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原则和方法

 高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原则和方法

 一般来说,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这里指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心理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等的传递和反馈过程,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通过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以争取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通畅。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八岁,是人生中最宝贵,最有特色的黄金时代,也是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这一时期的高中生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特点:第一是认知的独立性,具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成人的批判倾向,在言行上产生一定的叛逆特性;第二是情感的波动性,表现为情感丰富,易动感情,也重感情,有时情绪极端,摇摆易变,两极分化,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某一时点上会出现冲动性,但平时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第三是自我的专注性,表现为自尊敏感,即对别人评价敏感,羞耻感增强,也表现为自我评价不稳定,言行中会出现自我中心倾向;第四是交往差异性,表现为对同伴友谊渴求,和对成人交往中出现了一定的封闭性。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有效心理沟通是化解师生隔阂、解决班级问题、处理好男女生之间情感纠葛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手段,那么,有效心理沟通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呢?

  一、教师地与学生沟通中的角色定位

  要做到有效心理沟通,传统教育下往往以“严师”、“权威”等形象出现,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更多的体现出“管理专家、活动

 组织者、关系协调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等的角色,这些在实际操作中也很有效,但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更侧重于以下二方面:

  (一)营造“拟亲人”场景

 沟通场景的设计,是班主任与学生有效心理沟通的前提,也是角色定位的重要方面,所以营造“拟亲人”的沟通场景很重要,“拟亲人”就是班主任要以学生亲人的形象出现,使学生进入一种与亲人交流的场景中,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信任感和愿意沟通的迫切感;为此,在行动上,要有让学生感到与亲人交流的空间与环境,并进行适当的私下交流;策略上,多给学生私人空间,营造让学生想谈愿谈多谈的气氛和信任感,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自由,学生不愿意说的不勉强,时机不成熟尽量保持沉默;言语上,多与学生平行交流,就是尝试以亲人的语气、亲人的语言、亲人的态度、亲人般的随和进行沟通,若板着脸,居高临下,学生会敬而远之,“拟亲人”场景会使班主任让学生感到亲切,因而愿意亲近老师,倾心沟通。

  (二)树立“准家长”形象

  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时的角色定位,从实际操作中感到定位在“准家长”比较好,更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所谓“准家长”,我的理解是“不是家长但有家长的亲情,似家长但更有老师的专业原则”,前半句保证了师生沟通的流畅性,后半句保证了师生沟通的实效性;“准家长”形象可以让老师们逐步放弃“严、凶、威”的形象,拉

 近与学生的距离,树立起“宽、善、亲”的形象,达到有效的心理沟通;同时“准家长”形象还要克服大包大揽的做法,应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习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所以,适当的引导、合理的放权是必须的,也为这些头脑聪明,心理脆弱的学生提供一个磨练的机会。

  二、有效心理沟通的原则

  (一)原则之一是就事论事原则,即不针对个人的个性和品格

  教师要就某一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切勿“借题发挥”、“举一反三”,节外生枝;避免产生“联想”,翻老底,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样做只会加大有效沟通的难度;在和学生沟通时最忌讳的是从一个问题牵联到另外一个问题,这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反感。如同样与作弊的同学进行沟通,甲班主任第一句话是“怎么又犯错误了,这下班级评文明班被一票否决了”,既翻老底又借题发挥,沟通效果肯定不会理想;乙班主任让学生座下,情绪稳定后,很贴切地说了一句“这件事,您一定有话要跟我讲”,激发了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度,话闸子也一下打开了,为有效沟通与教育奠定了很良好的基础。

  (二)原则之二是重视非言语沟通原则,即肢体语言

 非言语沟通主要指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以复杂丰富的肢体动作为载体,传达情绪或信息,有效地达到心理沟通。如以下教师面部表情

 被公认为好的肢体语言:⑴面部挂着微笑;⑵关注、欣赏的表情;⑶真诚、亲切有亲和力;⑷不皱眉头、不常叹气、不板着脸;⑸常对学生表现出有信心、有希望的神情。教师在沟通时要适当地运用“赞许点头、竖起姆指、眼睛发光、鼓掌”等认可的肢体动作,使沟通更通畅有效。

  当然,有效心理沟通的原则还有很多,操作中可综合运用,但以上二个方面是最有实效,也是运用最多,需要重点把握的方面。

  三、有效心理沟通 的方法

  (一)沟通方法之一:专注行为

 对学生专注表示在意对方、对他有兴趣,是最能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专注行为包括面向对方、眼神适当注视对方、肢体及表情轻松自然等。其英文为 SOLER,即 S——面向对方;O——采取开放的姿态;L——指身体上半部适当向对方前倾;E——眼神适当注视对方,使对方感到受关注、尊重;R——保持身体轻松自然。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有效心理沟通的常用也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二)沟通方法之二: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回应方式,既能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又能保证你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包括第一要倾听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他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绪;第二要观察学生非口语行为所蕴藏的意义;第三要对所听到、观察到的,给予适当而简短的反应;例如“难

 怪你这么生气”、 “原来如此…”等。当然在积极倾听中,也会发现部分虚假信息,如某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中,总结出学生是否撒谎的六个关注点,即眼睛、笑容、微表情、音调变化、停顿时间、动作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即表示有撒谎可能,很实用。

  (三)沟通方法之三:同理心

 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

 又叫做换位思考,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包括第一要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第二要辨识,正确了解对方的世界及感受;辨识内容包括对方的意思是什么以及情绪是什么、强度如何等;第三要把对对方的了解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如某班一女生拒绝交数学作业,教师采用同理心方法,通过沟通了解到,数学作业量大、女生平时动作慢、又从来不愿抄袭他人作业等原因造成无法上交后,及时与科任教师协调,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所以同理心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充分尊重学生,化解师生矛盾、融洽人际关系,消除逆反情绪、避免沟通障碍,便于迅速解决问题等功效。

  (四)沟通方法之四:沟通中的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的意思是指把自己个人的有关信息讲出来,使别人知道这样一个过程。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使用中也很有效,教师与学生沟通时,适时地把自己的学习感悟、成长亮点、成功事例进行自我暴露,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与奋斗的动力;班主任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分

 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与处理会让学生受益无穷,且进一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沟通中的自我暴露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寻找共同点”,从而产生相似的人让我们觉得自己正确,相似的人喜欢我们的可能性更大的正效应。

  (五 )沟通方法之五:人格魅力

 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中,若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无私的爱心、厚实的人文修养等展示人格魅力,必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示范、激励、熏陶作用。

推荐访问:沟通交流 原则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