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人才抄底】 2018年将爆发金融危机

  “一直到前不久,损失顶尖人才的主要还是印度和中国。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正面临‘逆向人才流失’。美国‘不合时宜’的政策阻碍了高技能移民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这种人才流动的受益者是过去的输家,比如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繁荣的经济开始吸引那些到海外发展的人回国工作。”《印度时报》评论说。
  一位美国学者则忧虑地说:“即使每个国家只带走2%的人才,对于美国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把海外人才和技术抄底上升为国家战略
  
  金融危机已经让中国、印度直接到美国去进行“人才抄底”。中组部就迅速出台了引起海内外关注的“千人计划”。上海市政府也牵头组织了金融人才招聘团奔赴英美。上海市人事局局长表示:尽管过去5年上海市政府曾多次在海外招募人才,但反响如此强烈这还是第一次。上海市政府从欧美运回来的简历甚至重达约150公斤。仅在纽约的招聘会,100多个岗位就来了1000多个应聘者,许多人甚至是打着“飞的”赶来的。
  不仅仅是上海,无锡、大连等新兴城市都看准这个大好时机,去海外进行人才抄底。无锡在支持海归创业这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包括培育出无锡尚德这样的高科技海归企业。用他们的话说,上海、无锡等地都建有借鉴西方经验的科技园,也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雄心,而配套以“凤巢”,若不去海外引进“凤凰”――高科技人才,无疑是本末倒置。
  进行“人才抄底”的不仅仅是政府,也包括有雄心跨出国门的企业。重庆金山科技集团董事长王金山在今年初跟随温家宝总理访问了德国、西班牙和英国,参加了这次著名的“采购之旅”。金山科技正谋划在美国上市,因此,在欧美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国际化金融人才不可或缺。过去,尽管开出高薪,但英美金融人才大多数还是不愿来华工作。而此次与王金山在英国相约面谈的伦敦金融街人士多达上百人,他还“抄底”了一个21人组成的英国一流医药研发团队。此前这个团队要求支付高昂的转会费,如今将其招入旗下却不花一分钱。
  王金山说:“看到这种情况,我当面向总理建言,应该把海外人才和技术抄底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不缺资本,缺的是人才
  
  事实上,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多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若只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并购,而没有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与扩张,这肯定不是正常的“开放”。并且,中国也不应该在全球产业链当中一直扮演“工人”角色,肯定需要成为全球智力产业的主要竞争者。
  但是,这些西方产业有多大的“泡沫”?中国是否能够将它们“救活”?中国有没有能对西方产业进行准确评估的人才?即使是优质资产,中国是否拥有在西方当地经营与竞争的人才?许多本土人才虽然熟悉国内的市场、法律、游戏规则,但他们是否熟悉国外情况,是否有在西方当地多年具体操作、运营的实际经验与业绩?国家和企业是否值得用上百亿美元的财富让这些“新手”去国外“赌博”和“交学费”?
  如果没有熟悉西方市场、能在西方当地经营以及能与西方当地顶尖人才展开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自身培养不了又不愿引进,即使引进了又无法妥善使用,自然,“摸着石头过河”跨海出征的结果难免是钱“打了水漂”。经济学家郎咸平就指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要有充足的资本和人才。我们现在不缺资本,缺的是人才。”
  
  百度的海外人才选择
  
  2006年,百度在中国取得成功之后开始进军海外。有人就揶揄说:“他们听华尔街的声音太多了,可能觉得这样能更快地赚钱。”
  “为什么没有人质疑美国公司说美国市场那么大,你为什么还要做美国以外的市场?”李彦宏的回答非常干脆,“15年之后,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来自国外。只把中国市场做好是不行的。30年前中国企业也许没有这样的机会,可是现在,中国的搜索企业如果不能在国际上拥有相应的地位,是说不过去的。”
  而百度进军日本的人才战略则是榜样。2008年1月,百度进入日本市场,请来索尼前董事长出井伸之担任独立董事,以便打响在日本商界圈子里的知名度。随后,百度在日本组建人才团队,招聘要求就是:“日本人,对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有深刻了解。”李彦宏甚至不要求这些人会中文或英文。当被问及在日本市场需要做什么样的产品时,李彦宏也表示“不知道”,他认为这需要由当地团队决定,他们只教授“方法论”。
  
  头破血流之后“学精”
  
  美国人一直期待中国利用钞票进行“金援”,购买债券,投资收购那些危机重重的产业,就像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所做的那样,甚至可以买下洛克菲勒中心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楼。但是,如果中国是去抄底人才,美国人就难以表示“欢迎”了。《华尔街日报》表达忧虑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向海外输送其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而现在轮到中国从华尔街吸收专业人才了。”
  美国学界和媒体界的担心则证明中国这次做对了,人才才是美国最核心的资产。过去,美国也曾有过经济停滞、被日本赶上的处境,但是,美国只需“留得青山在”――留住了人才,通过出售产业、发行国债等重新获得资金,然后注入到产业调整、科技创新、制度改革中,就往往又能够获得重新繁荣的机会。这次连韩国的《朝鲜日报》也意识到:“中国虽然热衷于招聘人才,但在对摇摇欲坠的西方金融机构收购和投资方面则显得‘漠不关心’。”
  某种程度上,中国这次“学精”是通过头破血流的方式得到的教训。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海外并购和投资当中所付出的学费已经太多。时下,国内大多数媒体和专家对于中国“人才抄底”的第一反应就是:需要深思缓行。诚然,人才引进与人才使用必须结合起来。国家引进人才是为了帮助国家发展,对人才也需要靠“事业留人”,毕竟能够发挥“共赢效应”才是保持长期合作的根本。
  作为少有的并购后融合成功的案例,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连续几任全球总裁都找了“洋人”,并且,联想董事局成员一半以上是外籍人士。因此,柳传志、杨元庆是船长,充当联想“走出去”先锋的就是那些在西方土生土长,并有多年当地市场实践经验的西方人。这或许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提醒。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使招揽的人才仅了解西方,但只要根据其自身情况适才适用,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与西方企业展开竞争时,他们也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摘自《发现》2009年第10期)

推荐访问:抄底 金融危机 人才