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生活情景,拓展实验设计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学校教育的趣味性在于我们生活的多彩性与趣味性。生活教育是让我们的生活与教育经历同一个过程即社会生活的场所亦是我们教育的场所。他的学说和理论非常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可以渗透生活教育的思想。本设计主要研究在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中增设生活情景,指导学生健康生活。

关键词:生活情景;实验;教育

一、 教学设计中知识的“活学活用”

对于知识的“活学活用”个人的理解是在于“活”:是“生活”,而非“灵活”的意思,即是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是初中生物苏科版八年级(上)第15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关于视觉的形成过程,首先通过观察双凸透镜成像实验及原理,从物理学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眼球的成像过程。在学生实验以及讨论活动后,课本还安排了探究形成近视原因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眼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形成。

如何在教学中将书本学活用活呢?记得看过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陶先生指出“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他还做了一个精辟的比喻“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双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提几双生物来,给鸟儿作陪伴。小鸟是比较得舒服了,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他的学说和理论非常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我想我的教学中可将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渗透。

二、 教学探究过程“生活化”的思考,归纳产生疑惑

本节内容实用性很强,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将学科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思想渗透,让他们能健康地生活,并学以致用。

对于本节知识的探究活动,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一) 怎样在实验中增设生活情景,使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 本节内容是在《人体的神经调节》之后,学生们已经储备了反射弧等相关知识,眼睛是带有附属结构的感受器,视觉的形成后是怎样形成反射弧?

(三) 怎样将生活和探究实验相结合,使课堂生动有趣?

怎样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是我所要思考的。

三、 教育生活化理论的实施拓展实验“生活化”的设计

《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成像的过程,以便加深对眼球成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在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探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近视形成的原因,理解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和眼球前后径过长对视觉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生活习惯对预防近视形成有重要作用。

在《模拟探究近视的形成》实验中,在将凸透镜换成曲度较大的时候,按照实验步骤,白纸板上原本清晰的物像会非常模糊,只有将白纸板向透镜方向移动的时候,才会在白纸板上出现清晰的物像,也就是近视眼的成像是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在生活中,近视眼患者为了能看清物体,需要佩戴近视眼镜,于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眼镜的作用,我在这个实验中增加一个环节,保持白纸板的位置不变,然后问学生借眼镜,进行叠加,叠加累计到1500~1600度左右的时候,白纸板上重新出现了清晰的物像。实验的结果表示,实验中运用到曲度较大的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程度有1500~1600度左右,当然在实验后要跟学生讲清楚,如果需要叠加眼镜才能看到物体,说明你需要重新换眼镜了,这样叠加眼镜很伤害眼睛,经常这样会加深近视的程度。增加这样的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这堂课上,学生们的情绪是很高涨的,因为这部分探究知识就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自然也就兴趣盎然。

课后我仔细研究了实验和课程,发现可以进一步将实验进行加工,记得陶行知所讲到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到合一之总要求说道:“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实验还可以设计得更贴近孩子的生活。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又进行了改进,力求实验参与度更高,所授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更大。

(一) 增设生活情景,拓展实验设计

在备课时我注意到眼与视觉这节内容,是安排在神经调节之后,前面讲过了反射和反射弧,这节内容应该是上节内容的一个应用。但在眼与视觉的内容中,只讲到了形成视觉,我认为可以将视觉的形成后反射过程表达出来,于是我设计了一段教学内容,按照反射的过程,视网膜是感受器、视神经是传入神经,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是神经中枢,那传出神经、效应器在哪里呢?我举了个例子,在讲台上,我放了一个奶油蛋糕,同学们看见了有说流口水的,有说要冲上来吃的,有说阻止其他同学上来抢的,我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了这么多行为,效应器通常是肌肉和腺体,那传出神经呢?有学生说,传入神经就是支配这些肌肉和腺体的神经,也就是可能分布在全身各处,讲到这里,我知道在下面的聽觉的形成中,学生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自学了。

(二) 拓展知识,升华课程

下面谈到保护视力,在放过一段有关近视眼的视频后,学生们很踊跃地谈到怎样保护眼睛,从习惯、坐姿、眼保健操到休息,以及提示学生回忆初一学过的营养物质的作用,就有学生举手说要多吃些能保护眼睛的食物,含维生素A多的食物,如多吃些胡萝卜、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

在课程的最后我让学生朗诵了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我,一个盲人,能够给有视力的人一个指点——给将要充分利用视力这一天赐之物的人一个告诫:像明天就要失明那样去利用你的眼睛。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的官能上。倾听声音的悦耳,小鸟的歌唱,管弦乐队强有力的旋律,仿佛明天你将失聪。触摸你想触摸的每一件东西,仿佛明天你会失去触觉。闻闻花香,津津有味地尝每一小口食物,仿佛明天你将永远不再有嗅觉和味觉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个感官,享受世界通过大自然赋予你的几种接触的方式揭示给你的快乐和美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所有的感官之中,我相信视觉定然是最使人快乐的。”

这段文字是对本节课主题一个很好的升华,人从外界环境接受信息,第一大信息就是来源于视觉。学生们静静地听着,而我的内心却不能平静。

四、 课后反思 抛砖引玉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收获:

(一) 现在的学生们求知欲很强,他们对知识是无限渴望的,作为生物教师,应该从学生们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可以从实际出发,拓展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以及突破难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 我们的教学要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用知识生活,而不是用习惯生活。教师还应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学会探索科学奥秘的方法。

(三)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生物科学教育可以将此理论得到很好的发挥运用。

生活教育第一特点是生活的。生命科学教育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教育,将生活教育进行学科渗透还可以有许多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有趣地结合,对于教师来说是个课题,我们作为教学的引领者,是要教会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以后能够健康地生活。在知识的传授上,如关于环保、免疫等等,我们不光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去勇于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增设 情景 拓展 实验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