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表情,好每一节语文新授课|微表情书籍

  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会吸引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师德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具备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导入新课  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导入的功能主要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的过渡衔接。这一环节应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上课伊始,运用新颖的刺激和引人入胜的活动,引导学生把注意指向新的学习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使心理活动集中于要掌握的内容;二是利用学生熟知的素材把它作为“引子”过渡,找到新知识与学生旧有经验的“契合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
  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具体而精确的体现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教师要明确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三、整体感知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过程。学生通过读,对全文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这一环节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除了解决必要的字、词障碍外,最终达到能概括出读懂的内容,能提出疑惑的问题。一般安排默读或小声读,可以自读、听读、也可以采取分组阅读等形式。感知内容时一般不安排大声读,齐读。
  四、设计与探究问题
  这一环节也叫主题探究,就是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问题是核心,要呈现有利于探究的“有效问题”,为下文深入探究做准备。师生要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结合重点内容,共同筛选、整理好探究问题(一般不过四条)。学习的形式是合作、探究,每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起合作、探究完成。可以采用问答的方法,可以采用讨论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集体校对的方法,只要最终能解决问题均可。教师也要参与进来,并要适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五、教师点拨指导
  教师既可在学生发言中点拨,也可以在进行小结时点拨。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或根据问题的难易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
  六、学习效果反馈
  这一环节也可叫做强化巩固。就是要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用、用中学。当然让学生回答课后的问题也是一项不错的练习。现行教材的课后问题设计的都比较的科学、合理,难度适合。通过口答、笔答等形式,很容易巩固所学知识和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通常利用五分钟左右完成,并且可以查缺补漏。
  七、总结与提升
  好的课堂教学,不仅应当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还应有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语。结课的功能表现在:
  a.对教学内容的梳理;
  b.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和过渡;
  c.激发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模式只是我们教学中参照、借鉴的依据,不应成为束缚我们教学的枷锁。我们可以遵循模式但不惟模式,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上好一节课,应努力做到:
  1.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在备课与上课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眼中只有“知识点”,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及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要重“过程和方法”的设计。教学中做到目标全面,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2.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好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大功夫,要注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体现知识的建构性。知识是主体建构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是不可能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消化的。因此不能将知识机械的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善于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但不能教条的理解,要符合学科特点。语文课重在朗读、欣赏、体悟,因此多采用情景法、感悟法、欣赏法。创设情景,引发思考,引导欣赏。
  5.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教师在加强互动时,应注意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角色不能是权威,要平等的加入学生的交往中,当然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6.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课程与教学应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与“对话”中对课程的“动态生成”、“改造”,鼓励个性化地赋予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订目标的尝试。把教学看成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过程。
  有人曾经感言:“教学方式是水池,内容则是水池中的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水池应该是挖成圆的还是挖成方的,却偏偏很少考虑水池有多少水!水池是圆是方并不妨碍它成为水池。但没有了水,任何形状的池子都毫无意义。
  我们的教学不要花拳绣脚,不要招数,而要艺术,要实实在在的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品味、积累、赏析、感悟这样的语文味道的方法和艺术。什么池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就是池子里装什么水,重要的如何带着孩子们找到水源?
  当前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要带着学生找水”来描述极为恰当。在“找水”的过程中领会寻求、探索的快乐。教师如果能够也只有让学生去找水,学生才会有水喝。这从理论上已被人们所接受。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践行、实践。

推荐访问:授课 读懂 语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