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实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必须遵循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大学生价值认同、从自发到自觉促进大学生价值内化的原则要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017-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可见,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中国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所理解、认同和信仰,成为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1]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建构,但是存在着只重视主导价值观教育,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个体特点没有特别关注的问题。在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大学生,这是我们建国六十年来积累的有效经验。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中,个体和个体之间有共同的认识,这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部分。但是,个体之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大学生,因为家庭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思想发展的情况不同等等,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尊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能单纯地按照过去的只用主导价值观来教导大学生,在过去处于封闭的社会状态下,大学生可以完全不受其他价值观的影响,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但是在新时期,社会越来越开放,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关注其他多种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来引导大学生怎么去看待多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在认同主导价值观的同时,不要忽视价值观多样性的存在。
  2.运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多于引导启发
  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校两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课堂讲授法,把价值观作为一种知识来教授,没有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自身的理想信念并付诸实践。所以,不免就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为“对过去的经验讲得多,对现在的新问题解答得少;大道理讲得多,如何操作讲得少;对价值规范要求讲得多,对人的具体行为心理讲得少。”[2]P(171~172) 出现了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倾向。这种只重视传授知识而没有关心这些知识如何能帮助学生处理他们面临的社会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情况,很难达到价值观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
  变革的必要性 1.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的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实践特质,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要对世界作出科学的解释,而且还要能够合乎客观规律和实践的要求,有效地改造世界。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科学的理论一旦产生,就会成为一种力量,指导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论获得产生、检验和发展。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实践主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仅仅代表着整个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接受程度,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能否在社会思想和理论层面发挥主导作用。
  2.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胡锦涛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所做的祝辞中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科学的理论不会自然地在大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他们学习、理解和接纳、践行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阶段,正是他们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系统地、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建构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形成合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人生观。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有利于他们顺利进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个人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
  变革的原则要求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的转变,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要求。
  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
  在当代,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来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价值观念多样化、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必须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领大学生辩证地认识各种价值观念,正确地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念。但在社会意识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引导不力,非主流的价值观可能会把青年大学生引导到错误的人生方向上,使得他们一直以来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受到扭曲,危害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中,我们需要强调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社会中存在多种价值观和文化思潮,但是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观必须是一元化,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地位、主动权、话语权。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大学生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同和共享,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与定向,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观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3](P184)价值观念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一个社会成员对于个体价值的认同,就是他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的一个个体认识,回答的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个体追问和反思。而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的理解,也就是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持续稳定存在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共同体内大家都要遵守的“共同意识”。这就涉及个体对自身的个体价值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的接受和遵从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认同问题,应该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域中来考察。也就是我们在当代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特点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大学生价值认同。
  第一,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眼光来重新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去,我们是用一种一元价值观、封闭的眼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等灌输给学生。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在封闭条件下,这种灌输的方法是可以的,而在当代大学生中,这种方法逐渐失去了效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需要我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要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眼光来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需要转变的视角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念体系。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域下,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理论视野,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引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价值认同。
  第二,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己性”来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我们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结合,也就是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切身相关的事情中,来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不能脱离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要结合他们所关心的学习、生活、就业等等关乎他们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问题来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引导,来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宣部先后推出了《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系列理论读物,就是切实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用群众能接受的语言来介绍党的最新的理论成果,解读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用这种方式来把理论和群众的距离拉近,提高群众对理论的认同。我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也要运用这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来引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认同。
  3.从自发到自觉促进大学生价值内化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价值认同,还必须注意大学生的价值内化问题。“内化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内化是指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把社会的价值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主动地、自觉地追求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要求。”[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就是要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化,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内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正确、充分地被大学生所接纳,并成为他们生活的指导和人生发展的指引,就需要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域中进行思考。
  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引领和教化。所谓引领,就是指引和导领,重点是正面的要求和指导,实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我们党历来重视正确理论的引领作用。所谓教化,就是教育和感化。教育者通过宣传和教育,用身边的实例,潜移默化使人不知不觉中慢慢受到教育,获得感悟。教化可以说是把教育的内容内化到人心的一种方式,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接受起来是一种自觉地领悟的过程,更好地获得教育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理解,是需要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当前的共同价值观。大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就需要不断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和教化,而这个过程,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推进。
  [参考文献][1]曾令辉,等.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及其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
  [2]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石云霞,陈曙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

推荐访问: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 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