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正能量]甲午大海战演员表

  摘 要:《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放映,获得了一致好评,发挥了正能量。重温那段怒海争锋的历史,在腐败统治的清廷政府,依然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演绎了誓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引导生活在繁荣昌盛逐步强大的新中国的我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当今这样的优秀影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正能量。
  关键词:影视 历史 正能量
  影视文化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在欣赏与品味中,可以感受到影视世界带给我们无限的正能量。正能量本是一个天文学名词,把它放在社会学中考量,成为现在流行词之一,即一切给予人希望、向上的动力和感情,一切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积极力量。
  1962年《甲午风云》、1992年《北洋水师》,影片拍摄均以1894年中日海战史实为原型。2012年,冯小宁导演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再次翻开那段特殊的中国档案,以现代人的探寻视角带领观众穿越甲午风云的历史与今天,花费二十年心血打造出优秀影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一、影片导演的爱国情怀
  近年来中国历史题材剧作热衷展现穿越、宫廷争斗,然而导演冯小宁并没把电影当做盈利工具,做到了把拍电影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艺术理想。银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那段波云诡异的悲壮往事,呈现出历史厚重感、创作责任感。1894年前夕的清政府,如一个腐朽的绣花枕头,金玉在外、败絮其中。1894,“一扒开,见光就死”,于是发生甲午战争。1895,“扒开再捂上”,要“捂上”是需要割地赔钱的,清政府在乎外在的颜面和日本妥协,于是签订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段历史,至今仍让每个中国人内心充满屈辱感。当今崛起世界、外交博弈的中国,心怀高远充满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在影视创作中运用甲午战争耻辱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知国、爱国、报国的正能量热潮从未曾停息。
  蕴含在影片导演内心的正能量,作用于自身,直接释放,使自身担负起影视引导者的责任,赋予了影片精神文化宣传的重要意义;作用于受众,间接释放,释放在演员、观众身上,随着剧情不断传递、弘扬,最终成为推动社会爱国热潮的积极力量。在纪念“九一八”事变、钓鱼岛事件不断升级的现实背景下,《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适时上映,筑建起我们社会的忧患意识、国防意识,迸发出一股正能量,体现了良性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当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更需要放大这种正能量。如此,我们每个人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份有生力量,也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受益者。
  二、艺术处理的逆转效果
  影片中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深刻。将清政府这个垂死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能腐朽不堪暴露无遗,慈禧挥霍无度,想太平风光地过生日,全然不管海军装备陈旧匮乏,也不去想如何抵抗外来侵略。影片中以慈禧为首保守派的自保软弱心理与以邓世昌等爱国将领誓死报国的决绝,寿辰的奢侈与海军设备的陈旧匮乏形成强烈对比,让观众愤然而叹息。最终甲午海战失败了,虽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了,却通过影片的艺术处理,刻画出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英勇不屈的斗争,不畏失败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在今天掀起爱国需要以实际行动报国的社会正能量。
  除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加工虚构外,影片大多是依据历史真实人物塑造的。其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艺术形象最为丰满。少年时的邓世昌一出场就脱俗不凡,显现了他的高远志向;青年邓世昌面对挑衅,不卑不亢地捍卫了祖国尊严;在无战争时与日本海军将领谈话时,表现出深深的赤字爱国之心;鞭笞中饱私囊、花天酒地的贪官,他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愤怒;负伤弹尽时,他誓死撞沉日本“吉野号”,最后与“致远号”共沉大海。激烈的海战,沉重、悲壮地失败了,但全剧呈现的人物抵抗侵略、誓死不可辱的英勇气势,让观众在悲痛之时感受到民族大义的激情澎湃,鼓舞了人们爱国情怀,达到了影视文化的现实意义。
  三、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
  导演不受学术主流意识所影响,在影片中尽可能还原历史,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凭一颗平常心、同情心对待每个人物,由观众在欣赏中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人物。这种客观的创作精神也是一种能量,对类似题材影片提供了创作视角。影片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在引导观众客观评价历史的思想。
  今年,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得寸进尺,悍然与中国对抗,发生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钓鱼岛事件以来,“钓鱼岛是中国的”响彻神州,国家、民众表达对日本右翼购岛闹剧的强烈抗议与严厉谴责,中国人的爱国思想、分土不让的领土意识在抗议出豪情迸发,这是中华民族的正义诉求。影片涉及到钓鱼岛的历史问题、黄岩岛的巡航,通过史料证明黄岩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同时揭露了源于日本岛国资源匮乏与其民族扩张性本质对中国的垂涎和侵略行径,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历史,是一种中国人心声的表达,电影的声音呼应了国家的立场,为政府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之前评论历史,清廷全权大臣李鸿章饱受骂名,甲午大海战的失败原因之一也归咎于他。影片中还原了他作为一个真实地北洋海军统帅形象。为筹建海军,李鸿章招收十余岁的少年开设水师学堂,培养了一批以邓世昌、刘步蟾等为首的中国第一批海军军官,得到光绪帝支持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战舰,建立了北洋水师。李鸿章作为海军统帅,对十几年海军军纪废弛情况、装备陈旧匮乏情况一清二楚,知道不能打,打了必败,一场海战,李鸿章苦心经营一二十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在赴日本议和时遭日本青年枪击,加快了谈判进程。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但熟悉外交事务的他,不得不任人摆布。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成功创作,为观众带来了一次视觉冲击,经历了一次爱国主义信仰的洗礼,为当今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树立榜样,同时为当今现实社会注入了正能量,铭记昨日的错愕,鸣响今日的自强,“历史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影片结尾的画外音绕梁不绝。
  参考文献:
  [1]钟润生.正能量:一个流行语的真义[N].深圳特区报,2012-9-14(B09).
  [2]许波.《甲午大海战》——一部历史感厚重的佳作[N].文艺报,2012-7-1(4).

推荐访问:甲午 能量 感悟 大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