增加,严重时会产生瘤胃酸中毒;另一方面精料饲喂过少会造成动物生长受阻,严重时会诱发一些疾病。生产实践表明,适当日粮的精粗比能促使当年青年母羊的发情和配种,也可显著提高羔羊的胴体重,还可以减少饲料浪费,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前期研究结果[8],波萨安杂交羊精料最佳补饲量为550g/(只·d),此时粗料消耗量为723.52 g/d,精粗比为43∶57,为宿州地区肉羊的日粮配制提供了理论指导,进一步推广应用,将会提高饲料利用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推行高效、安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补饲配合精料、舔砖和肉羊预混料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单一饲料由于营养不全而影响山羊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的充分发挥,加快肉用山羊的育肥速度,改善了羊肉品质,提高了羊农的经济效益,尤其适用于因长时间放牧而缺乏精料饲养的羊群。
  3.3 提高肉羊繁殖力,实行羔羊早期断奶技术
  杂交改良提高了当地山羊的产肉性能,但杂交羊发情不明显、产羔少、成活率低以及繁殖性能低下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肉羊业的发展。改自然交配为人工授精;改混群饲养为分群饲养,保证了羊群生长均匀,便于采用全进全出,同期出栏上市。努力提高肉羊繁殖力,主要从选择多胎羊的后代留作种用、提高种公羊和繁殖母羊的营养水平、调整畜群结构,增加适龄繁殖母羊的比例、适时配种以及应用繁殖新技术等方面开展工作[9]。使用代乳料饲喂羔羊替代自然哺乳,从传统的3~4个月龄断奶提前到20 d龄断奶,提高肉羊的日增重。目前,该技术产品已在我国规模羊场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羔羊代乳粉的应用,能够充分满足羔羊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提高羔羊的日增重,加快羔羊的生长发育,缩短母羊的繁殖间隔,提高羔羊免疫力,减少羔羊腹泻现象,解决多胎母羊奶水不足的问题,有助于羔羊的规模化生产[10]。
  3.4 推广种草养羊,提高养羊的经济效益
  一是选择优质牧草品种进行种植。根据安徽省农科院肉羊课题组和安徽科扬畜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多年牧草试验及推广结果:筛选出了适宜皖北地区养羊发展的牧草品种,主要有多花黑麦草、冬牧70黑麦草、苏丹草、皖草2号、紫花苜蓿、白三叶、紫云英、菊苣,而且这些牧草的选择应以禾本科为主,其次是豆科、叶菜类牧草适量饲喂。二是选择最佳的牧草种植轮作组合,提高单位面积的牧草产量。在宿州地区主要推广以下4种牧草的种植组合:①用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结合叶菜类牧草,适当种植菊苣。②以禾本科牧草为主,适当种植豆科牧草与叶菜类牧草,如以黑麦草、苇状羊茅和苏丹草为主,辅助种植紫花苜蓿和菊苣。③以紫花苜蓿为主,辅助种植其他牧草。④搞好轮作,保证全年四季鲜草供给,如春季播菊苣、紫花苜蓿、白三叶;夏播饲用玉米;秋季播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等。根据养羊户实际条件确定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一般以2~4个品种为宜,以便羊能得到全面充足的营养,又便于农耕,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推广种草养羊时,适宜种植面积的确定也相当重要,饲料种植面积应从羊群结构及饲料资源等多方面考虑,一般存栏量为50只基础母羊的养殖户,牧草种植面积在6 666.7 m2左右,如果结合秸秆养羊,牧草的利用效果会更好。
  3.5 推广秸秆加工利用技术,科学免疫,适时出栏
  农作物秸秆本身营养价值不高,单纯直接饲喂不能满足家畜生理需要,而且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含量高,还会影响整个日粮的消化性。根据当地的秸秆资源特点,重点对黄豆秸秆、花生秸秆和玉米秸秆,采取揉碎、氨化、青贮和微贮等技术,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进行了秸秆养羊的营养调控,提高秸秆的利用率。推广科学免疫程序,控制药物使用。改单一治病为疫病综合防制。随着规模化养羊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规范肉羊防疫程序,尤其是三联四防疫苗对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的预防效果和免疫程序;为了进一步提高育肥效果,根据不同县区易发生的寄生虫的种类,选择广谱、高效驱虫药物,并建立合理的驱虫程序;做好当地的羊口疮、传染性胸膜肺炎及流感等常见病的防治措施。推广适时出栏技术。改羔羊自然生长为育肥上市,利用羔羊前期生长速度快的特点进行快速育肥。通过安徽白山羊三元杂交羊(波波安和波萨安)生长发育规律的观察和研究表明[2,11]:杂交羊6月龄前生长发育较快,饲料报酬较高,6~8月龄生长速度开始下降,8月龄以后,生长速度缓慢,因此在宿州地区积极推广4~6月龄集中育肥,6~8月龄适时出栏,生产优质羔羊肉,满足市场需要。
  3.6 应用电子商务技术
  在养羊业发达国家,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销售种羊、羊肉及羊毛等产品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如在澳大利亚,畜牧业一体化经营是采用合作社形式,通过合作社已开展了通过电脑网络拍卖绵羊,农民在计算机上报价和签订合同,收购商在远程电脑中询价和下定单,合作社利用网络为农民提供期货全期保值、远程合同拍卖等业务,并由电子结算系统进行结算。在宿州地区,因地制宜,可充分利用安徽农网、安徽商务网、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以及当地政府网等网络平台,构建肉羊的“产、加、销”一条龙网络服务,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扩大了市场运作平台。

推荐访问:宿州 生产能力 现状及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