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校本“新娘”回家,让教研归于常态

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改、落实新课标、实施新教材的必由之路。几年新教材的教学实践,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的对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的思路逐渐明晰了,但课堂上还有很多的实际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所有的一线教师,需要我们以校本教研的方式去逐步解决。

然而有人把“校本教研”当作伴随新课程改革而诞生的时尚词语,很不以为然,认为现在学校工作忙得喘不过气来,哪还有精力整这个!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用“校本教研”的华丽外衣包装一下传统教研,然后为新课改摇旗呐喊。

上述现象说明,我们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还不清楚什么是校本较研,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研方式的深层次回归,就是校本教研。

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提出的校本教研的概念: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

有人说:校本教研在理念和制度层面行进,像在光滑的冰面滑行,没有摩擦力,回到粗糙的实践层面,也许更能找到前进的力量。

全国校本教研的基本共识是,从制度建设走向“粗糙的地面”。一方面意味着,我们的校本教研要关注教学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校本教研要从实实在在的、问题多多的教学活动入手,贵在坚持,重在细节,要在长期不懈的工作中抓好一次次教研活动。如果我们把握好这个原则,就能找到符合实际的有效办法。

一、校本教研的三种类型:

(一)教学型教研(日常性教研)

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人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多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式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富有创意和改革精神的教案、教学设计,有个性特色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这种校本教研类型在学校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也是十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教学型”教研的着眼点在于“教”,研究直接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有效教学意识”、“学生学习意识”、“交流借鉴意识”成为其显著的特点。

(二)研究型教研(专题性教研)

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从来源角度讲,教学专题产生于教学实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说,教学专题是对教学问题的提炼、升华和概括。通过对教学专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范式、推进教学改革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这种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而进行,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立研究价值,体现出一定的规范性:研究专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研究型”教研的着眼点在于“研”,研究间接服从于教学需要,其“问题意识”、“理论意识”、“成果意识”成为其主体特征。

(三)学习型教研(提高性研究)

这种研究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学习型的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研究是指不针对具体课例和研究专题而开展的所有研究的总称。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学习型”教研的着眼点在于“学”,研究服从学习提高的需要,“学习意识”、“提高意识”、“超越意识”成为其主体特征。

我们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工作时保持一种研究的状态,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够主动去思考,既能教学,又能研究,还能写出研究报告。这样的教师就是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有这样三句问话,对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可能有所帮助,不仿一读:今天你读了没有?今天你想了没有?今天你写了没有?

二、切实可行的措施策略

(一)从案例入手——推动以即时案例为载体的个体反思研究

所谓教学案例,是指对自己或他人教育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偶发事件的处理,有意义教学事例等进行剖析,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生动故事或记录,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引发人们反思。

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线教师走进课改的抓手,是我们实施校本培训,落实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因而,我们响亮地提出把“案例法”作为校本研究的“常规武器”。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

教师对理念的理解,往往是案例的理解。

学校应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如开展“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二)从课例深入——推动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堂行动研究

课例研讨这种形式我们也并不陌生,这里也只作简单的介绍。

它主要分这么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观摩课例。一位老师上课,其他老师听课。听课的老师可以全方位的听,也可以分组有所侧重的听。比如我们两个侧重听教学过程,你们两个侧重看学生活动,他们两个侧重听教师的指导点拨。 其要点是:有目的、有目标、有侧重。

第二个环节:反思研讨。首先讲课老师先进行教学反思,然后其他老师分析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对成功之处总结出经验,不足之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的措施。

第三个环节:观摩同类型课例。可以还是同一个老师讲,也可以是另外一个老师讲。听课教师重点关注上次研讨中讨论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二次反思研讨。重点讨论上节课中的问题是不是得到了解决。如果解决了,课堂上又生成了什么新的问题。

这样上课—研讨—再上课—再研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一个一个地解决课堂上的问题,逐步地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这种形式直接面向课堂,问题特别具体,针对性特别强,也很容易操作,是老师们愿意使用的一种形式。

在教研活动可设置由几个不同层次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体例:

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可由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执教。

研讨课——按课题实际需要安排,主题要明确,采用集体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

常态课——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

以上形式也就是我们传统教研活动中常抓不懈的公开课,但要注意的是,应该制订相应的评课标准。

(三)以“问题”为先导——推动课题行动研究

这里所说的“问题”即主题课例。 这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一般课例研讨的区别就在于它有主题。这个“主题”指的就是老师们在教学中普遍地存在的问题。如课堂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老师指导点拨不上去,话说不到点子上,这样就可以形成这样一个主题—“如何点拨指导学生学习”;又如,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但是存在流于形式的弊端,这样就可以确立一个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如何求得实效”。正是因为主题课例研讨有主题,所以它的针对性更强,实践意义也就更大。

第一步,选择主题,确定课例。首先组织教师在总结反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协商确定一个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主题。同时确定一个或若干个课堂教学的课题,作为研究课的教学内容,并指定研究课的执教教师。

第二步,收集材料,学习理论。教研组各位教师围绕选定的研究主题和上课内容,各自收集材料,学习有关理论和先进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思考有关问题,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执教者进行备课,着重指向研究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第三步,交流研讨,集体备课。组织教师就研究主题开展交流研讨,一是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讨论执教者提供的研究课教学设计,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随后,执教者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修改教案。教学设计必须着重体现研究主题的主导思想,必须着重尝试研究主题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四步,上课听课,课堂观察。由执教老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观摩,进行课堂观察分析。课堂观察,既关注各个环节、多种要素,而又要着重观察记录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教学行为。如围绕“有意义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这一主题,在课堂上着重观察分析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呈现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学生的思维状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等等因素。

第五步,课堂评议,深入反思。组织教师对研究课进行分析评议,以研究课为范例,就研究主题的相关问题进行再讨论,以先进的课程理论和教育理念审视、分析教学中的具体细节,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分析深入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学策略的改进。

第六步,提练总结,行动跟进。在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问题解决、行动跟进的一些具体策略和措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推广成功经验,创新教学技术。

有人说:“校本教研,不就是学校、教师本来要做的事情吗?这事,过去做了,做得不够,现在看来不做好是不行了。”这句话让我陷入深思:在校本教研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还不是创新,而是更好地完成。我多么希望,在校本教研被无限热追热捧,神秘化的今天,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让理论朴素化,让行动实效化。“校本教研”这位曼妙的新娘,最终还是要被揭去美丽面纱,跟我们回家,过平常踏实的日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归于常态,追求有效。

推荐访问:校本 常态 教研 归于 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