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学教育开展校本课程建设

按《辞海》的解释,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即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教育就是通过设置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传承的一种教育行为。

近年来,我校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目的在于通过国学教育在学生中“培中国根,固中国魂,孕中国心,育中国人”,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并通过他们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引领大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强化民族自豪感,重树民族自信心。我们通过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诸方面的问题,逐步落实。

一、国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学校围绕国学教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通过国学课程教学与素质实践活动,从国学理论知识、态度体验两大层面来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对《国学精粹》课程等校本选修课及经典文化的学习,了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学会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理性取舍;了解作为重要补充的释、道两家的思想,学会认识世界并掌握应对、解决矛盾的智慧;了解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以及学会赏析优秀的文学作品,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广大学生思想活跃、心灵健全,有远大志向和奋斗精神。通过国学素质实践活动,将课堂了解的国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进退之道,体验民俗礼仪,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从而升华情感,并最终转化为行动,知行合一。

二是教师发展目标。在国学教学与实践活动中,通过校内外的师资培训,特别是担任国学教育的教师不定期的参加校内外的培训与交流,并通过教师自己的潜心钻研、思悟学习与教学,提高国学素养与国学教学水平,并通过传帮带,形成一支有思想、有修为、有较高水平的国学教师队伍,并带动学校整体教师素质的提升。

三是学校发展目标。通过实施国学教育校本课程,打造学校国学教育品牌,逐步形成学校国学教育特色,提升师生国学素养,丰厚学校文化底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课程内容确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有精华也有糟粕,即使选取一部分来学习也极其艰难。所以,在内容选取和具体课程设立上,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是去粗取精原则。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广泛。国学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学以致用,既要精心筛选一些最能体现先贤智慧、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经典篇章,还要有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和分析,引领学生解读经典,站在时代角度对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国学思想的精神实质。

二是学科融合原则。国学教育如果在国家课程之外大量增加新内容,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也会感到比较乏味。我们在实施中力争做到国学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的魅力,也增强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三是学以致用原则。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是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度,站在对国家未来负责的高度,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也不是应付形式的走过场,而是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过程,因此必须注重实效,通过学而时习之,让学生学以致用。譬如背诵经典,必须要让学生熟练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为学生种下中华文化的根。在选取内容时,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与学校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明理时,也能塑形、矫行,如此才能达到学习国学的目的。

四是释疑激趣原则。在读经典学传统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疑惑存在。我们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串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国学修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反馈修订,我们共开设了以下课程内容:新生入校国学教育、经典诵读(《论语》、《弟子规》、《道德经》、古典诗词、经典名句等)、《国学精粹》、古典诗词名篇欣赏、四大名著欣赏、古典音乐欣赏、中国古代画作欣赏、书法作品欣赏、围棋艺术、中国象棋、少林功夫、太极拳、中国民俗文化、中国古今礼仪、中国节日文化、中国服饰文化、商城文化、剪纸、中国茶文化、古代星象,等等。

三、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内容基本确定以后,课程实施就成为国学教育的关键,能否达到国学教育的目标,能否落实国学教育的内容,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课程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国学精神为底色来构建学校文化,让优美的环境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学校的诸子文化廊突显了古代先贤的智慧,飞翔迎宾园展示了当代青年的追求,琴棋书画四院古韵别致,春华、夏风、秋韵、冬致四园风景宜人,书画展墨色飘香,图书馆书香诱人,“中华门”式的老校门,“线装书”形的西草坪,以及龙湖、竹林、百草园、百果园等都无不渗透着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韵味。学生徜徉其内,时时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

二是与课程体系建构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国学教育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将国学单列为校本特色课程,下设国学经典、经典诵读、中国书法、中国画欣赏、中国功夫(太极拳、少林功夫等)、古典音乐等课程或社团,并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或融入到社团、学校活动中,从而建构出灵活有效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将国学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中。

三是与校内外文化实践活动相结合。围绕国学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经典诵读、书画大赛等,让学生能够领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技能;课余带领学生到博物院、商代文化遗址、文庙、康百万庄园等地,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并在行动中重植民族精神之根,让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四是与教学课题研究相结合。将国学教育特色建设列为学校的重点课题,并由各学科教研组和各年级结合实际教育教学情况,设定子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教学内容选定的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教学媒体的研究、教学评价的研究,等等,并将子课题列为教研活动的内容,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研讨,逐渐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使课题研究促进国学教育,最终做到国学教育和课题研究的双丰收。

五是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引领作用,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的前提。没有高质量的国学师资,学校进行国学教育、落实国学教育特色根本就无法谈起。所以,学校以国学教育特色建设为引领,通过聘请国学专家来校讲课、外派教师学习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国学知识、教育教学艺术培训,既提升了教师群体的国学素养,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学教师,也从思想上、学术上和教学艺术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是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利用白板系统、PPT和现代视频素材(如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生体验互动,直击学生内心,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利用学校网站平台,搭建国学教育专属通道,与国内知名国学教育网站链接,达到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国学知识的目的,并通过一些活动与互动,扩大国学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使学校国学教育文化特色得到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可。

七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把国学中的重要内容向家长进行宣讲与灌输,特别是《论语》、《弟子规》中关于孝道、伦理的内容,极易引起家长的共鸣。通过家长向家庭和社会辐射,通过家长督促孩子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国学教育融入家庭生活,落地生根,不但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八是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社团是现代学校的标志和特征,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国学社团,或者设立与之相关的社团(如唐宋诗词社、豪放团、婉约社、三国志、墨驿文学社等),通过社团平台开展经典诵读、话剧表演、编印社刊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普及国学的平台;同时,还通过广播社、校园电视台、话剧社等社团来宣传国学内容,在学生中起到了普及、宣传国学传统文化的作用。

九是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共15个学分。学校将其安排在高一下学期至高二结束,每半年研究一个课题,其中至少要有一个课题(5学分)必须是国学内容或与国学相关,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沐浴经典,接受先贤智慧的洗礼,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评价策略

评价是实施国学教育课程的先导。评价与否、如何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我们的评价策略有以下三点。

一是计入学分,无论是在校本选修课程还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至少要得到与国学相关的10个学分;二是考核出勤,考查学生听讲、参加活动、参加社团和研究性活动的次数;三是评价成果,看学生诵读经典、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或报告的质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学学习的活动中,将学校的国学教育落到学上,提升学生整体的国学素养。

总而言之,校本国学教育课程的实施,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了校园环境文化的国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品牌魅力。在推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实现了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和个l生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原动力,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杨晶晶)

推荐访问:校本 国学 围绕 课程建设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