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浅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引导】

  摘要:目前,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存在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和消费行为两极分化等诸多问题,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消费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将对他们养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31-02
  目前在我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优秀品德的节约、节俭、节制的观念被淡化,大学生中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日趋严重,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增加了高校对学生管理的难度,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在高校的蔓延。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消费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将对他们养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消费与消费教育
  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狭义的消费专指生活消费。本文涉及的消费概念针对的是狭义的消费,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耗。它是人们维持生存和发展、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和行为活动。
  消费教育同样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上来说,消费教育就是对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消费和生产经营观念,提高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活动[1]。狭义的消费教育主要针对消费者,也可称消费者教育。我国对消费教育的定义为:消费教育是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消费知识,传授消费经验,培养消费技能,倡导科学、和谐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消费已从过去的生活支出和学习支出,演变为集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为一体的综合性消费需求。除了基本生活和学习消费外,大学生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个人形象消费及其他消费。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一步分析研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大连海事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分别组织了有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20份,回收589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在有效问卷中,来自农村学生的有171份,来自城镇学生的有185份,来自城市家庭的有214份;男性受调查者318名,女性受调查者252名;一年级学生159名,二年级学生173名,三年级学生135名,四年级学生103名。
  根据已有的参考文献,结合调查问卷及对大学生和学生指导员、辅导员的实际访谈结果,我们总结出目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攀比性消费行为严重
  攀比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仿效和追求他人高水平消费的行为。在校大学生年轻好胜,虚荣心较强,往往不顾实际需要及家庭经济能力,一味攀比消费,追求时尚,比吃穿、比名牌、比时髦,达到自我炫耀、让人羡慕的目的,满足虚荣心。这样的攀比和炫耀导致学生消费不断升温,不仅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也形成了不良的消费风气,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学习。
  2.个性化超前消费盛行
  由于大学生具有追求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喜欢能体现自我风格的商品,因此,许多大学生正逐渐成为饭卡、银联卡、信用卡、购物卡及会员卡等“刷卡族”。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网络购物,这给信用卡流行提供了条件。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由48%的学生拥有信用卡,平均每月刷卡消费在2次以上的占16%。随着信用卡的流行,家境一般的学生会利用信用卡去消费一些承担不起的商品,以满足一时的物质享受。客观上,超前消费会给某些大学生“恶意透支”大开方便之门,引发校园内的诚信危机,最终导致整个校园的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和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2]。
  3.消费行为两极化加剧
  在对大学生月均消费的调查中,有17.2%的学生月均
  消费为600元,有27.3%的学生月均消费在600~1000元之间,有36.4%的学生月均消费在1000~2000元之间,有10.6%的学生月均消费在2000~3000元之间,还有7.5%的学生月均消费在3000元以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很大,两极分化严重。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差距是造成大学生消费两极分化严重的根本原因,“富二代”与“穷二代”大学生间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乃至人生观冲突日趋加剧,矛盾日渐增多。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1.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渗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加之国际间合作的日益紧密,西方世界流行的消费主义观念传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思潮,一些大学生也加入到推动这股新消费浪潮的行动中。部分大学生对消费主义思想痴迷,追逐物质利益的实现与满足,忽视甚至放弃精神追求,挥霍浪费、超前消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渐成其人生信条,进而产生崇拜物质利益的人生价值目标取向。
  2.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欠缺
  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没有合理预算,生活上开支随意,毫无计划性,导致经常是前松后紧,成为“月光族”,借钱过日子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十分普遍。很多大学生没有理财计划,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多数学生承认自己的消费已超出计划开支,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向他人借钱的经历,更有计划不周者在学期末需要借路费才能回家,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在回家前把钱花光,只有极个别学生有储蓄意识。可见,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能力急需加强和培养。
  三、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疏导大学生不适当的消费心理,提高其科学消费的自觉性,使大学生在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时,充分认识自己的消费行为对家庭生活、学校形象以及个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有如下深层次意义:   1.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是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群体消费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他人资助。对于如何消费这些资助也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消费观念,反映了对这部分“非自己劳动所得”的消费的观念、态度、思想情感与方法技巧。因此,一所高校的主流的消费价值观,必然反映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当中。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消费,也必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情怀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主要是以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的资助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也是对经济来源资助主体的尊重,大学生应怀有对父母亲人资助的感恩情怀。但许多大学生却将其消费视为必然,对于父母的资助视为自然,缺乏感恩情怀。因此,在高校中开设消费课程,进行消费教育,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经济的来源皆来自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辛勤劳动,来自于社会的热切关怀,进而产生回报父母和社会的感恩的心理,宏扬中华传统美德。
  3.有助于保护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实力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经常在消费过程中受到侵害。因此,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课程,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消费知识,明确消费者权利,掌握维护自己权利的有效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有助于使大学生掌握理财能力
  理财能力也是一种生活的筹划能力,通过理财,使大学生规划好自身的消费,从而进一步学会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生存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途径
  1.开设消费教育课程
  课程具有系统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多方面优点,开设消费教育课程可以以相对简捷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教育,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传播消费知识和技能,进行消费理财教育、消费审美教育、绿色消费教育及消费的法律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合理消费的倡导者。
  2.开展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
  聘请国内外研究消费方面的学者或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讲授世界各国不同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消费的文明举止以及消费的注意事项等等,更主要的是向学生介绍社会现实中各种积极与消极的消费行为、注意事项等等,让学生接受现实的消费教育,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创办消费网站,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
  目前,大学生是网络上的活跃分子,利用消费网站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引导,是一条便捷的途径。通过在网络上设计消费行为测试,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的调查活动,从而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此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消费技巧和消费的注意事项,引导他们戒除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还应设定一些评价指标,向学生提示一些不良的消费网站、消费商家等,让学生形成防范意识,养成理性消费的良好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陶美重.论教育消费的本质[J].教育与经济,2007(4).
  [2]廖佳丽,张琳.大学生消费教育[M].北京:科技资讯出版社,2006.
  [3]苏志平,徐淳厚.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邰学群〕

推荐访问:消费行为 引导 大学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