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 在线阅读 从《许三观卖血记》析“看客”心理

  【摘 要】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里,通过对许三观一家苦难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幅市民麻木欣赏许三观一家苦难生活的场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病态的看客心理,从而引起我们对疗救民族痼疾的关注。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看客;麻木;愚昧
  中国人的看客心理由来已久,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对这种心理的细致描写。鲁迅先生在《示众》这篇小说里向我们展示了旧中国一种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在这篇小说里,人物只有一个动作:看或者是被看。上至白发秃头的老翁下至拖着长音卖蒸包的胖孩子,从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到扶着洋伞的长子,可以说,整个社会就是一场相互之间“快意”欣赏的戏剧,一切的不幸和痛苦在彼此的欣赏中自我消解,化为一点感官上的满足,从而揭示了国人心灵深处的麻木的痼疾。相比之下,余华先生在其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通过许三观这一普通百姓家庭在社会群体中的一次次的碰撞再一次深刻地诠释了“看客”的内涵,展示了隐埋于国人心灵中的这一看客心理。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在20世界90年代在文化语境中一直受到称颂的作品,相比于余华80年代的创造而言它是是作者创作的颠覆性之作。” [1]p206《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吴义勤认为这是一部奇特的文本。“从主题意义上来讲,《许三观卖血记》的意义有二:一是人的复活,二是民间的发现。” [2]《许三观卖血记》以地区性的个人体验来反映广大人类社会普遍生存的意义,在反映生存苦难的同时也不忘揭示存在于中国社会千年未解的民族痼疾。鲁迅先生曾今沉痛地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仅从余华的这部小说,我们就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看客,可以十分强烈地感受到看客在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出身于农村的丝厂送茧工许三观是一个老实厚道的百姓,他没有大的生活理想,甚至是一个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但是对于这样的人,社会群体还不忘时时“关注”他。一次偶然的回乡探亲使他见到了卖血的习俗并前往医院卖血,第一次卖血换得了35元。自觉没处可花钱的他想到用这钱娶个媳妇,于是他想尽办法娶到了油条西施,没几年三个儿子接二连三地出生了。应该说,许三观的生活够幸福了,日子可以平淡如水地过着,但是旁人似乎见不得他们平静地过日子。有人开始议论他家孩子的长相了。他们在私下里议论,他们说一乐这孩子长得一点不像许三观,一乐这孩子嘴巴长得像许玉兰,别的也不像许玉兰。对于孩子到底长得像谁,是不是许三观亲生的,许三观这位当事人都没关注过,但他的邻居却很热心。事与己无关高高挂起,但这里许三观的邻居对他家孩子的长相问题关切度高度热情。公众对许三观的关注让许三观对父亲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于是他从各种角度找寻与一乐相似的地方。在流言蜚语中,他最终放弃了一乐父亲的身份。自知事情暴露的许玉兰只得承认一乐的生世。知道事实的许三观气急败坏,于是家里大闹天宫。他的左邻右舍又来了,他们的邻居一个一个走过来,他们说:许玉兰,你哭什么……是不是粮票又不够了……是不是许三观欺负你了,许三观!许三观呢? 鲁迅在《药》这篇文章中评价看客“他们的脖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3]p29这句话揭示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人们在惨淡的人生中没法找到娱乐,但是精神却要慰藉,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其他成员。在别人的痛苦中找寻慰藉心灵的“灵丹”,从而得到享受与娱乐。原本许三观的世界是快乐的,一乐是他心目中最优秀的儿子,但这些看客却让他改变了对大儿子疼爱有加的看法,转而“另眼相看”,一乐这个孩子顿时就陷进了爱的真空地带。人是万物之灵,人应该是一个有明确意图之后进行行为动作的动物。但是,这里的邻居,恰恰是一个个荒诞的欣赏者,悲剧的酿造者。他们的“看”让许三观一家的生活陷入了矛盾之中。许三观一家是悲苦的,但这些看客们,这些闹出事端的多嘴人除了让许三观一家痛苦之外他们的行为没有对他们本身产生任何效益。
  许三观作为一个泛泛之辈,在艰难的岁月里,物质条件已经够苦了,他在苦难的日子里需要承受一家人生存的苦痛,一系列由生存带来的苦痛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了,接二连三的家庭闹剧让许三观一直处在被看的角色。肉体的苦难不是至痛的,心灵的创伤是人所不能承受的。许玉兰跟何小勇生了个儿子,许三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亲生儿子疼爱了9年;一乐闯祸砸坏了别人的脑袋,需要赔偿金的时候,何小勇这位亲生父亲退避三舍,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尽,许三观这个冤大头不得不卖血来偿还欠款。这一切对许三观来说已经是承受之极限了。但是,除了现实的苦难,许三观最难的是找回自己的脸面。他就像小丑一样,不断地摆出各种不堪的动作让观众欣赏,大家笑了,但是许三观却承受并痛苦着。看客的世界是荒芜的,是没有伦理观念、道德原则的、他们有的只是动物本能催使下所形成的“看”与“被看”的本能,这些邻居在许三观的世界里极力捍卫自己“看”的本能,他们对许三观有的仅仅是看看发生了什么。如果有好的事情那就自感无聊,但是一旦有见不得人的事情,他们就像嗅觉灵敏的狗一样将鼻子凑过来,尽情地享受着作为看客的快乐。这些看客是麻木的,他们没有道德标准,没有价值参照,社会在不断发展,文明在不断进步,但是在他们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未曾有一丝半点的闪光,看客们的世界里长满了荒芜的荒草。
  “看客心态是中国文化给中国人的一笔巨大的“遗产”,是中国人民最普遍的心态之一。” [4]p97 “中国的世界是看客云集的世界,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p72 “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无物之阵。” [5]p214 被看的人无奈地在舞台上应对着一系列的麻烦事,看的人兴奋地消遣着自己的无聊。许玉兰为了医疗费赔偿的事情,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何小勇的家里去。对于一个在东方传统文化下生活的女人来说,这个行为极具挑战性,是无奈之举。何小勇被车撞了,昏迷不醒,何小勇的妻子请求一乐为他喊魂。这件事对许三观来说是最痛苦的,喊魂等于在全镇人面前公开他的耻辱,一个男人最基本的尊严在这里撕破了。这样的事情,越少人关注越好,但是事实恰恰相反。这一天很多人听说一乐要爬到何小勇的屋顶上,去把何小勇的魂喊回来。于是很多人来到何小勇的家门前,他们站在那里,看着许玉兰带着一乐走过来。一乐帮何小勇喊魂,是救人性命之举,许三观作出同意的抉择是不容易的。看客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许三观同意的难度,许三观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不非常看重面子的男人,倘若许三观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明知道有如此多的看客,他肯定不会同意一乐喊魂。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看客的行为对何小勇的康复产生了阻碍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看客的心态确非小问题,它对社会、个人的危害无不十分恶劣。
  高尔基说:“文学的目的应该在人们的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 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 [6]p195鲁迅先生一生多次写到看客心理,对愚昧的民族揭露,从而引起当代社会对这一民族痼疾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世诚.向死而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之于余华的意义[J].文艺争鸣,2000(5).
  [3] 鲁迅.鲁迅精品文集[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4] 刘荣升.醒者的呐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高尔基.高尔基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推荐访问:看客 卖血 心理 许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