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子与拿起镜子


  在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个经典的“王珞丹之问”: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现实中。很多教师也有这样一问:听过很多讲座、参加过很多培训依然成不了名师!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讲座也好、培训也罢,都是在借助外力为教师打开观察世界的一扇窗子。但是,“打开窗子”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就有可能变成了“打破窗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各类培训时,要注意提前对教师的需求作深入调查,“请进来”的要能够真正贴近教师的心理需求。而且要做好“售后服务”。不能培训时轰轰烈烈。结束后悄无声息。
  外力固然是推动一个人前进的重要力量,但要想激发教师成长的潜能必须真正触动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唯有自主发展才是良性发展之路。我们身边的教师。凡优秀者大多不是那些热闹型的教师,而是那些不显山不露水。耐得住寂寞。于教學工作之外。喜欢读书学习。注重自我反思。这些教师的进步,一点都不轰轰烈烈。甚至不为外人所知。他们发展靠的是一种“隐性工夫”。这充分验证了“静水流深”的道理。显性的措施能使教师“走得快”。而隐性的因素却让教师“走得远”。
  教师的成长自然离不开打开窗子、虚心向别人学习,但更需要静下心来。拿起“镜子”观照自我,多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力求加以改正。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进步。
  综观所有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之间进步程度的不同也就在于这个“反思”上。不喜欢拿起镜子,观照自己的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窘境;而一个能不断拿起镜子,反复观照自己,给自己找毛病和缺点,解剖自己,喜欢跟自己过不去并且较劲的教师,就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它绝不会走“回头路”。他们“思过去”是为了指导今天的自己,他们“思今天”是为了看清明天的路。
  能够打开窗子,还要善于拿起镜子。才能打破那个“教师之问”!

推荐访问:拿起 窗子 镜子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